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体验”为特征的新的阅读观认为:阅读不是机械接受文本(课本、教参)、他人(老师、同学)观点的过程,而是阅读主体积极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生成自己新的体验的过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在阅读中说出“自己的体验”、“真切体验”与“独特体验”。从心理学上讲,体验是人的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在体验中,主体以自己的全部“自我”(已有的经历和心理结构)去感受、理解事物,因发现事物与自我的关联而生成情感反应,并由此而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深刻的领悟。体验的主体是学生自我,别人无法替代。因此阅读教学中,只有充分发挥了学生的…  相似文献   

2.
在当前文学名著阅读中,读者作为阅读主体有自由阅读的民主权利。作者、读者有着不同的生命体验和情感世界,在名著阅读中,将他们联系起来的是名著,如何更好地理解名著,体验名著的情感?该文运用自我认同理论从文学自我认同的角度体验名著情感,丰富自我的感情体验。  相似文献   

3.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适合个人需要和社会需求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人类文明的凝聚、内化与升华,是人们复杂心理活动的一种反映。情感是作家创作和读者阅读的润滑剂、催化剂。体验是指人们在对事物真切感受的基础上产生情感并生成意义的活动。在阅读教学中,体验就是让学生直接接触阅读材料,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内心需要出发,调动各种感官,设身处地、入情入境、全身心地走进作品,对作品进行切身感受、仔细体味、深入揣摩的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4.
体验式教学是指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造实际的情境或再现情境,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体验式阅读,实际上就是"情境阅读"。在体验式阅读教学中,要从"重传授,轻探究"向"传授探究结合,探究为主"转变,让学生去体验,去质疑、探究,去观察、发现、感悟、思考、内化。  相似文献   

5.
王向阳 《现代语文》2009,(12):28-29
一、语文阅读与审美体验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关键,阅读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语文能力。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应把阅读教学当作课程重点。从阅读的过程看,阅读就是从语表到语内,由文里到文外,多层次地去感悟语境,多角度地去解读作者,从而获得自我创造的形象、满足自我情感的需求。说到底,阅读的过程,就是读者对作品中的语言、形象(意象)、情感思想的想像体会和思考认识的过程,是情感与理性的结合,是一种读者的审美体验过程。由此可知,语文阅读教学就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对文本的审美体验过程。  相似文献   

6.
阅读是读者与作者的双向沟通活动,或者说是阅读主体与阅读对象的一种共振。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不是居高临下的替代学生展示阅读主体对客体的情感表述,而是在“引导”的基础上,将鉴赏、批评的权利交给学生,让他们在发现、讨论、申辩中张扬个性,自我表现,用自身的体验和感情去解读作品,对作品不确定性的“空白”处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和探索,进而让学生体验创造的乐趣,并成为学习的主人。  相似文献   

7.
晁艳秋 《语文天地》2013,(12):57-58
在阅读教学中,不引导学生体验文本的情感,阅读的效果将会大打折扣。学生如果没有情感体验,也就不能对文中的人、事、景产生感悟、体验。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开展体验式阅读教学呢?一、创设情境,唤醒内心体验在阅读教学中,要善于通过营造气氛来实  相似文献   

8.
刘洪刚 《教师》2011,(10):33-33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去体验文章的情感。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如何引导学生体验文章的情感呢?在学习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阅读教学艺术的过程中,笔者感受颇深。根据于老师的教学过程,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践行。  相似文献   

9.
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注重情感注入,激发学生情感的参与,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相伴相随,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相似文献   

10.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那么,如何通过学生的体验,使他们获得认识,形成情感,产生感悟,提升阅读能力呢?在教学中,我通过体验式阅读,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11.
整体感知是指学生在初步阅读文本之后,对文本的大体内容、基本形式和内在情感所形成的最初体验和认知。整体感知不仅是学生阅读文本必须经历的过程,同时更是学生继续深入文本与作者进行高质量对话的基石,更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起点。那么在阅读教学的初始阶段,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整体感知呢?笔者以为,应该充分考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文本自身的特质,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2.
宓娟 《文学教育(上)》2010,(12):111-111
叶老在《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一文里指出:“在课堂里教语文,最终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使学生养成这样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教自己能阅读。”要达到这一步,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把阅读变为学生自我探究、自我体验的过程。而学生自我探究、自我体验的过程中,要善于开启学生灵性,这灵性就是阅读时产生的灵感和悟性。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的阅读具有灵性呢?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学生直接和文本对话,“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也就是说要注重阅读主体的有效生成,而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怎样才能较好地引导学生科学地解读文本,形成最佳的生成呢?我认为阅读教学中精当的文本细读能促进课堂有效生成。  相似文献   

14.
吴梦 《现代语文》2011,(9):56-57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得以实现的。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以自己的情感、经验去体验作品,对作品作出有个性的反应,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学生以自身情感和心灵去体验作品的过程其实就是高层次的审美活动,  相似文献   

15.
黄文德 《快乐阅读》2011,(12):126-127
"人的潜能是通过磨练变为现实能力的。"我认为,传统阅读教学高耗低效的根本原因在于阅读教学缺少运用自我理解力去实践个体意义上对作品的体验感悟,从而积累生成知识能力的过程,也就是缺少通过个体的阅读实践磨练阅读能力的过程。阅读教学过程应该是学生个体对作品感知体验、质疑反思、发现感悟、积累生成语文知识能力的过程。因此,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提高必须以"练"为主,落实在"练"上。  相似文献   

16.
文学作品以文字的形式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社会、人生的认识和思考。文字自身所具备的形象性和生动性能够激发读者的想象,使之产生与作者类似的情感体验。也能够激发读者的创造力,在脑海中浮现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甚至会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去评价分析艺术形象。所以说“一百个读者心中就有一百个哈姆莱特”。那么,想象在中学生的阅读中究竟有什么样的作用?如何利用想象来使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充满活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一、借助想象,激发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阅读教学就会事半功倍。中学生阅读的重难点是文言文阅读。…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阅读应该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思考和感悟,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怎样才能既不代替学生阅读,又能将学生引入对文本的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呢?积极创设探究性学习的环境是阅读教学的最佳途径。教育家施瓦布指出:“如果要学生学习科学的方法,那么有什么比通过积极地投入到探究的过程中去更好呢?”  相似文献   

18.
2011年版课标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呢?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觉得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小学低年级是学习阅读的启蒙阶段。这一阶段将对学生今后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阅读能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二年级的阅读教学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为主,在感受课文人物事件、美好情境和优美语言的同时,加强学生个人的情感体验,积累和背诵,提倡交流与合作,那么如何搞好新课程下的低年级阅读教学,培养学生最基本的阅读能力呢?  相似文献   

20.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那么。阅读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产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见解,读出自己的“哈姆雷特”.从而激活阅读教学,使之成为充满着心智对抗、思想碰撞的一潭“活”水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