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引言“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毛泽东同志这句话的概括性很大,是对鲁迅战斗的一生最正确、最深刻、最全面的评价。“五四”以来,有很多人评论过鲁迅的作品和思想,但从来没有人象这样全面、这样深刻地用三个“伟大”、三个“家”来概括他的一生。过去六十年,攻击、诬蔑鲁迅的人就不用说了,就是进步的文化界,向来也只是把他单纯作为一个文学家来评论。当然,从文学家的角度来评论鲁迅并不算错,因为鲁迅主要是以文学创  相似文献   

2.
茅盾是中国杰出的现代文学评论家。他写了为数众多的作家论与作品论,评论了“五四”以来不同流派的作家作品,推动了现代文学的发展。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宗师,茅盾对他的评论比较多,是全面地实事求是地研究鲁迅及其作品的第一人。茅唐写《鲁迅论》的时候,和鲁迅“没甚关系”,“不曾见过面”,而是  相似文献   

3.
鲁迅作品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因此中学老师在教学鲁迅作品的时候要关注对鲁迅自身的解读,让学生对鲁迅有兴趣,用鲁迅的作品更好地指导学生的思想走向深邃:首先强调"人"的鲁迅的一面,鲁迅是人,不是神,教师要把他从神坛拉下来,还原为人;其次强调"思想者"的鲁迅的一面,突出了解他的"立人精神"。通过对他鲁迅自身经历的介绍,对文本新的解读和联系现实等方法,引导学生真正从心底去接近鲁迅、喜欢鲁迅、尊敬鲁迅。  相似文献   

4.
周欣 《现代语文》2006,(2):80-80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怎样理解"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一句一直是学习的难点.不少人认为鲁迅在这里用"似乎"、"确凿"这一对相互矛盾的词语表达了他对百草园的特殊的怀念之情.其实,从词语运用的角度来看,"似乎"与"确凿"并不矛盾,鲁迅在这里也不是特意造了一个超出常规的句子.现代书面语中这种例子很多,如:  相似文献   

5.
《高中生》2011,(19):22-23
钱理群先生是北大教授、博士生导师,他曾到北京的一些中学教"鲁迅作品选读"课。他曾对诸位中学生朋友说:"请暂时走出高考的阴影,到这里来,在鲁迅的书里,一位伟大的思想者的精神创造里,作一次书海漫游、一次精神散步。"我的任务是担任导游,引导大家去探索这个名叫鲁迅的人——他的思想、他的文学和他的心理  相似文献   

6.
有很多原因,使得中学生在面对鲁迅的时候,不能走近他,鲁迅作品本身的艰涩就是原因之一。鲁迅给人的整体感觉是冷峻。这种冷峻感首先是他的作品、他的言说方式带给我们的。用他自己的话说,是自在暗中看一切暗。学者郜元宝说,鲁迅在现在现代文学史上,是一种"月亮"  相似文献   

7.
鲁迅《答客诮》诗云: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于菟.鲁迅晚年得子(海婴)视若掌上珠.当时上海滩上的一些无聊文人,便抓住"怜子"(喜爱孩子)这一点来嘲笑他,甚至攻击他.鲁迅的这首诗就是针对此种情况所作的回答.其大意是:一个没有什么感情的人不见得就是英雄豪杰,爱怜孩子的人怎么就不是大丈夫!知道不?山林里兴风狂啸的兽中之王一猛虎,它也时时用爱怜的目光去顾看自己的小老虎呵!这说明人们都是有情感的,正如俗话所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不仅如此,人们还会常常被某种情感纠缠着,而无法摆脱它:"此情无计可消除,才  相似文献   

8.
鲁迅先生说过,他是不相信什么"小说作法"之类的理论的.在作文方面,我也没有什么成功经验,只有一些粗浅的体会,且多是老生常谈的陈词滥调,供学弟学妹们参考.  相似文献   

9.
《父亲的病》这篇散文主要讲述的是鲁迅对父亲的病的回忆和他与两位"名医"周旋的故事。本文希望以《父亲的病》这篇散文和与之相关的鲁迅青少年时期的资料为背景,结合弗洛伊德等人心理学方面的一些学术观点,重新解读鲁迅和他的作品,从而能更深层的"接触"鲁迅的潜意识内容,理清鲁迅早年生活经历与他后来文学创作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在文艺评论中是否坚持实事求是的作风,反映着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和唯心主义的认识路线的斗争。在这方面,鲁迅是一个光辉的榜样。文艺评论是阶级斗争的一个思想武器,鲁迅对此有着极为明确的认识。他是把文艺评论作为一项严肃的革命工作来看待的。他认为文艺评论必须为开展思想斗争、促进革命文艺的发展服务。三十年代,鲁迅在不少文章中,反复驳斥了某些抹杀文艺评论的革命作用的错误  相似文献   

11.
鲁迅一生没有到过湖南,更未曾涉足邵阳,与他有过交往的邵阳人也不多.在鲁迅笔下有过记载的邵阳人只有石民、刘百昭、李式相等三人. 鲁迅的朋友石民 石民是中国现代著名的诗歌流派--象征派的重要诗人.他原名石光络, 1903年3月出生于湖南邵阳(今新邵县陈家坊)一个官绅家庭.  相似文献   

12.
师:每位作家都有自己写人的独到之处,鲁迅更是具有他的独创性。下面就请同学们围绕"鲁迅是怎样描写人物的"这个问题,用你喜欢的阅读方  相似文献   

13.
以"立人"为中心--鲁迅思想与文学的逻辑起点(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百年前鲁迅的东渡日本是一次意义重大的"空间转移".他在日本的思想发展是以民族主义为起点,并产生如下问题意识,即如何既要批判东方传统促进民族的现代化,又要对西方现代化进行质疑;如何完成"现代民族文化"、"现代民族主体"的重建.鲁迅在日本早期的著述,其中心词的转移,说明他认识到民族危机在于文化危机,文化危机在于"人心"危机,民族"精神"的危机.从此鲁迅处于主流思潮的边缘并显示着鲁迅式的文化品格.鲁迅著作中心词"个"强调个体的精神的自由.其典型的个性主义思想是将"立国"建立在人的个体精神自由的基础之上,"立人"的根本在人的信仰."精神界之战士"是批判、战斗的知识分子,具有很强的实践精神,这也是鲁迅的自我选择.  相似文献   

14.
阳翰笙一贯崇敬鲁迅,在"左联"成立前后,坚定地执行了党组织要求团结鲁迅的方针;在担任左联党团书记期间能正确处理和鲁迅的关系;在周扬等人与鲁迅笔战不断时,他并未参与;在鲁迅逝世后,他高度评价和弘扬了鲁迅的战斗精神.本文破除了长期以来对"四条汉子"问题扭曲宣传形成的阳翰笙"反鲁迅"的假像.  相似文献   

15.
<正>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因为浸染了鲁迅的精神气质和他对知识分子命运的体认与思考,因而在现代文学中有着独特的蕴涵和价值,论者多从知识分子命运的角度对《孤独者》进行解读。近10年中,一些论者仍延续以前社会学角度的解读:王学谦、张福贵的《存在与超越——论鲁迅小说中人的存在和自由》认为"觉醒者的悲剧深深地根植于人的存在之中";而"封建文化正是经由这种人的存在特征""将觉醒者扼杀"。鲁迅笔下的觉醒者在封建文化的语境中受到双重的约束:一是  相似文献   

16.
前一阵子,有些人一讲到鲁迅,总是先大大感慨一通过去如何神化鲁迅,然后把鲁迅本人牵连进去,贬低一番,大意是说鲁迅有什么了不起?为什么不能批评?好,于是就"批评",批评的内容则是鲁迅"好斗"、"喜欢骂人"、"没有写过长篇"、"阿Q是概念的产物"、"国民性批判源自西方传教士那里",因而并不"伟大",他的时代"早已过去"等等;言语之间还透露出"要和他比试一下,可能还不如我呢"的意思.  相似文献   

17.
正[开开心心——阅读]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有人说鲁迅是天才,可他自己说:"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鲁迅总想在较少的时间内为革命做更多的事情。他曾经说过:"节约时间,就等于延长一个人的生命。"他工作起来从不知疲倦,常常白天做别的工作,晚上写文章,一写就写到天亮。他在书房里,总  相似文献   

18.
李永军 《语文新圃》2008,(11):41-42
蔡元培与鲁迅有过不同寻常的交往,他对鲁迅一生的影响相当深远.郭沫若曾说过:"影响到鲁迅生活颇深的人应该推数蔡元培吧?这位有名的自由主义者,对于中国的文化教育界贡献相当大,而他对于鲁迅始终是刮目相看的.……  相似文献   

19.
《弟兄》在鲁迅众多的小说中最不受人关注,自1926年这篇小说发表到现在,关于它的评论不过区区四篇,而其中两篇极有见地之作还都是建国前的产物。这两篇评论都是极熟悉鲁迅先生的人写的,其一是许寿裳,其一是赵景深。这两个人虽然从各自不同的角度解读了《弟兄》,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结论,即《弟兄》最终还是鲁迅批判国民性的一个经典文本。但这只看到了文章的一个表层,其实文章在更深层面上贯彻了鲁迅一惯的思路,那就是"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面地解剖我自己"。而这种思路,就是鲁迅的多疑。  相似文献   

20.
在当前市场经济繁荣,学术研究相对冷落的情况下,鲁迅研究领域仍有可圈可点之处。一大批专家学者严谨治学,也有一部分人有意贬低鲁迅。有的人用所谓的新观点评价先人,调侃前辈,甚至没有根据地胡乱评论。正当的学术争议能够促进学术发展,不健康的学术空气却能滋长虚浮之风。今天,对鲁迅先生及其作品应该怎样正确认识并客观评价?一些中学生不喜欢鲁迅作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