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4月6日至8日,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在北京举行会议,全国60余家报社的副刊编辑参加。中宣部副部长王晨到会讲话。 4月10日,中国记协为纪念建党80周年组织的中央及地方新闻单位的23名记者登上了中共“一大”纪念船——南湖“红船”,拉开革命纪念地采访序幕。  相似文献   

2.
与会归来说副刊万龙生1995年12月22-23日,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在北京召开了成立大会。作为重庆日报的代表,笔者应邀参加了这一活动。会议期间,50余名同行交流、研讨了报纸副刊规律、提高副刊质量等问题.副刊的历史与现状我国报纸的副刊是随着南代报。的,...  相似文献   

3.
在当前报业竞争激烈,报纸业态日渐多元化的情况下,报纸副刊的出路何在?去年岁末在上海参加由中国记协、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上海记协、解放日报主办的“2003年中国报纸副刊论坛”的全国30多家报纸副刊的代表,围绕会议的主题“副刊的创新与发展”热烈研讨,各抒己见,其中不乏真知灼见。  相似文献   

4.
报纸的走向     
牧惠 《传媒》2001,(9):22-22
前不久,美国一位精通汉语、对中国的新闻事业很有研究且有专著的人类学家来访。我们漫无边际地聊天。其中谈到中国特色的杂文,谈到杂文的园地副刊。我告诉她,我刚刚在《传媒》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我看副刊》,对一些报纸削弱或取消副刊的做法表示遗憾。她马上表示完全同意我的意见,并索取了文章的剪报。她认为,报纸有副刊,副刊有杂文,是中国报纸的特色。她在南方某城市访问  相似文献   

5.
重视报纸的副刊,是中国报纸的优良传统。我国的报纸副刊历经了百多年的发展演变,优雅的文化品位和高尚的审美情趣一直是副刊的生命。在报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副刊已成为报纸争夺读者“眼球”的一个重要武器,有些副刊更是已经成了报纸的品牌。然而,随着社会文化多元化趋势加速以及网络等现代传媒业的发展,在激烈的报业竞争中,报纸副刊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相似文献   

6.
在报业的竞争日趋白热化、新闻同质化日益严重的今天,报纸副刊的分量却在加重。正如陈平原教授所说:以前有书的时候,我们觉得杂志是比较浅的;有报纸以后我们觉得杂志能够忍受;有了电子媒体以后,我们觉得报纸,尤其是报纸里面的副刊也不错了。所以报纸副刊的重要性在以后的新闻事业里面会得到重新关注。成功的副刊,本身的存在,就是一种品牌,一种引力,一种影响,它无疑是报纸在市场竞争中取胜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很多报纸副刊都“缩  相似文献   

7.
陈娜 《青年记者》2007,4(12):55-56
从1897年11月24日,上海《字林沪报》办的中国第一份报纸副刊《消闲报》创刊,中国报纸副刊走过了一条百年求索的漫长道路,这期间,副刊所更替的不仅仅是名称,更有其由外到内的深层次蜕变。本文以中国报纸副刊发展的四个大阶段为顺序,一窥中国报纸副刊功能的嬗变。  相似文献   

8.
周逸敏 《新闻通讯》2013,(10):43-44
英国报界有一句名言:“新闻招客,副刊留客”,意思是说,如果报纸版面上有好新闻,读者就会购买这张报纸,而要培养读者对于报纸的持久兴趣,则需要借助副刊对读者的吸引力。这一说法较为准确地表明了报纸副刊对于报纸本身的重要意义。报纸副刊也因它的品位和开卷有益而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不少知名报纸就是因为自己的品牌副刊而赢得一大批忠实的读者。比如上海新民晚报的“夜光杯”副刊几十年来凝聚了很多上海乃至外埠的读者。中国报纸副刊已走过百年风雨,并且已经摆脱了最初形态的“副职”、“附属”的地位。随着报业的发展和读者需求的多样化,副刊在形式和内容上有了很大的变革,已经成为最具特色与活力的版面。相对于新闻稿件而言,副刊作品的题材选择面更大,这就在无形中增强了报纸与读者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9.
文建秋 《新闻窗》2008,(2):86-87
在中国,报纸副刊的发展和演变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重视副刊,是中国报业的优良传统。在报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副刊已成为报纸争夺读者眼球的一个重要武器。然而,随着社会文化多元化趋势的加速以及网络等现代传媒的发展,报纸副刊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相似文献   

10.
沈峰 《青年记者》2005,(12):71-71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喜欢看报的读发现,今天的报纸越来越没了学的品格。读有一种报纸副刊正在消亡的感慨。纵观国内报纸的化副刊,能连续不断发表优秀小说作品的有几家?  相似文献   

11.
杂文,作为一种“杂体的文学散文”,历来在报纸副刊中占有重要地位。鲁迅先生的一系列“投枪”、“匕首”式的杂文皆发表于当时的报端。纵览报纸的发展走向,以前杂文多发于日报类党报,现在,很多晚报辟有杂文专栏甚至杂文专版。《齐鲁晚报》副刊的杂文专栏名为“未了茶馆”。笔者编晚报副刊多年的体会是,晚报所刊杂文有其独特的风格和意义。具体地说,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2.
在世纪之交的年底年初,笔者注意收集阅读了上百份国内有代表性的主要报纸,发现在副刊这个领域,如今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新现象、新形式、新经验比比皆是,颇值得加以研究总结。无论是五四运动时期,还是三四十年代,副刊在中国报纸上都占有重要地位。现代文学史中的大批杰作,最早往往是刊登于报纸副刊的,比如鲁迅的绝大多数作品,从杂文到小说。解放后直到80年代,副刊在文化界一直是一方重镇。但是90年代情况有了一些变化,由于报刊业与出版业以及影视娱乐业的发展,一时间副刊似乎不再那么受重视,与报纸的特稿热、体育热、证券…  相似文献   

13.
中国报纸的副刊是土生土长的产物。在中国,副刊同现代意义上的报纸同时产生。明末清初,我国现代报纸开始出现,当时报纸除了传播新闻外,一些文人墨客把文学作品拿到报纸上发表。所以,当时报纸上除了刊发新闻作品外,还有一种专门刊发文学作品的附张、附镌。后来报纸进一步定型,统一改称副刊,这种  相似文献   

14.
左林 《新闻前哨》2005,(9):36-37
报纸的副刊,在中国有一百年以上的历史。它是由报纸的编辑们在新闻的后面刊载少量的旧体诗词和散文、随笔、小说等文学作品逐步发展起来的。从第一份正式的报纸副刊《字林沪报》附出的《消闲报》创刊到现在,中国报纸的副刊走过了一条漫长的道路,在新闻史上,形成了一条绵延不绝亮丽多彩的风景线。报纸副刊培养了好几代的青年作家,同时也教育和滋养了整整一个世纪的报纸读者。  相似文献   

15.
陈琳 《新闻窗》2008,(4):36-36
在很多报纸副刊受到冲击、版面大量减少的时候,贵阳日报的副刊版面不但没有减少,而且还有所增加,目前每星期有7个版的副刊。作为一张有28年历史的贵阳日报,总编们对副刊有一个共同的认识:我们是一张党报,一家报纸的副刊代表了这家报纸的文化水准,而报纸就是这座城市的名片。  相似文献   

16.
元三 《青年记者》2009,(17):47-48
初试锋芒 副刊,是中国报纸的一个传统,一大特点。尽管是“报屁股”、“龙尾巴”,但不可小觑。从上海的《申报》、《新闻报》,到北京的《京报》、《晨报》,再到《民国日报》、《时事新报》,以及后来的《大公报》、《文汇报》,无一家报纸没有副刊。这些副刊,有综合性的,有文艺性的,有综合性与文艺性相结合的——即综合性文艺副刊。言论是副刊的眼睛。鲁迅的杂文,大部分就是发表在报纸副刊上的,成为副刊的火眼金睛,引起社会的震动。  相似文献   

17.
史敏 《青年记者》2007,(6):49-50
曾经创办《明报》的武侠小说家金庸认为,副刊是报纸很重要的一个部门。据他介绍,在香港办报,有一个信念:新闻是攻的,副刊是守的,有大新闻出来,报纸的销路可能会增加5万份、10万份。大新闻过去了,销路要恢复原状,这时要保住大销路的话,就要副刊做得好。有大新闻时增加的读看到副刊做得好,以后就会常买报纸,成为老读。所以说,新闻是攻,副刊是守,新闻做得好,出了成绩,副刊守住,销路就上去了。所以,办好副刊是报纸的生命线。[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1872年创刊于上海的《申报》通常被看作是中国报纸副刊的肇始者,它也开创了中国报纸140年来"凡有报纸必有副刊"的传统.报纸副刊在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非常特殊的地位.纵观中国报纸副刊自近代产生、发展至今的状况,可以看到它对中国社会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报纸副刊在不同历史时期对中国近现代文学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对于报纸副刊,有一种常见的解释是这样的:报纸上刊登新闻、评论以外的发表文艺作品、学术论文等的固定版面.每天或定期出版.最常见的是文艺副刊,此外还有各种专题性副刊,如国际副刊、科普副刊、周末副刊等;作为报纸的有机组成部分,副刊不同于新闻版.  相似文献   

20.
报纸副刊:新闻的另一种延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卢燕 《现代传播》2005,(2):129-130
中国报纸自有副刊的 10 0多年以来 ,它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地在变化。但有一点是一贯的 ,那就是副刊的从属地位。随着社会的发展 ,信息时代的来临 ,人们对副刊的需要日益显现出来 ,报纸副刊的地位和价值逐渐被人们重新发现 ,它也逐渐成了报纸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副刊是新闻的补充和延伸中国的副刊已有百年的历史了 ,从有了报纸以后就有副刊 ,最早的副刊出现在 1897年的《沪报》、《消闲报》 ,是中国的第一张副刊。后来《申报》的“自由谈” ,《庸报》的“另外一页” ,《晨报》的“副镌”都是当年有名的副刊 ,在中国的文化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