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一个优秀的新闻工作者,不能是一个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人,而应当是对有故事、有可挖掘性的新闻事件可以进行一定的深入调查和采访,这样才能保证有源源不绝的新闻素材,才能写出有一定深度和有各种社会意义的好作品,所以对新闻背后的新闻的挖掘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以如何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进行一定探讨。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新闻写作的故事化已经被众多新闻媒体所提倡。所谓新闻故事化,就是记者在新闻写作中发掘新闻事实中的故事因素,以讲故事的形式表现新闻事件。这种报道方式用平凡的题材提炼深刻的主题,挖掘新闻事实中具有人情味的因素,使新闻报道情理交融,增强趣味性,加大受众力度,更好地实现新闻传播的社会价值。那么,如何在新  相似文献   

3.
进了新闻门,就要写新闻,当记者就必须要会讲好的故事。站在编辑角度而言,讲好故事其实就是写出好稿子。但要写出精彩的新闻稿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同样的新闻,不同的挖掘和不同的表达,便会呈现出不同的信息世界和新闻价值。  相似文献   

4.
新闻的生命力在于真实,但是,新闻并不排斥描写,要准确地报道客观事实,又要把新闻写得生动富有吸引力,这是新闻记者需要练就的基本功。新闻报道故事化如今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在新闻作品中。这种方式使新闻报道有了“温度”,充满了趣味性和人情味,为新闻写作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式。在不影响真实性的基础上,如何将新闻报道故事化?笔者结合相关实例,试从人物选取、细节挖掘、场景再现三个角度去浅析新闻报道故事化的叙述技巧。  相似文献   

5.
王世枚 《军事记者》2003,(11):64-64
大框框与小框框有一个故事:一歌星要在某市举办演唱会,该市某报派出一名记者去采访,不料记者空手而归,领导问其原因,他抱怨道:“那名歌星被人谋杀,演唱会被迫取消。”领导一听勃然大怒:“歌星被人谋杀不是更好的新闻吗?”这个故事让人忍俊不禁,但却给新闻工作者以启示和教育。在此,笔者想引用“大框框”和“小框框”的概念进一步说明。“小框框”就是记者事先获得的采访线索,“大框框”就是新闻记者发现和挖掘一切新闻事件的观念。显而易见,这名记者采访时只带着小框框,而没有带大框框,因而失去了一次很好的报道新闻的机会。小框框之外有新…  相似文献   

6.
新闻组照是由若干幅相互联系的新闻图片组成的作品,它通过记录新闻事件、讲述新闻故事、展现社会现象来表达新闻主题。①有人称新闻组照为深度摄影报道,因其真实直观、生动形象,在全媒体时代深受用户青睐。②与单幅照片相比,新闻组照要求摄影记者必须增强讲故事的意识,充分挖掘报道的深度和广度,以体现深度报道的特征。要讲好新闻故事,需从以下三个方面把握。  相似文献   

7.
近些年,国内电视界吹来了一股"新闻故事化"的清新之风,在内容上贴近百姓现实生活,在形式上采用讲新闻故事的手段。一、新闻叙事结构上的故事化新闻故事化就是充分利用新闻事件的戏剧性因素,善于制造悬念,挖掘其背后的细节,突出情节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新闻故事在电视中被大量运用,越来越多的新闻报道把新闻人物或事件用生动活泼的故事讲出来,以尽可能地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在这些新闻故事中,不仅关注事件的结果,更重视新闻事件的过程,注重展现新闻故事情节,挖掘人物的内心情感,刻画人物的个性,捕捉生动传神的生活细节,从而提炼作品的主题思想,拓展电视新闻的报道空间,以增强新闻的可视性。[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景晓黎 《视听》2016,(12):143-144
人物新闻是以写人物为主的一种消息。广播媒体对影响较大的先进人物,通常会先报道新闻人物,紧接着围绕人物进行追踪挖掘,做好人物新闻的专题报道。一篇优秀的人物新闻专题应该有温度有灵魂,这就要求新闻从业人员要善于挖掘讲好新闻故事的力量,提高受众对人物新闻专题报道的兴趣,让他们可以从人物新闻的报道中得到相关的借鉴、启示、提醒和教益,用讲故事的方式娓娓道来,更具亲和力、感染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0.
正新闻角度,是寻找、透视、挖掘和表现新闻事实的取向或侧重点,也就是采写和报道新闻事实所选取的侧面。《新闻学大辞典》注义:新闻角度是记者在采访和新闻写作中认识和表现新闻事实的着眼点和侧重点,即记者从什么立足点,什么视角,什么突破口去寻找、挖掘、认识、选择和表现新闻事实,以更充分、更鲜明地体现新闻事实的新闻价值。选择一个好的新闻报道角度能化腐朽为神奇,为新闻报道增添色彩,产生良好的传播效果;反之,新闻角度选择不当,却会  相似文献   

11.
"细节决定成败",在笔者的采访报道中,这句话屡次得到验证。清晰记得那是2005年11月的一个周末,正好我值班。有读者打电话报料:马栏广场附近有人在义演,不少人捐款。接到这样的线索,干过社会新闻的记者恐怕都会做出这样的判断:不是什么"猛料"。然而就像金子要从河沙中掏挖一样,很多好的新闻故事往往隐藏在身边不经意的小事中,只有用心挖掘才会从中抓住能决定其新闻价值的细节。在对待这条报料时,我就差点儿因为没用心挖掘细节而错过了一系列感人的新闻故事。  相似文献   

12.
“为民模范”周国知事迹感人至深,记者将其写成21篇新闻故事,被评为2004年“湖北新闻奖”一等奖。本文以这组故事为例,探讨新闻故事的特色。新闻故事应有代表性新闻故事写得是否成功,关键看故事有没有代表性,是否反映新闻的主题思想,是否有新意。一般来说,典型事迹、先进  相似文献   

13.
姜传富 《记者摇篮》2001,(6):27-27,28
长期以来,记者在新闻创优中,通常采用抢发的方法,即一经发现好新闻,就立即抢先发表。这种创优方法能够保证新闻的时效性和新鲜感,也确实创造出许许多多新闻精品。但是,抢发的创优方法只适用于那些时效性强,刚刚发现就已经成熟的好新闻;而对那些时效性不强、刚刚发现时并不成熟的好新闻,则不宜一味地抢发,否则就写不出精品了,同任何事物一样,有些好新闻也存在一个不断发展、完善和成熟的过程,因此,对那些故事不完整。但却预示着深刻的主题,潜存着很大价值的好新闻,就要根据它的发展情况确定发表的最佳时机,这样才能充分挖掘和有效利用新闻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宣传效果,那么,如何判断这类新闻的最佳发表时机呢?  相似文献   

14.
让社会新闻故事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新闻采制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反映社会生活中的某个侧面、某一事件、某一问题,具有记录生活的纪实特点。而社会生活就是无数个这样那样的故事组成的,因此,采制好社会新闻,一定要选好故事,抓好故事,写好故事,做到新闻故事化,故事情节化。这样才能生动地反映新闻事实,才能真实地反映新闻事实,也才能生动真实地反映平民百姓的身边事、身边人,让广大观众喜闻乐见,甚至要打动他们,引发他们的关注,从而达到新闻工作者以优秀作品鼓励人、教育人的目的。要使新闻故事化,我们不妨从新闻采编的角度入手,一起探讨新闻的多种手段。一、精心策划选…  相似文献   

15.
宋超 《传媒》2015,(1):1
上海新闻界以极大的热忱,迎来了“好记者讲好故事”报告团到上海来作报告.我们听好记者的好故事,感受的是新闻工作者的价值诉求、新闻工作者的正气. 为推动新闻战线深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弘扬新闻工作者优良传统,宣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新闻队伍建设,中宣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国记协从2014年8月开始,联合组织全国新闻采编人员,开展了“好记者讲好故事”活动,并于第十五届中国记者节之前举行了演讲比赛.  相似文献   

16.
故事作为叙事的一种方式和表现手法,由于它侧重于事情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跌宕起伏,形象生动地阐述道理或者传播某种价值观,而普遍为大众所喜爱。新闻媒体面对的是普通大众,我们强调新闻要讲好故事,做活新闻,是增强传播效果的需要,更是对新闻媒体本质要求的一种回归,对媒体记者采访作风和写作文风的一种呼唤。深入挖掘寻找故事每个人都有故事,每条新闻都有人物活动的背景。平时,我们的新闻写不活,缺乏有血有肉的故事,是因为我们眼前看到的往往是实实在在的新闻事实,而看不到新闻事实里人物活动的痕迹和丰富的思想情感,缺少发现的眼光和深入挖掘的耐心。  相似文献   

17.
赵媛媛 《青年记者》2008,(10):55-56
新闻敏感的发生,不仅要求客观事实具备新闻价值,即具备触发新闻敏感的潜质,还要求新闻工作者主动去捕捉和挖掘事实的新闻价值。新闻敏感正是新闻工作者与新闻事实这对主、客体相互碰撞而闪现出的火花。  相似文献   

18.
一条有报道价值的新闻,往往可从多个角度去挖掘、表现。角度的不同、挖掘的深浅,表达出的主题和意义就会相去甚远。如果不能对新闻素材进行认真提炼,写出的稿件就会角度不新、思想陈旧,本来颇有新闻价值的内容也可能被淹没于其它芜杂的材料之中。因此,如何选取表现新闻事实的角度,把新闻写深写透写活,  相似文献   

19.
人文之美是新闻报道表现的主题之一。做为新闻记者,除了采访和报道重大的政治新闻,就是把笔触落到平凡的故事和富有代表性的人物中去。以细微的视角来表现平凡背后那些震撼人心的人性之美,以独特的视角挖掘新闻表现的张力,这是一个优秀记者所应追求的。  相似文献   

20.
故事,人皆喜欢。电视新闻故事更是得到了众多观众的青睐。。在当今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如何挖掘新闻故事背后的"正能量",让故事"为民而说"、"为时代发声",是电视新闻编导们需要注意的问题。在制作新闻故事时要摆正姿态,要让电视故事在好看、生动的基础上,又能引发社会的正面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