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人口老龄化对建设和谐社会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口老龄化是经济水平和社会人口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反映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中国人口老龄化呈现出老龄人口绝对数量大、老龄化速度快、高龄化趋势显著等特点。老龄化对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等产生深刻的影响,并对建设和谐社会提出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2.
徐芳 《地理教育》2009,(2):70-70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虽然实行计划生育30多年来,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数量大和素质不高仍是我国人口的基本特点,而且目前老年人口的数量增加很快,我国正面临着人口日益老龄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一、特点1.老年人口基数大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数量是世界60岁以上老年人口总量的1/5,是亚洲60岁以上老年人口总量的1/2。2.老年人口增长速度快从1980年到1999年,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就基本完成了从成年型向老年型的转变,而完成这一转变英国大约用了80年,瑞典大约用了40年。3.高龄化趋势明显近年来我国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口年增长速度约为4.7%,明显快于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年增长速度。目前我国8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300万,约占我国老年人口总量的9.7%。4.地区老龄化程度差异较大上海的人口年龄结构早在1979年就转变成…  相似文献   

4.
根据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结果显示,贵阳市开始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同时人口老龄化速度正在逐渐加快。贵阳市老龄化呈现了老年人口规模大,发展速度快;"未富先老";高龄老人人数多,高龄化现象严重;随年龄增长,老年人口性别比逐渐递减;贫困、病残、空巢老年人比例高的特点。面对日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需要社会、政府和个人共同努力,尽快建立较为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养老模式。  相似文献   

5.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的增多势必会增加社会的负担.只有实施积极老龄化对策,合理开发、利用老年人力资源,才能达到缓解社会压力、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构建人人共享的社会的目的.只有各级党政领导重视,社会涉老部门引导和老同志自身努力,方能使新形势下的"老有所为"更具光彩和活力.  相似文献   

6.
论新形势下的老有所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的增多势必会增加社会的负担。只有实施积极老龄化对策,合理开发、利用老年人力资源。才能达到缓解社会压力、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构建人人共享的社会的目的。只有各级党政领导重视。社会涉老部门引导和老同志自身努力。方能使新形势下的“老有所为”更具光彩和活力。  相似文献   

7.
美国人口咨询局近日编写的1999年<世界人口数据表>资料表明:发达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继续加深,不发达地区尚未进入人口老龄化,但老年人口绝对数量很大,已占全世界老年人口的半数以上.从二十世纪初期到1999年约百年间,对世界上202个国家和地区统计表明,人口老龄化的国家和地区已递增到现在的72个,占35.6%,即世界上三分之一强的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  相似文献   

8.
一、时代性地理教育显著的时代性特征,要求地理教育工作者必须紧紧把握时代脉搏,在课堂教学中,适当补充与地理科学相近、有强烈时代性的教学内容。在“中国的人口”教学中,结合世界人口问题,可补充以下教学内容。国际上把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7%,称为老年型人口,这样的国家和地区称为“老龄化国家”或“老龄社会”。根据我国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中国已于1999年10月比预测的2000年提前进入老龄社会。中国目前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达126亿,占世界老年人口的1/5,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老龄化速度最…  相似文献   

9.
21世纪是人口老龄化的时代。世界上所有发达国家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中国也于20世纪末迈人老龄化国家的行列。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老年人口的数量十分庞大,且大部分老年人口生活在农村,这将对我国农村的养老保障提出严峻的考验。农村老年人口的养老问题的解决,将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实现和整个社会的安定和和谐。  相似文献   

10.
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我国已经把积极老龄化作为一项长期战略任务上升为国家行为和国家责任。随着中国老龄化人口的超快增长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如何在"互联网+"背景下大力发展老年教育,解决老龄化人口超快增长带来的老年教育需求,贯彻实施积极老龄化的战略任务,是当前中国老年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河南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也是老龄人口和高龄老年人口大省.突袭而来的老龄化,对河南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稳定构成了严重威胁,对构建和谐中原,提出了严峻挑战.剖析河南老龄化社会风险的现状,概括其特征,预测其发展趋势,适时调整老龄社会政策,发展老龄事业,规避老龄化社会风险,对河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原崛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正人口老龄化已在世界快速发展,20世纪末世界已进入老年型社会。同样,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超前现代化。2013年底,老年人口已突破2亿,老龄化水平已达14.8%,"未备先老""未富先老"的特征日益凸显,这显然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重大挑战。面临人口老龄化的压力,如何科学而有效地减轻压力,乃至于变压力为动力?其中,一个战略性的有效途径和举措,就是大力发展老年教育。可见,老年教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认为,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阶段,即进入了人口"少子老龄化"阶段。长期存在的人口年龄结构和数量构成发生改变,将不可避免地与原有的社会文化教育结构发生矛盾。这种矛盾主要表现为:日益减少的青少年儿童教育需求与现有庞大教育规模的矛盾,日益增多的老年人口数量及其接受教育的需求与现有老年教育设施短缺的矛盾,一方面青少年儿童教育资源使用效率低,另一方面老年教育设施紧缺,造成公共教育资源分配失衡。因此,在少子化、老龄化并存的人口新趋势下,要求有新的文化教育结构与其相适应。文章重点探讨了在少子老龄化背景下老年教育资源配置优化对策,以满足广大老年人老有所教、老有所学,促进老年教育均衡、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通过对《人民日报》、《北京晚报》、《京华时报》网络版在2004-2008年度之间“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和“重阳节”当天报道的内容分析,讨论不同类型的报纸报道涉老新闻的特点与问题,肯定了传媒在此议题报道上的探索与成绩。指出由于缺乏年龄分层的敏感以及社会性别视角,涉老新闻的数量、版面编排、专版议题等方面均显薄弱,报道对象分性别选择不够均衡。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传媒促进老龄化议题、涉老新闻有效传播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老龄化社会是当今社会重要的国情、省情,而我国老年产业人才培养严重滞后。为推动涉老专业的人才培养进程,促进我国积极应对老龄化问题,作为培养涉老专业人才的高职院校,需要和政府、企业、产业、行业共同合作,努力探索体制机制创新,实现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相似文献   

16.
进入21世纪,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日渐明显,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老年人口过亿的国家,老年人的健康问题自然成为社会大众关注的热点。通过分析中国社会日渐凸显的老龄化特点,针对老年人的健康状况,研究制定适合老年人体育健身的方法,以促进老年体育朝着科学健康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7.
退休人口重返劳动力市场已成为全球老龄化进程中的一个新趋势。中国老龄化速度之快世界少有,劳动力供给持续减少,法定退休年龄偏早,但退休人口劳动参与率始终很低。较高的养老金替代率、较低的人力资本水平、快速变化的劳动力需求、家庭照料负担以及不友好的劳动力市场制度,共同阻碍了退休人口重返劳动力市场。挖掘老年人力资源潜力是世界各国积极应对老龄化的重要举措,当前中国老年人力资源开发最为行之有效的举措是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最大挑战是人力资本短板,需要建立终身学习体系和就业友好型的劳动力市场制度。  相似文献   

18.
我省已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老年人口快速增长趋势日益凸显,老龄化程度持续升高。创新老年教育体制机制,扩大老年教育供给,是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的重点和关键。通过问卷调研,从区域老年教育发展的状况和面临的问题,老年教育在整合社会资源,激发社会活力,提升老年教育水平,让老年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等进行了阐述分析,提出了进一步实现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努力形成具有我省特色的老年教育发展新格局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9.
二战后,随着美国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长,许多社会问题逐渐显现。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美国开始关注老年教育问题,并相继产生了诸多理论。通过解读老龄化理论演变下的美国老年教育发展特点,以期为中国老年教育发展提供一定的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20.
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比较严峻,呈现出老年人口规模较大、人口老龄化增速较快、老龄化进程超前于经济社会的发展等特点.21世纪的中国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社会,人口老龄化所产生的问题,不仅是老年群体的问题,也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如何使中国众多的老龄化的人口幸福地度过晚年,生活更加丰富而又身体更健康成为我们关注的重点.健身秧歌是一项很强的娱乐性和健身性的运动项目.文章根据健身秧歌的特点及中老年人的生理特征,对健身秧歌对中老年人健身的作用进行总结性的分析与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