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规定了品德与生活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面对新课程,我们在探索中不断前进着。我们曾经认为最理想的教学活动就是完成预定的教案,而不是“节外生枝”。然而新课程倡导的新理念不断地冲击着我们固有的教学观。没有生成的课堂也许精致,但不可能是活力四射的。那么教师该如何运用有效策略,让课堂焕发生命的精彩呢?  相似文献   

2.
新课程理念特别强调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其中课堂生成性资源作为课堂教学资源中的一个亮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动态生成”正引领着我们对课程、课堂、教学的实质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作为教师,如何正确对待和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从而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呢?  相似文献   

3.
张海根 《云南教育》2007,(10S):13-14
新课程非常关注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课堂上也确实会出现难以意料的因素,这就需要教师凭借教学机智去艺术性地应对。但是我们必须明确课堂上“动态生成”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专业化的“预设”,只有充分的“预设”,才有精彩的生成。那么,充分的预设应怎样建构呢?  相似文献   

4.
“教学是主体的、能动的、活跃的人的活动,教学的确定性中存在着不确定性,不确定性中存在着确定性,从而构成了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创造的空间,构成了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的关”。课堂的动态生成已成为新课程反思的热点之一。然而不少教师简单、机械地解读“生成”,于是,课堂上,远离文本、任意生成的局面有之,旁逸斜出、无谓争辩的局面有之,陷于一点,纠缠不清的局面有之。学生“活跃”了,课堂“热闹”了,但是表面的浮华终究掩盖不了实质的苍白。那么,如何让“生成”成为富有灵性的资源,引发情思交融的心灵碰撞,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呢?  相似文献   

5.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学生不应被动地接受外来信息,应积极地参与课堂学习活动,从不同背景、不同角度、不同思维出发,主动地进行意义建构。学生在自主建构时、在交流合作中不断有与“预设”不相一致的新问题、新思维产生,这就是课堂的“生成”。新课程的课堂是开放的、动态的、生成的、富有生命活力的,因此科学新课程倡导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以促进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的重新建构。那么,什么是课堂生成性资源?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如何开发利用生成性资源呢?  相似文献   

6.
所谓“动态生成性教学”,指在课堂中不能机械地按原先确定的一种思路教学,而应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由教师灵活地调整,生成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流程,使课堂处在动态和不断生成的过程中,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现实巾“生成”的课堂是精彩的课堂,是有生命活力的课堂,是课堂的点睛之笔。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深入实施,我们的音乐教学更力加关注学生在成长过程巾的独特性,努力营造一种使学生个性得到真正凸现、全面调动学生丰体意识的新型学习环境,让我们的音乐课堂焕发全新活力,从而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如何在日常的音乐课堂教学中让课堂生成美丽,生成精彩呢?  相似文献   

7.
动态生成的课堂已是我们新课程所追寻的重要目标之一。如何使我们的课堂具有生成性呢?笔者通过课堂实践认为:只有教师开放课堂,引领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实现师生互动,才能彰显课堂生成活力。下面结合《周长和面积的比较》的教学实践,谈一下自己的一管之见。  相似文献   

8.
李萍 《教育论坛》2005,(5):9-10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新课程像那清新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吹开了我们教师心中冰封已久的千万朵创造的“梨花”。在新课程全面普及实施的一年多时间里,我们用心地实践着,当我们沐浴在新课程给我们带来的新理念中时,我们也惊喜地发现我们的课堂在悄悄地发生着改变。进入新课程的新课堂,正在成为充满生命活力的“动感地带”。  相似文献   

9.
随着新课程的出台.各种新的教学理念不断地冲击着我们.“动态”这个名词也频频出现。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在《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新基础教育》报告中强调了课堂活动的动态生成性。他认为教学过程是生动可变的,课堂活力来自学生的动态发展。教师必须紧紧抓住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因素.使之成为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的催化剂。可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观是我们必须直面的。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处理好它与预设的关系呢?我们结合本校的实际开展了相应的校本教研。具体的方式是先定内容进行集体备课,  相似文献   

10.
陈力 《河北教育》2008,(1):22-23
课改已经全面铺开,新课程与旧课程相比,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学习方式,都呈现出更大的自主性和开放性,很多生成事先无法预料,“动态生成”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显著特征。这种新型的课堂模式使教师们感到用老一套办法难以驾驭课堂,这就不得不使我们重新审视教师的专业素养问题,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专业发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何谓“专业发展”?它是指教师在其职业生涯中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持续发展自己的素养,达到专业成熟的过程。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教师,怎样才能使自己的专业水平获得实质性发展呢?笔者认为至少应增强以下三种意识:  相似文献   

11.
鲍成中 《师道》2006,(7):27-27
“生成”或“动态生成”伴随着新课程改革逐渐走入了我们的课堂,它正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冲击着原有的课堂。但是,我们在实践新课程理念的过程中,有一种现象值得我们警惕,那就是我们课堂中存在一种“伪生成”的现象。所谓“伪生成”,就是在我们的课堂中打着“生成”的旗号,行“非生成”之实,穿新鞋仍旧走老路。那么,到底什么是生成呢?“生成”是一个相对于“预设”而言的概念,它反对教师对学生一味的灌输,强调教的过程性,突出教学个性化,追求学生的生命成长,是一种开放的、互动的、多元的教学形式。生成不是教师预先设计好的在教学过程中不可…  相似文献   

12.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倡个性化、创造性阅读,这就需要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挖掘教材内涵和拓展外延,使学生不断生成问题,让学生在理解课文、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养成用怀疑和批判的眼光去看待问题的习惯。当前。我们教师在辩证评价“预设”和“生成”时尚存在争议。如何关注生成?如何通过生成教学激发课堂活力,激活课堂生命力?笔者想通过三个教学片段,来谈谈个人的想法:  相似文献   

13.
动态生成的课堂是新课程所追求的目标之一。如何促使我们的课堂具有生成性呢?笔者通过课堂实践认为:只有教师开放课堂,引领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实现师生互动,才能使课堂成为动态生成的师生成长的共同体。下面结合“周长和面积的比较”的教学实践,谈一下自己的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4.
叶谰教授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不少教师站在关注生命的高度,关注学生的发展,注重课堂生成,使课堂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新景观。但目前有的教师忽略课堂上动态生成的东西,教学处于静态化、程式化,一次次失去了培养学生发展的机会。如何把握课堂生成,让语文课堂涌动生命的活力呢?  相似文献   

15.
新课程强调建设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生成资源是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的有利因素,教师如何利用好这些生成资源呢?我通过实践,从紧扣预设方案,注意捕捉生成资源;因势利导,巧妙进行生成资源设计;运用语言艺术营造学习氛围这三个方面浅显地谈谈我的做法与看法。  相似文献   

16.
金鑫 《辅导员》2009,(9):31-32
所谓“动态生成性教学”,指课堂中不能机械地按原先确定的一种思路教学.而应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由教师灵活地调整,生成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流程,使课堂处在动态和不断生成的过程中.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毋庸置疑,现实中“生成”的课堂是精彩的课堂,是有生命活力的课堂,是课堂的点睛之笔。那么,如何在日常的音乐课堂教学中让课堂生成美丽、生成精彩呢?  相似文献   

17.
当新课程改革催生历史课堂“悄悄变脸”的时候,高三历史课堂却往往“涛声依旧”,历史教师顽强坚守着这方永远归属于他们的“庄园封地”,学生依然在森严的“教规”中无奈被动地“无声劳作”。灵动的活力到底能不能进入高三课堂?这块僵化的冻土到底能不能洒下一点阳光?我在近几年高三历史教学的实践中发现,其实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把理念、方法稍作调整和改变,  相似文献   

18.
王建生 《江苏教育》2007,(18):28-30
“生成性”是新课程理念下课堂的显著特征,也是现代课堂的迫切要求。在新课程理念的沐浴下,我们的课堂互动了、生成了,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但课堂的互动生成与教学效率的提高、与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和谐发展并不能简单地画上等号。“互动生成”——我们该怎样把握?下面我想结合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一册“九加几”一课中的一个教学片断,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9.
何明郎 《甘肃教育》2011,(20):35-35
新课程改革倡导教学的互动理念,是基于“改变过去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这就为语文的课堂教学改革注人了新的活力。笔者认为这种活力首先源于教师的激情,只有教师以盎然振作的精神状态、充满着激情去上课,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进而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那么,在语文课上,教师的激情该怎样表现呢?笔者认为不外乎有以下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刘宗慧 《科学教育》2007,13(4):73-74
新的生物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课程理念,新课程指导下的课堂教学强调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发展,倡导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因此,新课程正在改变着学生的学习生活,新课程也在改变着教师的教学生活,教师应创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让自己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在这种宽松、融洽的课堂氛围中,尤其像生物这种不属于中考学科的课堂,学生的“插嘴”现象更容易出现。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如何把学生的“插嘴”作为一种资源,让生物课堂更加精彩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