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我国西部地区的农业发展,也必然要走这条道路.但是,必须从西部自身条件出发,因地制宜地调整农业经济结构;必须善于借鉴国内外相关经验,合理选择产业化组织模式.  相似文献   

2.
美国西部农业开发及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通过西部开发,使农业得到蓬勃发展,西部地区成为美国重要的粮食仓和畜牧业基础,也为美国工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美国西部农业开发的基本经验和教训,对于促进我国西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
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甘孜州拥有独具雪域民族风格的农副土特产品,有着极大的市场潜力,西部大开发战略为甘孜州农业产业化进程提供了政策保障和新的发展机遇,但由于思想意识相对落后,规模小,资金少,投资环境有待改善等困难的存在,阻碍了产业化进程,因此,要立足全局确定产业化的主导产业,要积极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抓好农牧业生产基地建设,依靠科技提高产品“含金量”,建立合理的利益联合机制,以促进甘孜州农业的产业化进程。  相似文献   

4.
我国目前的三农问题可以通过农业产业化这一统一分析框架和统一思想来破解。这主要归因于农业产业化可以把分散的小农经济和大市场联结起来,我国工业较弱的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以及农业较强的区域性特征。但目前我国的农业政策并不完全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的开展,应在不同地区采取不同的农业政策以促使农业产业化的成长,最终实现农业产业化区城板块模式格局。  相似文献   

5.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家庭联产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农业产业化经营成为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态势良好,中西部地区整体跟进,整体发展水平提高。  相似文献   

6.
湘南农业比较优势与农业结构调整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湘南农业结构调整必须从市场需求和地区实际出发,以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标,依靠科技进步和体制创新,重点改善农产品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优化区域布局和增强农产品加工能力,将具有区域比较优势的产业做大、做强,做优,促进农业结构调整与农业产业化发展有机结合,从根本上全面提升湘南农业的质量和效益。  相似文献   

7.
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实现农业产业化,必须创新农业经营体制,要以市场的机制推进农业产业化,用发展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相似文献   

8.
在阐明农业产业化主体价值创新丰富内涵的基础上,指出农业产业化主体价值创新是一种全新的产业发展理念,提出加速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奠定了农业产业化主体价值创新的物质基础,推动了农业产业化主体价值创新活动的开展。  相似文献   

9.
针对我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到我国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进而阐述了农业产业化对人才的需求,指出了进一步搞好农业中等职业教育基本途径。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普遍提高农业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培养大量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是实现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0.
农业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农业现代化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理论界关于发展现代农业有农业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农业现代化三种提法。三种提法相互关联但内涵有所不同。三种提法的并存使用对于促进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意义重大。在顺序上,先有农业工业化,后有农业产业化。在相互关系上,农业工业化催生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化促进农业工业化,农业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共同推进农业现代化。农业工业化滞后和农业产业化不足是当前农业成为经济发展中"短板"的两大主因。农业工业化与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现代化的一体两翼,必须共同发展不可偏废。  相似文献   

11.
中国是世界上一个非常典型的小农制国家,几千年来都是一家一户的分散生产和经营。但进入清代中叶以后,我国人地比率已下降至“维生型小农经济”的临界点。标志着传统小农制的破产和瓦解。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半个多世纪,由于长期实行以自然村落为单元“不分男女老幼、一律平分土地”的农村集体土地所有制,其所隐含的“集体成员权平等”和“产权虚置”的农地平分机制,导致明清以后出现的“地权分散化”和“耕地细碎化”的发展趋势更加凸显。当今中国农业正处于大规模非农就业、人口自然增长减慢和农业生产结构转型三大历史性变迁的交汇之中。各级政府应当抓住这样的历史性契机,加大对农业的投资和扶持,并通过法律制度和市场机制来促进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隐性失业问题和农业的低收入问题。  相似文献   

12.
耕作学是农业科学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型基础学科。在信息化、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深化发展的历史时期,耕作学教学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作者在明确新时期耕作课程建设目标的基础上,从构建立体化教材、改进信息化教学手段和强化生产实践能力三个方面提出了耕作学教学改革的重点与方向。  相似文献   

13.
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实质上是农村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与融资功能能否有机结合的问题。现行的金融担保体制使得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抵押存在法律风险、信贷风险以及土地承包经营权难处置等诸多困境。应完善现行立法和土地价值评估制度,将农村的金融担保与农民享有的土地权利相结合,构建以土地承包经营权为中心的土地金融合作制度。  相似文献   

14.
壮族来自千百年实践经验累积的农事歌谣体现了族群深远的智慧、艺术的天赋,传唱农事歌谣成为传递农业知识的情趣载体,也演绎为护佑生灵的和谐实践,并在农事劳作中倾情恋爱婚姻的难得机会;直接关注的是知识传递后生、护佑身边生灵、婚恋幸福美满,完全指向未来美好生活,对于可持续发展给以实际的切身关照,是热爱劳动的壮人生态意识的叙事,又以族群歌圩文化为表征,呈现了浓郁的生态寓意。  相似文献   

15.
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农牧企业普遍存在基础设施差,市场意识薄弱,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企业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这些问题或困难,制约着国有农牧企业的发展,国有农牧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根本出路是:微观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调整产业结构,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宏观上尽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  相似文献   

16.
"代田法"是汉武帝末年开始施行的一种农田"垄作"体系。目前学界对"代田法"的研究多集中在耕作技术层面,鲜有关注代田法与汉匈军事斗争的联系。在西汉武帝时期,西汉政府与北方匈奴的军事斗争势态,对"代田法"的产生原因、推行时间及选种植物三个方面产生了影响。基于对这种关系的考察以及对西汉历史背景的分析,试图对"代田法"这一古老的农耕技术做出新解读。  相似文献   

17.
完善土地流转制度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民的分化与流动,扩大农村中等收入阶层比重,因此,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当前农村土地流转的内在机制和外在环境严重制约了土地流转的顺利进行,主要表现在: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不明;土地所有权主体与使用权主体之间“权、责、利”界定不清;农业比较利益偏低;农业风险防范机制不健全和农村社会保障体制建设落后;农村社会化服务不健全;土地使用权流转的中介组织匮乏。从社会政策的视角来看,要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必须切实理顺土地流转各方的产权关系,积极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机制,努力优化土地市场发育的外在环境。  相似文献   

18.
"农超对接"是我国超市发展的第三次革命,它实现了产销对接,降低了渠道成本,是当今世界农产品销售的主导模式。通过建立数量、质量、价格、收益的供应链稳定性指标体系,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测算出供应链稳定性的具体数值,并给出了提高其稳定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隋代屯田的历史作用及其限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隋书·食货志>对隋代屯田记述含混,联系史传分析,隋文帝时边地军屯规模有限且持续时间较短;河西民屯不但未增且有缩减.隋代之富在于顺应历史趋势推行均田制,屯田之效微乎其微.人身依附关系的减轻使内外民屯受到限制,炀帝大规模徙边民屯非但无效,且严重干扰了均田制度的正常实施;隋统治者未能开展积极有效的边地军屯导致转输劳弊,并最终诱发反隋起义.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河南通志稿·农具》卷进行了考证与解析,揭示了前人所使用的农具门类,从中不难看出近代对农具的定义是对我国古代农具认识的继承和发展,并对各农具的重要功能作了科学的阐释。同时也指出该卷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