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他,三年来在《宝鸡日报》、《陕西日报》、《解放军报》、《中国青年报》上发表了300多篇新闻稿,被誉为“快手”。他,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大兵”,身在小小的军营,可他的新闻触角却伸向了大社会的角角落落。面对他的成功,不少人感到惊讶,可谁知道,他却是从一千多篇废稿中站立起来的。他,就是驻宝84909部队志愿兵陈满胜。从废稿堆中站起来1980年,在铁马秋风的军营中生活了两年的他,偷偷地拿起笔写起了稿件。他多么想一下子敲开新闻殿堂的大门呀!可是,这块大门对他却关闭得那么紧。他写呀写,磨秃了一枝枝笔,用完了一米多高的稿纸,  相似文献   

2.
济南军区某海防团报道员孙兆磊立足渤海前哨,报道火热军营的生活,近2年来有150余篇稿件在报刊刊发,其中,3篇稿件分别被《解放军报》和《前卫报》评为军事好新闻。他也连续两年荣立三等功。1996年8月,当他拿到河南财经学院的录取通知书时,亲友们都为之庆贺,而他却后悔没有报考军校。苦苦思考了几天之后,他把自己不上大学、决心从戎的想法告诉了家人,并得到支持。当年12月,他如愿以偿入伍来到渤海前哨的军营,成为一名海防战士。火热的军旅生活重新校正着孙兆磊人生追求的目标。1997年严冬的一天,他听说特务连指导员巩忠东是位做思…  相似文献   

3.
9月上旬,由空降兵某师政治部副主任崔伟撰写的《部队工作妙语集锦》一书由蓝天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崔伟自去年以来出版的第二本书。  崔伟,1978年12月入伍。当新兵时,他被火热的军营生活所感染,于是便在紧张的训练之余,拿起了笔,开始讴歌绿色的军营。由于他在《空军报》发表了一篇稿子,新兵下连时,被调到报道组当报道员。他采写的《病号饭不等于鸡蛋面》一文上了《空军报》的头版头条,并被《解放军报》评为优质稿。后来他因为新闻报道成绩突出,被破格提拔为干部。在当报道员的过程中,使他养成了勤学习,勤收集,勤动脑,勤…  相似文献   

4.
在我们话入正题时,马培信拿出了他在《解放军报》、《光明日报》、《山西日报》、《支部建设》等军内外报刊发表的近600件新闻作品。一张张形象的新闻照片,一篇篇鲜活的新闻报道,一件件切中时弊评论文章,使我看到了一名通迅员不断进取的足迹。十几年来,多次被新闻单位评为“模范通讯员”和先进个人,并荣立了四次三等功,连年被军区、总部评为新闻报道一等奖。 马培信,出身在一个农民家庭。1981年10月,他带着童年美好的梦,入伍到军营当了一名特务连的侦察兵。一次他训练累病了,指导员、副连长给他端来了香气朴鼻的饺子,他动情地流泪了。部队火热的生活给了他灵感的激情。打那以后,马培信一有空  相似文献   

5.
本刊讯倪孝才、李闫报道:“我能够在500多名应聘者中脱颖而出,被兖州电视台聘为记者,多亏部队十多年的培养,多亏新闻报道工作锻炼我成长!”7月5日,空降兵某部转业士官报道员周广慧在该部新闻骨干经验交流会上动情地谈起了自己从事新闻的经历和体会。 周广慧1988年入伍后,被火热的军营生活所感染,他开始拿起笔讴歌军营生活。没想到他的第一篇处女作《节日楼前静悄悄》便上了《空军报》的头版头条,他一下子便成了该部的新闻人物。此后,他担任报道员12年来,先后在《解放军报》、《中国空军》、《新闻与成才》、《湖北日…  相似文献   

6.
戴亚君,一九九四年十二月入伍,武警江西总队景德镇市支队普普通通的一名战士。虽然在他的身上没有耀眼的光环,但他在部队的最基层默默无闻地用自己手中的笔,写下了人生的辉煌。入伍三年,在全国各类报刊电台发表作品近四百篇,仅今年以来就在《人民日报》、《法制日报》、《人民武警报》、《人民公安报》等中央级报刊发表文章三十余篇。他入伍前曾在一家国营大企业从事宣传报道工作,并获得多项新闻奖,是公司领导身边的“红人”。而他身处机关却向往军营,毅然放弃了丰厚的待遇,踏上了警营这方热土。到部队后,他积极请求领导把他分配…  相似文献   

7.
就象雪峰上一株小小的雪莲,三年前,某团的吴天文是个极普通的人。但是,当日历翻到1985年11月的时候,这株小小的雪莲发出了耀眼的光,团党委决定为他报请二等功;《新疆日报》、《喀什日报》评他为优秀通讯员;《乌鲁木齐晚报》聘请他为特约通讯员。身旁的战友们亲热地称他为“边防线上的小记者”。就连小吴自己也难以相信:自己也竟能在《解放军报》、《文汇报》上崭露头角了。谁都知道,成功来自永远进取的耕耘,可谁能想到,仅有三年,小吴在千里边防线上跑了十多次,苦是难以想象的。1983年时,小吴还是个稚气未脱的“娃娃兵”,来到了军营,一切都是那么新奇,好些事又使他感动不巳,渐渐地,他萌发了写稿的念头。起初,一篇、二篇,上百篇稿件寄往报社,却连一篇也未见报。他第一次感到:世界上没有那么容易做的事。  相似文献   

8.
翻开新疆军区某团新闻干事程晓飞的三个剪辑本,他采写的5O0多篇散文、随笔、杂文、通讯、小说、报告文学等不同体裁的文章,刊登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等报刊上。他的槁原与雪山拥抱》。《铁骑五分钟起死回升》等10多篇作品评为《北京经济信息报》、《人民军队报》优质稿;撰写的《绣球偏抛黑冠军》一文,获优明日报》现场短新闻竞赛二等奖;特写《开放的新疆》一文获海峡之声广播电台“西睡边塞”征文一等奖。不久他以边塞军营生活为题材创作的长篇小说《医兵死亡之海》即将出版发行,标志着他一个初中生,经过在部…  相似文献   

9.
丁康权 《视听界》2000,(1):60-60
军人出身的虞国胜,他在金戈铁马声中写出了一篇篇号角阵阵的军营之歌;如今身为无锡广播电视局局长的他又在日新月异的新闻宣传的最前沿,在繁忙的公务之余,相继向新闻界同仁推出了《声屏扬帆集》、《视听求实录》等等理论著作。这些著作,特别是《视听求实录》,使读者读后对其思想和大手笔的动作有一种回味无穷的功效。“大家”才有大思路1999年6月9日,随着国家广电总局局长田聪明和无锡市委书记洪锦炘同时掀开红色的绸布,全国第一家广播电视集团在无锡诞生并正式运行。1.观念创新改革先行。《视听求实录》通篇是张扬着一种改革精神,一种勇于承担广电事业使命,并为之献身的精神。如发表在《中国广播》1999年第6期  相似文献   

10.
贝骁 《军事记者》2005,(4):33-33
今年春节7天长假,《解放军报》第一版共刊用自己采编的字稿件58篇,只有4篇是节前采编的正常稿,其余54篇稿件都是带电头的快讯。其中《“玫瑰”花开红哨楼》《假日,战士走进采血车》《春节里的“特别党日”》《除夕,巡逻在喀喇昆仑山口》《报喜电活响军营》等稿件.以其快、新、活、短、实的特点.赢得读一片赞誉。系列假日专稿《第一次在军营过年》栏目里的稿件,  相似文献   

11.
刘练文上中学时就常有散文、诗歌在家乡小报、校园文学上“点缀装饰”,深受老师的器重和同学的钦佩。1994年12月,刘练文带着未圆的大学梦,来到了大别山深处某部当了一名装甲兵。火热的军营生活立刻拨动了他的写作之弦,激发了他的写作灵感。一本《新闻写作入门》、几本《新闻与成才》杂志便是他的最好老师。凭着灵性和较好的写作功底,他投出的第一篇新闻稿件《“闷葫芦”变成了“金喇叭”》很快被《前卫报》刊用了。首战告捷,他棒着散发油墨香味的报纸,又雄心勃勃地参加了解放军报社第七届新闻函授学习。不久,他被挑选到团报道组当专…  相似文献   

12.
瘦尽灯花为兵歌,痴情新闻不言悔。沈阳军区某装甲团政治处报道员赵雷以“情注笔端,不断追求”的执着精神和对新闻工作的虔诚和热爱,搞报道近3年来,共在《解放军报》、《前进报》等军地报刊发表稿件200余篇(幅)。透过厚厚的获奖证书和作品剪贴本,我们看到了一个“兵记者”的追求和成长的足迹。2002年冬,赵雷入伍来到北疆的一座军营,与别人不同的是,赵雷随身带着的包裹里,装着不少谈写作的书籍。入伍后火热的军营生活更激发了他的写作灵感。他坚持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新闻报道知识,夜深人静时,经常能看到他埋头苦读的身影。机遇青睐有准备的人。…  相似文献   

13.
初次见面时,觉得他很矮,身高不过1.65米,清癯的脸上看不出多少灵气;但翻开他那4本厚厚的见报剪贴本,又觉得他很“高”:一个基层报道干事在短短6年写作生涯中,竟发表稿件400多篇,其中百篇上了《人民日报》、《解放军报》,还有10余篇获奖。他,就是某坦克师新闻干事龙泽群。1981年10月,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农村青年龙泽群参军来到驻豫某坦克团。火热的军营生活唤起了他强烈的求知欲。为了消灭自学路上的“拦路虎”,他利用业余时间,自制了一个生字表,注上拼音,一有空就拿出来看一看。为了加深记忆和增强对生字的应用能力,在写信…  相似文献   

14.
从2005年春节起,中央电视台军事节目中心在每年的七天长假时间里,将特定的时间段内5个常态设置的栏目打通编排,先后精心制作了《军营笑星大拜年》、《军营明星大拜年》、《军营新星大拜年》、《五一欢乐直通车》、《军营乐》、《七彩军营》等军营文化系列节目,受到了观众的喜爱。这种军营文化  相似文献   

15.
兰州军区乌鲁木齐总医院新闻干事邢珊瑚给自己立了这样一个信条:诚实做人,勤恳做文。为何立此言?他说,新闻工作是崇高而神圣的职业,写新闻同做人一样,来不得半点虚假。10年来,他在新闻园地里,坚持用这八个字勉励自己,辛勤耕耘,取得了累累硕果。他先后在《解放军报》、《人民日报》等军内外报刊刊播新闻稿件800余篇,年年有作品获奖。 初入军营时,邢珊瑚并不懂啥是新闻。1990年新兵训练结束后他到机关当通信员,一次在邮局取信件,看到邮局同志帮战友封好破了口的信不说,还特意附了提醒说明。他很受感动,写了篇表扬性…  相似文献   

16.
在全世界人民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的时候,我想起了那些用自己的笔在这场人类圣战中建功立业的各国记者。 在这里,我想介绍一位鲜为人知的士兵出身的美国记者和他的一篇作品,这篇作品作为新闻精品被收入享誉西方的《美国新闻佳作集》(1962年纽约版)。 马里昂·哈格罗夫在珍珠港事件后应征入伍,先在美国本土接受军训,1943年随部队赴西南太平洋战区作战。在军营中,战场上,他坚持为家乡报纸写稿,参军后不到一年,便出版了新闻报道集  相似文献   

17.
本刊讯报道:兰州军区驻青某汽车团利用自己创办的军营小报———《铁骑周报》培训新闻人才,已收到初步成效,各级报道员把《铁骑周报》当成练笔基地,磨炼写作基本功,使报道员的写作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一年来这个团在军内外报刊发表新闻作品140多篇。某汽车团自办军营小报培养新闻人才@于万昌 @莫国柱  相似文献   

18.
乍识济南军区某海防团团长谭光忠,黑黑的脸膛,健壮的身体,粗糙的双手,说他是一名过硬的军事指挥员,恰如其分,可要说他是一名新闻林中的秀才,的确让人生疑。然而,事实终归是事实,几年来,谭光忠坚持结合工作写报道,先后在《解放军报》、《前卫报》、《军事学术》等报刊发表新闻稿件和研究文章200多篇,其中有13篇获奖,连年被上级评为“新闻报道先进个人”。谭光忠爱新闻,源于一个久远的情结。1976年冬天,他入伍来到渤海深处的一座小岛军营,岛上生活艰苦,十天半月来一趟航班,报纸、家信不能及时送达,遇上大风天,只…  相似文献   

19.
第三届“中国新闻名专栏”评比揭晓,解放军报《兵说兵事》栏目榜上有名。回头看,这个专栏已经举办了整整3年,战士们你说罢我登场,七嘴八舌讲述军营大家庭的家长里短、喜怒哀乐、酸甜苦辣。3年来,这个专栏的背后也发生了很多故事.如果把这一篇篇稿件比作军营常青树上的绿叶,这些“背后的故事”恰似这片片绿叶投在大地上的浓荫,一样的多姿多  相似文献   

20.
某团志愿兵报道员姜自宇,拿起笔来能写,拎起相机来能摄。1984年9月,从沂蒙山旮旯子里钻出来的姜自宇,坚信凭着庄户人吃苦耐劳的品格,定能干出个道道来、他白天训练,晚上写稿,渐渐掌握了新闻采写基本功,稿子陆续见报。他采写的《绝技献军营》、《“刺头兵”转变记》、《英雄的弟弟是标兵》等稿件,都来源于基层,取材于战士,深受官兵欢迎。这一年,姜自守在军内外新闻单位用稿30多篇,荣立三等功。就在他潜心钻研写作,苦练笔功的时候,部队要配一名摄影人员。他那颗心又不“安份”起来。他找到领导表决心:保证文字与摄影两不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