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偶然翻开一本杂志,看到推荐程桂芬写的《人生不是梦》,是涉及她战斗在茅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回忆录,值得一读。作为一名抗战文史志愿者,我立即托友人购买,跑遍北京各大书店无果。再到上海图书馆借阅,又没借着。无奈,到网上查找,发现旧书铺有一本,立即购得,连夜阅读,手不释卷。书中特别感人的是被捕、囚禁黑牢、软禁金坛三节,都发生在我家乡金坛。我决定用相机追寻当年程桂芬在这片土地上所走过的惊险道路,途中所经历的人物、建筑、事件。在金坛市档案局副局长蔡俊支持与帮助下,我摄下她囚禁岁月的印痕,补上了金  相似文献   

2.
我和徐伯昕同志相交了45年。我们在汉口、上海、香港等地一起工作的情景又历历在目。 1938年5月,我考入汉口生活书店。那时我们热情地从事抗战宣传工作,在店内组织歌咏队、读书会、办宣传抗战的壁报等等。有一次,我这个在美术学校读过一学期书的“三脚猫”,为壁报画了一幅宣传抗战的报头,引起了伯昕同志的注意,问张又新这是谁画的。张又新告诉了他,他似乎对这报头很赞赏。这算是  相似文献   

3.
三张全家照     
我曾在甘肃省档案馆看到过两张民国时期甘肃饥民的照片,是在冬天,地上残留着积雪,乞食的灾民们挤在一起取暖,最触目惊心的是两张照片上都有几个人如沙蚀了一般,只留下了几个似乎被风吹走后残存的一点影子,更增加了照片的悲凉,似乎饥饿连他们留在照片上的样子都夺去了。我面前的这张全家照也是一副饥民图。讲究宗族制的中国历来喜欢拍全家福,以显示祖孙几代几世同堂繁衍生息子嗣不断,穷人富人都如此。而这一张不是全家福,照片上除过苦难还是苦难,甚至连“全家”都谈不上,因为女主人已死去。照片摄于1910年(清宣统二年)。这一年,…  相似文献   

4.
“金坛这些年的变化简直太大了!这在我拍摄的录像里都能看到。”这是一位生活在江苏省金坛市的82岁法国老人常挂在嘴边的话。 说这话的法国老人中文名叫王保本(音译),50多年前,他娶了金坛的一名女子为妻,从此便与金坛结下了不解之缘。金坛市档案馆最初是在当地的新闻媒体上认识了王保本,  相似文献   

5.
初次参加奥运报道,置身在大卫·伯奈特、亚当·普瑞蒂、或者那些毫不起眼但拿过七八次荷赛大奖的大师身旁时,我有敬畏,也有绝望.超越他们很难,但我想拍出与他们略有不同的照片,找到属于自己的瞬间. 作为新华社专事游泳报道的成员,我的摄影位置相对固定--这使拍摄有个性的照片颇为困难:我和其他渴望拍到好照片的人站在一起,这决定了大家拍摄的照片会雷同,即使有差别,也无法彰显个性.  相似文献   

6.
张润本 《档案与建设》2006,(1):46-46,57
2005年9月6日,泰兴市档案馆来了一位特殊客人.她用几句不太熟练的泰兴方言要求查阅泰兴抗战史料.并请工作人员帮助联系提供泰兴抗战时期县长张鹏举同志后人的线索。陪同她一起来访的国土资源部门的同志为我们介绍了她的情况。原来她是上海同济大学的离休教授张静女士.小时候曾在泰兴抗战前线学习、工作并战斗过,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抗日小战士。陪同她来泰的国家国土资源部研究员曹树培先生,是她的泰州中学的校友。  相似文献   

7.
年轻女孩拍写真照,还没有取回照片,影楼就把她的照片在大厅里展示。由于涉及隐私权,天津女孩将影楼告上法院,索赔4万元。 今年6月5日,20岁出头的小红和好朋友一起到一家影楼去拍照,经工作人员推荐,她预定三天后拍摄一套个人写真。三天后,小红到影楼进行了拍照,当时照了100多张照片,  相似文献   

8.
范学贵 《档案与建设》2013,(7):32-35,31
2005年抗战胜利60周年之际,我专程去丹阳市延陵镇瞻仰了延陵战斗遗址、延陵烈士陵园、王必成中将书写的延陵战斗纪念碑。站立在纪念碑前,我浮想联翩。延陵古镇,位于丹阳、金坛、丹徒之间,是春秋时代吴王寿梦第四子季札的封地,最早叫延陵郡,包括常州、丹阳等地。延陵附近九里村至今还有季札的墓碑。民国时期延陵地处镇江县宝堰镇、金坛县直溪镇、丹阳县麦溪镇、珥陵镇之间,辐射三县,人际关系相联;东有京  相似文献   

9.
操作电脑时,不小心把两年来保存在电脑里的照片全弄丢了。那些照片,有我的旅游照、儿子的生日照,还有全家福,我心疼至极。下载了数据恢复软件,弄了一天,还是无力回天。我叹息着对儿子说:最可惜的是那些记录着你成长的照片!没想到,儿子笑着说:丢就丢了,照片虽然没了,我不是活蹦乱跳地站在你面前吗?儿子的幽默,一下子把我逗笑了,不由得想起好友丽。丽和她男友在一起很多年,一直同居,没有结婚。原本是十指不沾阳春水的丽,为了爱,努力练就了一  相似文献   

10.
电话那头的娟娟(化名)言语中除了气愤还有一些恐慌——她在网上看见了自己的照片,有一些甚至突出了她的隐私部位,娟娟是个打扮时尚,前卫的女孩。她可以肯定,网上的照片是前些日子她在商场里俯身选购东西时被偷拍的。虽然娟娟已经跟那些网站交涉过,要求他们删除照片,可还是有很多熟人看见过,说她是个“不检点”的人。娟娟十分懊恼,不知道自己是否已被侵犯了肖像权,她曾经想找出那些偷拍她照片并在网上发布的人,  相似文献   

11.
纪锷,1924年生于金坛,毕业于南京鼓楼二中.抗战胜利后,20岁刚出头的他,心里佩服金坛政界人物——抗战时被人称为“背包县长”的倪良(金坛涑渎人,抗日战争期间曾任金坛县县长),便投靠于他的门下,当上金坛县中山镇甲种组训大队副大队长(上尉副营职,大队长由镇长于竟西兼),负责训练18至48岁青壮年公民,进行反共宣传.解放后,纪锷自认为曾解救过中共地下党员、金城区副区长缪坤,没带人下乡参加过“清剿”活动甚至有人对他讲白塔有新四军在活动时他还劝阻别管闲事,他也没有跟国民党去台湾.  相似文献   

12.
不久前,上海发生了一起独特的“新闻官司”。一家报纸发表了一篇专拦新闻。报道一位医生对一种疑难病症有显著疗效;作为例证,配发了一个女孩在治愈前和治愈后的照片各一张。这两张照片医生作为医案资料已保存了二十二年。如今,这个女孩已是一位中年妇女,她看到报纸后,深为不满,向法院起诉报社和医生侵害了她的肖像权,请求追究民事责任。①这件事在上海法律界、新闻界、医务界引起很大反  相似文献   

13.
2008年6月,王玉龄迎来了她的80岁寿辰。在上海市中心一处台商聚居的小区里,王玉龄和儿子一起庆贺生日。 王玉龄是国民党抗日将领张灵甫的遗孀。单从她年轻时的照片看,很像三十年代的电影明星。  相似文献   

14.
每次发表文章,我总是第一个打电话把喜讯告诉妻子,与她一起分享收获的喜悦。因为我最清楚,这收获的背后,有妻子一半的功劳。 妻子是我文章的“第一读者”,也是“第一编辑”。写完一篇文章,我总是先给她看,让她提意见。她的意见没有阿谀奉承的成分,总是直率地指出缺点所在,提出修改意见,处处激发我的灵感。 我喜欢写一些政治工作热点、难点的文章,写这种文章一要有新的观点,二要有翔实的素材来证明观点。在女兵连当排长的妻子成了我取之不尽的“素材库”。前年我针对“法轮功”问题写了《封建迷信在官兵中的思想反映及对策》,去…  相似文献   

15.
南京大屠杀相关的报道中,经常出现一张日军装甲兵围攻南京的照片。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南京守城部队也有一支“高科技”德制坦克部队。由于中国的史学研究多不涉及武器史,抗战初期的中日坦克很少有人研究和介绍。近年,随着许多早期“国军”装甲兵的资料和照片的公开,抗战初期的中日装甲兵状况渐渐清晰起来。  相似文献   

16.
正抗战号角响青年勇向前这是1931年12月出版、第64期上海《良友》画报上刊登的一张摄影作品,名为"号角吹响的时候"。照片除背景外,占据画面四分之三部分是一位英姿勃发的青年军人在行军礼,照片的左上角题有"良友"及"孙宋庆龄"字样,照片的左下角有7行竖排小字,写有:正义的号角吹响了,青年准备的时候。仰望的心,期待着、期待责任使命的来临。一旦责任说道:"你应该去。"青年回答:"我必定去!"该照片右下方说明,照片中人物是上海青年  相似文献   

17.
在我从事的上千万卷档案资料的保管利用工作中,有一张珍贵的照片,这张照片,随着岁月的流逝,更加鲜明和清晰。这张照片,记录着共和国总书记与一个苗家山寨的创业故事!  相似文献   

18.
徐和平 《新闻前哨》2005,(12):30-31
《湖北日报》从8月17日起推出“穿越湖北抗日战场万里行”专栏。记者以现场实地踏访的形式,访问抗战亲历者,寻访抗战旧址,追忆抗战历史,重现当年抗战情景,反映战地今昔变化。在历时半月的“穿越行”中,记者先后采写了《打响敌后抗日第一枪——寻访张体学独立大队》、《历史不能忘记——访国民政府第六战区受降堂旧址》等15篇稿件,拍摄了大量的现场照片,图文并茂、浓墨重彩地报道了湖北地区的抗战史迹。读者评价这一系列报  相似文献   

19.
1996年11月,我应日本大学之邀再度访问日本时,东京USC会社的省酒精子小姐因我研究上海日本人居留民史,特地将她的朋友珍藏的一枚百年前上海日本照相馆拍摄的人物照片送给我,希望能对我的研究有所帮助。此情真令人感动。这是一枚非常珍贵的历史照片,摄于1892年(明治25年几月28日,照片中的宫崎滔天、宗方小太郎等当时还是二十几岁的无名小辈,十余年后成为中日关系史上的有名人物。这枚照片也是宫崎滔天第一次来华在上海留下的纪念,也许是他从此与中国结缘的开始。为宫崎等人留影的是位于福州路16号(近河南路)的“上野照相楼”,…  相似文献   

20.
<正>整理者的话:今年4月是我母亲叶露茜百年诞辰纪念。在整理她的资料时,发现一封1 983年时她和黄宗英的通信。事关我母亲1934-1940年间认识赵丹后,他们一起从事话剧活动的经历。她和赵丹无疑都是中国戏剧舞台上的精英、抗战文化中的斗士,新疆话剧运动的拓荒者,是献身于党的文艺事业的表演艺术家他们的恩爱婚姻,毁灭在新疆军阀盛世才的阴谋中。当我母亲在周恩来的帮助下,从西域赶回时,重庆文艺界已为赵丹开了追悼会(后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