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索中学生的家庭教养方式和同伴依恋对社交焦虑的影响。方法:对499名初中生和高中生施测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青少年父母同伴依恋问卷、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结果:家庭教养方式、同伴依恋和社交回避及焦虑之间有显著的相关;逐步回归和路径分析均显示,同伴依恋对社交回避及焦虑的预测作用最强,其次是父亲教养方式,而母亲教养方式的预测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早期依恋关系是个体未来社会适应的重要预测指标。相关教育神经科学的研究表明,因父母缺位出现的“丧偶式”教养、隔代教养、保姆/早教机构代养等早期教养困境会导致儿童HPA轴功能失调或教养者催产素水平改变或儿童脑发育异常,从而对儿童早期依恋关系的建立产生消极影响。为确保儿童早期形成安全的亲子依恋关系,父母应采取温暖关爱、高敏感性、积极回应的教养方式,在重视父亲参与的同时,通过亲子共读唤醒儿童脑的情感依恋机制,通过亲子合作游戏改善亲子神经活动的同步性机制,提升亲子依恋关系质量。  相似文献   

3.
依恋研究多集中于母子依恋,但父子依恋的研究亦不容忽视.研究显示,儿童特质和父亲人格、内部工作模式、教养信念、教养方式等个体因素,以及婚姻关系、社会支持、工作和家庭状况等环境因素,均会影响父子依恋的安全性.通过对西方有关父子依恋影响因素研究的梳理整合,有助于更好地认识父亲的角色功能,为我国的家庭教育提供宝贵的借鉴.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和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对143名外来初中生进行调查和统计分析,探讨外来初中生心理健康与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①外来初中生的父亲对男生的干涉和保护要显著高于女生。②初二学生在父亲的拒绝、否认,对人焦虑,孤独倾向上得分高于其它年级。③父亲的教养方式会更多地影响子女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5.
采用主要教养人教养方式问卷和幼儿依恋问卷对三所幼儿园的345名幼儿进行调查,旨在了解祖辈教养方式对幼儿依恋情绪的影响及祖辈年龄与居住情况在其中的调节作用,从而为促进幼儿依恋发展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祖辈教养幼儿依恋情绪中的社交活跃性显著低于父辈教养幼儿;与祖辈同住幼儿的依恋情绪及其交互顺畅性和社交活跃性维度显著低于与父母同住幼儿;祖辈年龄与居住情况在祖辈信任民主教养方式对幼儿依恋探索的影响中起调节作用:当祖辈年龄较高(大于60岁)和较低(小于60岁)时,祖辈信任民主教养方式对幼儿依恋探索均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但与年龄较低的祖辈相比,祖辈年龄较高时,其信任民主教养方式对幼儿依恋探索的正向预测作用更强;当幼儿与父母同住时,祖辈信任民主教养方式对幼儿依恋探索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而与祖辈同住时,对幼儿依恋探索的正向预测作用不显著。可见,祖辈信任民主教养方式对幼儿依恋探索具有正向预测作用,祖辈年龄与居住情况在其间起调节作用。据此,进一步提出促进幼儿依恋情绪健康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所在班幼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观察、问卷和访谈等调查方法,了解家长的教养方式及幼儿入园适应情况,深入分析家庭背景、教养方式、依恋关系和入园前教育等因素对小班幼儿入园适应的影响,并提出应对策略,如建立良好的家庭教养方式,与孩子形成信任感和安全依恋关系,开展正面教育和做好入园前的准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大学生成人依恋与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亲密关系体验调查问卷(ECR)对28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1)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在父亲因子(情感温暖、理解Ⅰ;过分干涉Ⅲ)和母亲因子(情感温暖、理解Ⅰ、过分干涉、过度保护Ⅳ上的得分显著低于独生子女大学生;在依恋回避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独生子女大学生。(2)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在父亲因子(情感温暖、理解Ⅰ;过分干涉Ⅲ;过度保护Ⅵ)和母亲因子(情感温暖、理解Ⅰ、过分干涉、过度保护Ⅳ上的得分显著低于来自城市的大学生;在依恋回避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来自城市的大学生。(3)影响依恋回避的因子有母亲因子(惩罚、严厉Ⅱ;拒绝、否认Ⅲ),影响依恋焦虑的因子有母亲因子(拒绝、否认Ⅲ;偏爱被试Ⅴ)和父亲因子(偏爱被试Ⅳ;过度保护Ⅵ)。结论: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上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对成人依恋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8.
亲子关系是个体发展过程中接触最早、影响时间最长的一种关系,对儿童的健康成长意义重大。一直以来,人们常常会忽视父亲在亲子关系中的作用。实际上,亲子关系中的父亲因素与母亲因素一样是不容小觑的一环。父亲对孩子的教养方式、孩子与父亲建立的依恋类型等对儿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且这些影响是母亲无法替代的。  相似文献   

9.
学习焦虑是影响学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父母教养方式的优化有助于学生学习焦虑的纾解。通过对1588名学生的实证分析,70.03%的学生存在学习焦虑,处在较高水平。学生成绩、自我情绪认知等是影响学生学习焦虑的重要因素,父母教养方式不但对学习焦虑有直接影响,还通过影响学习成绩和情绪认知,对学生学习焦虑产生间接影响,“父母教养方式——情绪认知——学习焦虑”是主要路径。控制型和关怀型父母与学生学习焦虑均呈显著正相关,控制型的父母更容易让学生产生学习焦虑的心理。政府、学校和家长应加强协作,从优化学生评价体系,树立科学成绩观;建立学生情绪评估常态化体系,开展情绪疏导课程建设;转变教养观念,注重对子女的人文关怀;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促进学校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引导树立具有适切性的教育期望,注重学生自我发展等方面制定纾解举措。  相似文献   

10.
父母与子女往往会报告出对家庭教养方式的感知差异,整体来看,父母感知相对于子女更"积极"。研究者认为这主要是因为父母和子女注意到了相同教养行为的不同细节,给出了不同的归因解释;性别、年龄等个人水平因素,沟通、依恋等互动水平因素,家庭结构与功能、家庭背景等整体水平因素也会影响亲子感知差异。在测量分析亲子感知差异的过程中,研究者经历了关注差异模式、关注差异值、同时关注差异与个体感知三类方法的更新迭代,并以这些方法为基础,探索了亲子感知差异对孩子自主性发展、情绪与行为问题、社会适应、学业成就等发展结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研究综合了来自中国大陆18570名3-12岁儿童的焦虑与父母教养方式相关的30项研究的数据,通过元分析的方法考查了二者相关的强度,并分析影响相关强度的因素。从总体上来说,儿童焦虑与父母教养方式存在弱相关;父母教养方式类型、儿童年龄、父母性别会对二者关系产生调节作用。建议在教养儿童过程中要采用正向的教养方式,要给予年幼儿童充分的独立自主的权利和自由,鼓励父亲参与教养,这有利于降低儿童的焦虑水平。  相似文献   

12.
研究采用教育民族志的方法,研究了X家族三个中产家庭的养育实践和童年经验。研究发现:精英中产家庭的养育方式是民主宣称下的牺牲式陪伴;普通中产家庭采取的是随性宠溺下的情感依附养育;边缘中产家庭努力为孩子创造最好的物质条件和学习环境,但没有时间进行教育陪伴,是一种愧疚驱动下的补偿式教育。殊途同归的是,三个中产家庭在物质支撑和教育投入方面都做出了最大努力,为孩子构筑了一个外部安全环境,期待孩子未来有个“安稳人生”但不一定要“出类拔萃”;父母在管控的同时基于良好亲子关系和孩子心理健康的考虑,给予孩子一定的自由娱乐空间。然而,新生代儿童对成人构筑的安全空间并不满意,他们通过玩具领地、英雄游戏、暗黑文学、火星文字等建构了一个秘密王国,表现出了儿童的能动性、创造性和叛逆性。总的来说,中产家庭采用的是“半规制化”的养育方式,其养育实践和童年经验较为依赖市场提供的科学、文化、娱乐商品,呈现出囫囵吞枣般的文化杂食特征。要走出教育焦虑,中产父母需要认识到科学知识和常规性教育的有限性,更多地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去寻求支持。但更为关键的是,在常规性教育之外,成人要了解、接纳和参与孩子的冒险生活,提供具有挑战性危机性使命性特征的、可以召唤儿童主体性浮现的“非规制化教育”或者说“世俗外教育”。  相似文献   

13.
我国留守儿童焦虑与孤独感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留守儿童的焦虑和孤独感问题比较突出,已有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综述法、问卷法、访谈法、观察法等,发现不同类型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焦虑和孤独感上存在显著差异。留守儿童个体身心状况、与父母的关系、学校教育以及学习状况等可预测留守儿童焦虑与孤独感状况。后续的研究应该拓展和深化研究内容;综合运用各种研究方法以及加强对留守儿童焦虑、孤独感等负性情绪的干预研究。  相似文献   

14.
仿生设计,顾名思义是指有关模仿生物的设计。自从20世纪60年代仿生学作为一门学科正式诞生以来,经过几十年的探索与实践,巳发展成为横跨多门学科的边缘性学科。服装仿生设计作为仿生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与应用。从童装的仿生设计角度入手,研究童装仿生设计方法,探讨童装仿生设计当中的规律。并且从儿童的角度研究了几种主要的童装仿生方法,既可以使儿童穿上自己喜欢的仿生童装,也能够培养儿童的智力发展和兴趣发展。  相似文献   

15.
SYNOPSIS

Objective.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maternal responsive parenting behaviors as a theorized buffer to the detrimental impact of maternal PTSD symptoms on young children’s depression and anxiety symptoms, disruptive behavior, and stress-related symptoms. Design. A multi-ethnic sample of 242 trauma-exposed mothers and their preschool-aged children was assessed. Maternal responsive parenting behaviors were observed during standardized parent-child interactions. Maternal and child mental health symptoms were reported by mothers. Results. Maternal PTSD symptoms were associated with their responsive parenting behaviors and predicted children’s mental health symptoms. Responsive parenting was inversely associated with children’s depression and stress-related symptoms. Moderation analyses revealed an interactive effect of maternal symptoms and responsive parenting on preschool children’s disruptive behavior and stress-related symptoms. Conclusions. Responsive parenting behaviors can mitigate the ill effects of maternal PTSD symptoms. Nurturing relationships buffer the impact of maternal PTSD. Helping parents’ to sensitively respond to their young children’s distress can support positive outcomes in children.  相似文献   

16.
影响孩子成才的因素很多,家庭教育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家庭素质教育应注意:1.正确认识自己的孩子,扬长避短,不要攀比;2.科学教子;3.帮子成功;4.点燃孩子的理想之火。  相似文献   

17.
为提高弱智儿童表象清晰度和表象记忆能力,对北京地区48名弱智 被试进行的表象训练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被试整体训练后的清晰度和记忆成 绩均高于训练前的成绩,且差异显著;轻度与中度被试的清晰度成绩差异显 著;重度被试的记忆训练成绩均高于中度和轻度被试,且差异显著;高清晰组 的记忆成绩训练前后差异显著,低清晰组则不显著;说明表象训练技术对提 高弱智儿童的表象清晰度和记忆力是有效的,清晰度越高,对记忆提高的帮 助越大。在教学中,应加强和应用此项技术,提高认知能力,开发其潜能。  相似文献   

18.
儿童攻击性行为研究综述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攻击性行为是儿童身上较为常见的不良行为,影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因素有很多,综合国内外有关研究,主要有生物学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和个体因素。国内外关于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有关研究,对塑造儿童良好行为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This study aims to understand the ways in which children’s play is situated in and shaped by middle-class parenting practices in South Korea. Drawing on a set of data collected through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with 16 parents having children aged 611?years, I observe that despite the widespread rhetoric of the significance of play, parents’ scheduling of their children’s daily routine centres around ‘study’, while play, especially free play, is left for in between times and limited spaces. Play is prominently associated with and instrumental in developing children’s social skills and ensuring their emotional state. In line with the trend in the Global North where a broader concept of play is being institutionalised and incorporated into organised enrichment activities, play spaces are increasingly becoming a site of strategic family consumption. The changing geographies of play strongly reflect the neoliberal climate which generates anxiety and exhaustion related to parenting practices.  相似文献   

20.
课程实施是一个课程开发的过程、创造的过程,也是一个由观念向行为转化的过程。这个过程要求课程实施改变原有的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将课程的变革落实到实践中。广西幼儿园新课程由共同性活动和选择性活动两部分组成,共同性活动侧重于幼儿共性的发展,选择性活动则侧重于以幼儿活动为中心的情感体验和知识技能的运用过程。广西幼儿园新课程实施的价值取向可以概托为:把变革的理念引入实践,推进幼儿园素质教育,使得教师和幼儿更轻松、更快乐,并因此获得更快的发展和更大的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