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前言:美国诗人惠特曼有一首诗:《有一个孩子向前走去》。诗里说: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那东西,那东西就变成他的一部分……如果是早开的紫丁香,那么它会变成这个孩子的一部分;如果是杂乱的野草,那么它也会变成这个孩子的一部分。我们都想看见一个孩子一步步地走进经典里去,走进优秀。以上这段文字摘自梅子涵先生的《一辈子的书》。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从这段话中,我读懂的是责任。童年是短暂的,优秀的作品是少量的,为了让孩子在有限的时间里少一些和经典擦肩而过的机会,我们有责任把真正优秀的作品推荐给我们…  相似文献   

2.
美国诗人惠特曼有一首诗:《有一个孩子向前走去》。诗里说: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那东西,那东西就变成他的一部分……如果是早开的紫丁香,那么它会变成这个孩子的一部分;如果是杂乱的野草,那么它也会变成这个孩子的一部分。我们都想看见一个孩子一步步地走进经典里去,走进优秀。以上这段文字摘自梅子涵先生的《一辈子的书》。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从这段话中我读懂的是责任。童年是短暂的,优秀的作品是少量的,为了让孩子在有限的时间里避免和经典擦肩而过,我们有责任把真正优秀的作品推荐给我们的孩子;童年是美…  相似文献   

3.
王丹丹 《语文天地》2012,(18):54-55
"有个天天向前走的孩子,他只要观看某一个东西,他就变成了那个东西,在当天或当天某个时候那个对象就成为他的一部分,或者继续许多年或一个个世纪连绵不已。"这是惠特曼的《草叶集》中一首诗。这首诗告诉我们,孩子是在不断成长着的,当教育者呈现给他们以美好时,这些美好就会成为孩子生命的一部分,对孩子的人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现在的学生,阅读的作品很多谈不上美好。时下网络小说泛滥,很多学生喜爱表面情  相似文献   

4.
<正>美国诗人沃尔特·惠特曼有一首诗:《有一个孩子向前走去》。诗里写道:"有一个孩子天天向前走去/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了那东西/那东西就变成了他的一部分……如果是早开的紫丁香/那么它会变成这个孩子的一部分/如果是杂乱的野草/那么它也会变成这个孩子的一部分……母亲的温和、整洁、慈爱,还有衣服上的芳香/会变成这个孩子的一部分/父亲的强壮、自负、吝啬,还有爱发脾气、粗暴/也会变成这个孩子的一部分……生命就是这  相似文献   

5.
《新作文》2007,(Z1)
一、课堂导入师:请大家回顾本学期我们第一次作文的题目:诺尔特写过一首诗:……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敌意之中,他就学会了争斗。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恐惧之中,他就学会了忧虑。  相似文献   

6.
美国诗人惠特曼有一首诗:《有一个孩子向前走去》。诗里说: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那东西,那东西就变成了他的部分……我想,一本书如果是早开的紫丁香,那么它会变成这个孩子的一部分;如果是杂乱的野草,那么它也会变成这个孩子的一部分。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因此,教师必须把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作为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7.
育儿金点子     
思弦:我家宝宝有什么好吃的东西总要一个人独享,除非那东西她不喜欢吃了,才给别人吃。我想问有什么好办法让孩子学会与别人分享食物和玩具?东西是大家一起吃的孩子每次吃东西的时候,我们都会让他给爷爷送一点,给奶奶送一点,给妈妈送一点,给爸爸送一点,每个人拿到孩子送来的食物都会对他说声:“谢谢,真能干。”得到鼓励后他都会很高兴.记得有一段时间,孩子突然有些“小气”了,好吃的东西不肯送了,我们也不强求她,但每次都会对那她说:“东西是大家一起吃的,你不应该一个人吃,快去给爷爷送一点,给奶奶送一点......”,一段时间后,现在孩子又像以…  相似文献   

8.
炉边的一课     
在这次大炼钢铁中,学生们写出了不少好作品,我们为了破除迷信,启发鼓舞学生写出更多的好东西,写出劳动中的真实感受来,在学校党支部的重视支持下,就决定突破旧教材圈子,将学生姚金泉的一首诗,作为教材来给学生进行教学,课堂就选择了炼钢炉旁。学生姚金泉是初中27班(三年级)学生,团分支委员,学校大生产运动第一次红旗竞赛评比出来的红旗手。他在劳动中写了下面这首诗:  相似文献   

9.
童年是人生的起步阶段,童年的阅读经验往往构成一个人生命的底色。美国诗人惠特曼在一首诗中写到: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最初看见的东西,他就变成那东西,那东西就变成了他的一部分……早一天阅读,就多一分人生的精彩;迟一天阅读,就多一分平庸的困扰。指导学生阅读,先要构建  相似文献   

10.
出场宝宝:帆帆性别:男年龄:6岁叙述人:帆帆妈第一幕关键词写信、字条现在许多孩子都喜欢玩电脑,拿笔写字的孩子好像越来越少了。帆帆却从小就很喜欢提笔写东西。他以前很喜欢写字条,现在长大了,开始认字了,他就很喜欢给我写信。虽然他认识的字不多,会写的更少,但他总是兴致勃勃地给我写信。每次写完一封信,就会让他爸爸寄给在外地工作的我。第二幕关键词爬山、征服帆帆最自豪的事就是他征服了北高峰。帆帆从小就喜欢爬山,杭州大大小小的山峰都留下了他小小的足迹,而且每次途中他从不喊累。有次我们一起去爬山,中途怕他累了,背了他一段,结果…  相似文献   

11.
孩子是如何长大的?什么样的教育才是有用的?如何面对孩子的千差万别?这些是教育者(父母和老师)避不开的话题。美国诗人惠特曼写过一首诗《有个天天向前走的孩子》,每每读它,我的心都会变得澄澈、明朗,随后便生出神圣和敬畏。是的,面对一个天天向前走的孩子,我们得有敬畏和省思。我常把这首诗视作对教育最深切而简明的理解:有个天天向前走的孩子,他只要观看某一个东西,他就变成了那个东西。天天向前走,是孩子最基本的生命形态。每一天,孩子的身心都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他向前走,随时迎接天地万物给予的新际遇,随时生成属于他的生命感,这是极具个体特质的向前走。由此,我觉  相似文献   

12.
问:我发现才上二年级的孩子掏了我衣裳口袋里的钱,这已经是第二次了。我们在家里给他准备了不少好吃的东西,真可以说应有尽有。他要什么东西,说明了,我们也给买。可是他还掏我们的钱。你说伤心不伤心,该不该教育? 答:我估计你们是不给孩子零花钱的。你们认为给孩子零花钱,孩子会买一些不干净的东西吃,容易坏肚子;另外,你们还不想让孩  相似文献   

13.
孩子的零花钱应该怎样给呢?我要是给了零花钱他就会乱买东西,不给就偷着拿,怎么办?已经教育过多次了,不好控制。孩子小的时候拿家长的钱,大了会不会偷钱呢?蔡建新:现在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很多父母会给孩子一些零花钱,甚至把春节的压岁钱、让孩子买东西剩下的零钱、公交卡充值的费用、餐费等等都交给孩子自己支配。有的家长认为  相似文献   

14.
正那一天,下着小雨。在校门口,一位年轻的妈妈打着伞,为孩子撑起一片晴天,豆大的雨点打在身上,她不为所动。这一幕打动了我。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只要擦亮眼睛,只要相信,就会看见一种叫做幸福的东西,那就是爱!父爱和母爱是人世间最伟大的爱!作为教师的我们呢?孩子成长历程中的引路人,该呈献给孩子一份怎样的爱呢?诗人惠特曼在《有一个孩子向前走去》中写道: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那东西,  相似文献   

15.
杜霞 《中国教师》2015,(3):87-88
<正>有个天天向前走的孩子,他只要看到某一个东西,那个东西就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我相信惠特曼在写下这首诗的时候,他的心里,不仅有个天天向前走的孩子,也有个像孩子一样天天向前走的大人。星星老师就是这样的大人,一个像孩子一样欣欣然向前走的大人,只不过,他不是一个人在走,他的电动单车后座上,有一个小女孩,那是他心爱的女儿;  相似文献   

16.
紫丁香之美     
彭钢 《考试周刊》2015,(Z3):10-11
海德格尔说,诗歌的深刻性常常超过哲学思考本身。李勤老师所喜欢的惠特曼的诗歌:"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那东西∕如果是早开的紫丁香∕那么它会变成这个孩子的一部分∕如果是杂乱的野草∕那么它也会变成∕这个孩子的一部分"。惠特曼以诗的方式揭示了教育之美的深刻哲理,超过了任  相似文献   

17.
紫丁香之美     
海德格尔说,诗歌的深刻性常常超过哲学思考本身。李勤老师所喜欢的惠特曼的诗歌:"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那东西∕如果是早开的紫丁香∕那么它会变成这个孩子的一部分∕如果是杂乱的野草∕那么它也会变成∕这个孩子的一部分"。惠特曼以诗的方式揭示了教育之美的深刻哲理,超过了任  相似文献   

18.
妈妈误区:以自己的喜好教育孩子有些妈妈会想当然地认为,自己不喜欢的食物孩子一定也不喜欢。这种预先给孩子灌输“哪种菜好吃,哪种菜不好吃”的思想,轻易地就剥夺了孩子选择的权利。建议:尽可能地让孩子接触到更多种类的营养食品,扩大孩子的选择范围。让孩子亲口尝一尝,即使孩子真的不喜欢,也应该鼓励他多吃一些。妈妈误区:勉强孩子吃不喜欢吃的东西勉强孩子吃不喜欢吃的东西的做法可是大错特错了,孩子不但不会因为你的“高压政策”而喜欢上某种食物,反而有可能产生逆反心理,严重者还会发生呕吐的情况。但也不能过分投其所好,只给孩子做他…  相似文献   

19.
正孩子与大自然接触的重要性,不亚于充足的营养和睡眠。育儿本身,就是我们带领孩子在大自然中的一场旅行。育儿,更需要我们和孩子一起,走出钢筋水泥的都市和心灵,与自然重归于好。有个孩子在一天天长大,他第一眼看到的东西,他就成了它,那东西在后来的某一天、某几年或岁月流转中,又成了他的一部分。早先见到的丁香花成了这孩子的一部分,还有羊、红红白白的牵牛花,红红白白的三叶草,还有那鹟鸟的歌声,还有那三月的羔羊、粉红的猪仔、驴崽和牛犊都变成了他。  相似文献   

20.
几乎每一位父母,都会认为自己很了解自己的孩子:"她在我的肚子里呆了10个月,我能不了解她吗?""他一翘起小尾巴,我就知道他想干什么了."但很多时候我们却发现,我们认为孩子一定会向西走,他却偏偏向东跑;我们自认为最了解孩子的心,但他却嘟着小嘴说我们做得不对;我们认为已经给了孩子世界上最好的东西,但他们却不领情.上述现象表明:我们有些时候看到的不是真实的孩子,看到的只是自己的投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