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孤东七区西5^2+3单元目前综合含水已经达到98.3%,采出程度43.57%,采油速度仅0.33%,针对近极限含水油藏的开发,加强剩余油分布研究和开发技术对蒹研究对于改善老油田的开发效果,进一步提高老油田的采收率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乔力  吴立峰 《内江科技》2015,36(6):71-72
对于高含水期老油田的上产稳产,认识剩余油开采剩余油是关键。通过对苏北盆地ZW、MTZ等高含水期老油田剩余油分布的认识,本文从地质、开发两方面对老油田宏观剩余油分布的影响因素进行总结剖析,旨在希望能够对老油田剩余油的开采提供借鉴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针对下二门油田进入高含水开发后期原油稳产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攻关研究,利用地质精细描述、剩余油挖潜和滚动增储技术,实现了油田储量的有效接替,保持了老油田开发后期的稳产。  相似文献   

4.
矢量化井网技术在胜二区沙二9-10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俊 《内江科技》2013,34(1):89+110
我国东部油区胜坨油田1990年进入特高含水开发期,2002年主力油层普遍进入近极限含水开发阶段,特别是以沙二段下油组反韵律沉积为主的开发层系,综合含水高达97.3%,采出程度39.3%,剩余油分布更加零散,套损套坏井多,井网适应性差,严重影响了油田开发的稳产基础。因此,如何经济有效地优化注采井网,延长老油田经济寿命期,进一步提高特高含水后期开发单元采收率,已迫在眉睫。为此,以胜二区沙二9-10砂层组为例,开展"大网套小网"矢量化井网调整及产液结构研究,利用数值模拟进行井网及井距论证。该技术在胜二区沙二9-10的成功实施,将指导胜坨油田类似区块储量提高采收率的开发调整,破解近极限含水单元提高采收率难题。  相似文献   

5.
崔红红 《内江科技》2010,31(3):68-69
目前,胜坨油田已进入特高含水期开发阶段,综合含水越来越高,针对老油田挖潜难度越来越大,油田的开发矛盾日益突出,注水已成为油田开发补充地层的主要开发方式。为有效提高原油采收率和注水开发的效果,势必要细分层系完善注采井网,改善水驱动用状况,只有通过配套分层注水工艺来实现。而注水井注采调整工作已成为老油田高效稳产开发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6.
特高含水后期经济极限含水率和采收率的确定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玉梅 《内江科技》2006,27(4):160-160
油田部分区块已进入特高含水开发后期,大部分油井含水已经超过石油行业中默认的98%的经济极限含水值,含水的增加,水油比上升,开采成本增加,因此,对油田的经济开发进行调查和研究非常必要。本文以孤东七区西6~(?)“三高”开发单元为研究对象,采用盈亏平衡原理预测经济极限含水值,在此务件下,利用童氏图版及水驱特征曲线法预测经济极限采收率,根据计算结果结合动态资料提出经济可行的调整意见。该方法对高含水油田开发整体方案的部署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正确地认识油田含水上升规律,是实施油田稳油控水的前提;只有充分认识油田含水上升规律,弄清哪些因素是必然的、哪些因素是人为造成的、哪些是可以通过后期措施加以调整的,才能为油田的开发、调整决策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为油田的高产、稳产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对江苏边底水油藏含水上升规律的研究,分析了常用含水预测方法的特点,研究了边底水油藏含水上升规律并进行了举例验证,还通过分析影响含水上升的主要因素提出了控制含水上升、改善水驱开发效果的一些建议,相信这些建议对指导该类油藏的开发将产生积极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高含水油田面临的主要问题及提高采收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辉勇  任世林 《内江科技》2011,32(5):149+205-149,205
高含水阶段是油田开发的重要阶段,高含水油田面临着地质条件复杂、剩余油分布分散、识别和挖潜难度增大、常规技术手段调整效果变差等一系列问题。针对高含水油田开发中面临的问题,结合高含水油田的特点及实践经验,通过利用侧钻水平井、多学科、动静态结合的精细油藏描述认识剩余油和三次采油等新技术不断改善开发效果,提高高含水油田开发效益。  相似文献   

9.
单芳  贺露  周栋 《内江科技》2011,32(6):104-104
随着我国油田的不断开发,各老油田已相继进入高含水、特高含水期,传统的采油方法已经难以保证采收率的提高,因而目前三次采油技术已经成为各老油田持续稳产的主要技术。三次采油以复合化学驱为主要技术,给油田污水处理提出新的挑战。本文通过分析三次采油的油田污水组成,介绍一种电絮凝污水处理方法,并进一步指出,通过此方法进行三次采油污水的处理是完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中原油田极复杂断块油藏地质储量占总储量的15.8%,主要分布在文明寨、马厂等油田。目前采出程度25.04%,综合含水88.7%,已进入高含水、高采出阶段。剩余油认识难度大,加之构造复杂、井网损坏严重,进一步改善开发效果、提高采收率难度大。针对此情况,以文明寨油田为主要对象,研究极复杂断块油藏高含水期效益挖潜技术。  相似文献   

11.
本文研究适合榆树林油田的产量递减规律及含水变化规律,预测油田开发动态指标,指导油田开发规划的编制。具体的思路是应用产量递减方程及榆树林油田的实际开发动态数据回归确定榆树林油田的产量递减规律,进而预测油田产量;利用榆树林油田油水相渗曲线推出水驱特征曲线,预测油田含水;根据给定注采比推算注水量。  相似文献   

12.
海外河油田新海27块二次开发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箫应 《今日科苑》2009,(20):66-67
海外河油田新海27块为层状边底水普通稠油油藏,利用直井开发15年后进入高含水低速采油阶段,综合含水95.5%,采油速度0.26%,大部分油井因高含水关井,油田濒临废弃,针对开发中存在问题,在精细地质特征及剩余油研究基础上,结合油藏低含油饱和度特点,应用水平井技术开展油田二次开发研究,现场应用后取得较好的实施效果,油田采油速度上升到1.05%,综合含水下降到86%,预计提高最终采收率8.5%.  相似文献   

13.
油田已经入特高含水阶段,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充分认识特高含水阶段开发特征,研究不同含水级别剩余油的平面、纵向分布规律,评价不同含水级别、剩余油挖潜办法,是实现水驱油藏特高含水期有效开发的前提和基础,在油田开发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4.
王克兢 《今日科苑》2009,(24):48-48
油田经过长时间的开发,形成了固定的注采模式和对应关系,最终含水上升,产油量下降。由于油层的非均质性和多层开采,导致油层动用不均,降低了油田的采收率。通过实施调整注采井网、强化注水、封卡等措施,充分挖掘老油田的潜力,达到最终提高采收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当前,我国的油田开发已经成为人们十分关心和关注的一个问题,而在高含水油田开发的过程中,其开发的效果和方法一直都是人们研究的重点,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很多方法都得到了完善,因此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本文主要分析了高含水油田开发效果评价方法及应用,以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黄松林 《内江科技》2006,27(4):155-155
针对飞雁滩油田含水上升快导致产量递减大的问题,经过提液可行性论证,在完善地面、地下注采系统的基础上,进行了整体选井适时提液。实施后,油田的含水上升率由7.4%下降至2.3%,综合递减率由14.0%降至3.3%,开发效果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7.
葡萄花油田含水变化规律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数值模拟、理论计算,研究了油层非均质性、原油粘度和含水阶段等地质因素对葡萄花油田含水上升规律的影响,分析了葡萄花油田开发过程中采取的调整方式、调整措施等开发因素对含水上升规律的影响,采用结构分析的方法,贡献值法,分析了结构调整以及各种生产措施对控制含水上升的作用。建立了基于油量的水驱曲线微分形式的含水预测模型,与传统公式相比,更能掌握含水指标随时间变化的详细过程,从而更为准确地预测含水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杨宗霞等 《内江科技》2014,(3):72+58-72,58
濮城油田西区沙二上2+3油藏为中孔中渗非均质断块油气藏,目前油田开发已进入高含水期,相当数量的剩余油以不同规模、不同形式不规则地分布于油藏中。为改善油田开发效果,利用动静态综合分析研究与密网格大规模数值模拟研究相结合,提高了剩余油研究精度和可信度。在此基础上,部署实施了剩余油挖潜方案,使油藏含水上升率下降、采收率提高了。  相似文献   

19.
谷朋  倪伟 《内江科技》2012,(6):65+56
宋家垛油田周43断块投入开采至今已10余年,该油藏是一边底水活跃天然能量较为充足的油藏。目前有油井17口,开井生产16口,综合含水88.9%。为了改善该块高含水开发井的开发效果,尝试利用氮气吞吐的方法压水锥以降低含水,研究发现该区块通过使用注氮气吞吐技术,可以有效地改善开发效果,达到降水增油和提高原油采收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昆北油田切6区E1+2油藏含水上升速度快严重影响了油田的高效开发。综合利用构造、储层、测井、分析化验、试采曲线等资料,对该区含水特点、出水规律及机理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油藏实际含水、含水上升率均高于理论水平,含水率呈线性递增;油藏在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出水类型特征,投产初期主要为层间水、可动水和束缚水,注水开发后逐渐出现注入水和混合水;对不同类型出水原因及分布特点进行了分析,最终为油田综合治理开发方案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