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今,媒体已充分意识到隐性采访所带来的轰动效应,于是鼓励记者把隐性采访运用到更多的题材当中,对隐性采访报道给予较高的酬劳,隐性采访"不得已不采用"的规则逐步被打破,成为媒体和记者自觉,主动甚至喜欢运用的采访方式.隐性采访在我国可谓大行其道.  相似文献   

2.
社会的不断发展给我们带来了信息时代,信息的广泛传播使媒体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许多记者为了在竞争中取得优势、获取一手资料,采用了隐性采访的采访方式。隐性采访因为其隐蔽性,能够真实地反映社会现象,但如果电视新闻记者不能把握好隐性采访的"度",不仅不能实现新闻的价值,还会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本文根据隐性采访的特点,分析了在隐性采访中把握"度"的重要性,并说明了记者应当把握好哪些"度"。  相似文献   

3.
王越 《新闻传播》2016,(4):83-84
社会的不断发展给我们带来了信息时代,信息的广泛传播使媒体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许多记者为了在竞争中取得优势、获取一手资料,采用了隐性采访的采访方式。隐性采访因为其隐蔽性,能够真实地反映社会现象,但如果电视新闻记者不能把握好隐性采访的"度",不仅不能实现新闻的价值,还会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本文根据隐性采访的特点,分析了在隐性采访中把握"度"的重要性,并说明了记者应当把握好哪些"度"。  相似文献   

4.
陈军 《今传媒》2010,18(9):37-37,43
本文从新闻事业飞速发展、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电视新闻媒体为什么要采用隐性采访方式入手,分析了隐性采访作为电视新闻媒体记者正常合法的一种采访方式带给电视观众的视觉震撼;研究和辨析了在当前环境下电视新闻媒体记者进行"隐性采访"时应该注意的采用范围和法律界限。  相似文献   

5.
正隐性采访的新闻报道以其直观迅速、真实可信吸引读者眼球,国内越来越多的媒体青睐隐性采访这种采访方式,媒体记者各显神通深入新闻现场报道。然而,我国的社会法制已日益健全,权利界限也越来越清晰,"隐性采访"的合法性业内外一度也是争论不休,记者因隐性采访造成新闻侵权吃官司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因而,在隐性采访中如何规避新闻侵权,业内人士也越来越重视。所谓隐性采访,是指在采访对象不  相似文献   

6.
为了收集到一手资料,很多的记者都对采访对象进行隐性采访。在新闻中,隐性采访存在着一定的危险性,容易侵犯被采访人的隐私,因此在隐性采访中掌握好"度"才能够制作出高质量的新闻节目。  相似文献   

7.
隐性采访又名"暗访",它与记者的"明察"相互配合,是调查新闻事实的重要途径之一. 严格地说,隐性采访是个中性词,它的最大特点就是:第一,隐瞒了记者的个人身份和采访意图;第二,隐藏了实施记录证据的手段,而且这种隐瞒是出于记者的主观故意.  相似文献   

8.
隐性采访是新闻记者探知新闻事实、触及社会深层与底层、并进行自我保护的有效形式,也是显性采访的有益补充。对隐性采访的议论和评判颇多,有的赞之曰"记录真实的最佳法宝",有的贬之曰"不知死活的胡作非为"。在隐性采访过程中,如何对记者的行为进行约束,防止他们假借隐性采访之名,行新闻造假之实?媒体监督机关如何严格把关,建立隐性采访的防假机制?这些问题是理论界亟需探讨的。本文从内在和外在两方面入手,探讨记者隐性采访时的职业底线、遵循准则、操作方法,以及媒体监管机关  相似文献   

9.
与一艘性日常采访相比,隐性采访对记者来说,更具挑战性. 实践是提高采访水平的最为重要途径,而隐性采访更须在"实战"中磨练.  相似文献   

10.
前段时间,南方都市报记者打入替考团伙,曝光江西高考替考事件,引爆社会关注。然而,对于记者卧底替考的调查手段,舆论表现出不同的态度,焦点集中在"卧底替考是否涉嫌违法或者违背新闻伦理"。事实上,对于"卧底"或者其他隐性采访手段,这样的争议已不是第一次出现,记者的隐性采访一直面临着法律风险和道德悖论。本文从隐性采访的概念和特征入手,通过对这种采访方式带来的法律和道德风险的分析,找出记者在暗访时所要遵循的原则,并对于相关立法提出呼吁。  相似文献   

11.
从"红心鸭蛋"到"茶水发炎",一面是记者的社会责任、公众的知情需要,一面是随时会陷入的责难、非议,甚至道德困境、法律纠纷。隐性采访,这种不公开记者身份,或者公开记者身份但不道出真实采访意图的采访手段,让记者们爱恨交织。在法律允许范围内,隐性采访对危害社会和公众利益等行为的舆论监督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把握不好又会伤及自身,甚至影响到记者职业的公信力。在实践中,对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事可以进行隐性采访,对哪些人、哪些事又不便采用这种方式?在采访中,哪些事情不能做,或者必须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做?为此,需要在采访前做好哪些准备?隐性采访的底线和尺度在哪里?实践中应如何把握?本期就此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来,记者为了获得最新的新闻资料,在采访的过程中隐去自己的身份,方便资料的获取和自身安全的保护。由于在隐性采访中,记者隐藏了自己的身份,导致采访过程中更容易出现一系列法律问题。为此,隐性采访中,记者应重视法律责任,确保隐形采访的合法性。文章从隐性采访身份、采访方式和采访内容三方面探索了隐性采访中记者应注意的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13.
再议隐性采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性采访是指记者为完成某次特定的任务而把自己的身份和意图隐藏起来的一种采访方式,又称"暗访"、"秘密采访"。隐性采访的初衷往往是为了降低常规揭露报道的风险,在当事人拒绝采访、明示"无可奉告"时获得事实真相,以满足受众的知情权,进而发挥媒体舆论监督效能。但是新闻从业人员在进行隐性采访时往往要背负来自各方利  相似文献   

14.
张超  李园园  刘欢 《青年记者》2009,(16):28-29
隐性采访,是指记者隐瞒记者身份、隐藏采访目的、隐蔽采访工具而进行的一种非常规的采访方式。滥用隐性采访会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因此隐性采访自产生之初就颇受争议。  相似文献   

15.
"底线"之一:隐性采访的对象一般应为违法行为 隐性采访是不得已而为之的采访手段.隐性采访报道的对象一般应为违法行为,这是记者揭露、遏制违法犯罪行为、匡扶社会正义的必然要求,也是维护新闻真实性的必要手段.  相似文献   

16.
隐性采访与公开采访相对,也称暗访,指记者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偷拍,偷录等记录方式,或者隐瞒记者的身份以体验等方式,不公开猎取已发生或正在发生又未被披露的新闻素材的采访方式.隐性采访作为舆论监督的一种手段,在一定程度上给记者采集事实提供了方便与可能.但是,记者没有特权,如何把握隐性采访的"度",以免陷入法律误区,笔者结合自己的经验,做了一些总结.  相似文献   

17.
所谓隐性采访,又称秘密采访或暗访,是指新闻记者在未被采访对象感知的情况下,运用拍照、摄像或对其谈话进行录音等方式获取新闻事实的行为.甘惜分主编的《新闻学大词典》将隐性采访定义为:"记者隐瞒记者身份或采访目的而进行的采访."  相似文献   

18.
齐溪溪 《新闻传播》2014,(1):278+280
近年来隐性采访的范围不断扩大,原本隐性采访只是记者深入调查的一种手段,而如今却渐渐成为降低记者专业门槛的工具。笔者想要从滥用隐性采访与记者专业素质下滑的关系这一切入点来探讨,分析其原因,寻找合理的对策,让隐性采访沿着更健康的道路前进。  相似文献   

19.
隐性采访与记者的角色冲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培林  汤天明 《新闻知识》2004,(9):30-31,17
隐性采访,按照笔者的理解,是记者隐去职业身份而进行的一种采访方式,即以非记者身份进行的采访,基于这一定义,加上对于近年来大量隐性采访案例的分析,笔者发现,记者在隐性采访中存在着较为普遍的角色冲突现象,下面,试对隐性采访中记者角色冲突的表现与规避方法进行一番探讨。  相似文献   

20.
隐性采访,是指记者隐瞒记者身份、隐藏采访目的、隐蔽采访工具而进行的一种非常规的采访方式.滥用隐性采访会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因此隐性采访自产生之初就颇受争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