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村有线广播自诞生至今,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关心下,广播的传输设备和网络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尤其是60至70年代发展更为迅速。然而,随着电视的兴起,农村广播却逐步受到了人们的冷落,遇到了不少新情况、新问题。主要表现为社会对农村广播在新形势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投入严重不足而致使网络破旧,分级办广播责任难落实,喇叭入户率、通响率逐步下降。这些问题在经济发达地区不同程度存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召开以后,各级党政组织和广播电视部门加快了“村村通广播”的建设步伐,并为此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是,农村广播网络建设几起几落的曲折历程告诉我们:建设农网难,巩固和发展农网更难。解决这个难题的“钥匙”是:务必重视村村通广播的组织管理、政策落实和队伍建设的三大问题。——组织管理:这是巩固和发展农村广播网络的根本保证。目前大多数地方舍得花钱,舍得花力气办广播,一是由于党中央作出了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决—议,必须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二是已经认识到办广播的重要性并尝到了办广播的甜头…  相似文献   

3.
为解决广播与电视发展不平衡和广大农民听广播难的问题,有效发挥广播在农村的重要宣传作用,构建农村广播服务体系,江西省宜春市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和试点先行的原则,在全省率先实施农村广播"村村响"工  相似文献   

4.
在电视日益发展壮大,因特网又进入家庭的新形势下,农村广播还要不要办?还能不能办好?高安市筠阳镇以建好广播、用好广播、管好广播,充分发挥广播在农村两个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的实践,做出了最好的回答。  相似文献   

5.
在信息时代,比较电视媒体,广播处于公认的弱势地位,但分析广播与电视的强弱高下,不应停留在思辩的层面,而要回到现实中来,为工作实践服务。借助理性认识拟定和探索广播摆脱困境、祛弱图强的途径,广播媒体首先就应找准自己的生存发展空间。调整事业发展战略。每一个时代,都必须有与它相适应的广播事业发展战略。1983年国家提出的“四级办广播”战略,为扩大广播覆盖、促进广播事业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高新技术  相似文献   

6.
国家广电总局将2005年定为“农村服务年”,要求村村通广播和电视是其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对广播电视行业来说,这一要求既是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的具体要求,也是发展壮大对农产业经营的机遇。如何有效地调动60%多的农村人口受众群,盘活农村广电市场?笔者在几年实践的基础上,从破解广播有效覆盖难和频率定位难两个方面,提出广播服务农村的新构想。深入探索有效覆盖途径是实现广播“村村通”的关键广播的覆盖率不等于到达率。广播“村村通”必须解决好覆盖率与到达率的关系,要以到达率来衡量广播“村村通”建设水平,衡量广播服务农村的…  相似文献   

7.
耿显峰 《新闻传播》2014,(3):201+203
在多种媒体手段充分发挥参与广播大战的激烈竞争当中,怎样有效地体现出地方农村广播的特点和优势,做好地方经济报道,这是广大的广播工作人员需要认真探究的一个问题。基于此,论述了地方农村广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地方农村广播存在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马东 《新闻传播》2010,(1):91-91
当前广播竞争主要体现在资源竞争上,多争取几个频点、多办几套节目成为主要竞争手段。但是,在广播资源急剧扩张的过程中,现有广播频率专业化水平低、品牌不突出、节目质量不高等问题愈加突出。  相似文献   

9.
仇敏 《新闻窗》2006,(2):62-62
近年来,我国广播事业出现了复苏的良好势头,2004年全国有12家电台经济收入超过1亿元。有的地区广播的影响力甚至超过了报纸、电视、网络。而在我省.广播与报纸、电视、网络的竞争仍处于劣势。面对这种局面.是坐等广播自然复苏.还是顺应时代潮流去展开竞争,开创一个新天地。是我省的广播记者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笔者认为。广播记者要想在激烈竞争的局面下生存和发展。主要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10.
钱笑 《新闻知识》2005,(11):94-95
上世纪80年代,由于电视普及的冲击,广播媒介曾一度走入低谷。在面临严峻挑战的情况下,1983年的第十一次广播全国广播工作会议提出了“坚持自己走路”的方针和“四级办广播”的发展战略,1986年的珠江经济广播电台的开播拉开了我国广播改革的序幕,出现了广播发展中的“直播热”、“主持人热”、“板块热”、“热线电话热”等新气象,  相似文献   

11.
在广袤的乡村田野,广播依然是具有巨大影响力的媒体,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专业的农村广播(或者是广播的对农节目)要及时总结和反思,针对农村听众市场,动脑筋、想办法,常规节目办出新意,不断开发新的节目形式,办出农民喜欢听的节目、对农村有用的节目,使广播在广大农村有更大作为。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来,万安县的广播电视事业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有了一个很大的发展,一个有线与无线同步发展的趋势正在形成。但在重视程度上却有冷有热,即广播冷,电视热,无线电视冷,有线电视热,导致农村广播、无线电视差转猾坡,出现边远山区群众听广播看电视难;在发展速度上存在有快有慢,即城镇发展较快,农村发展较慢,经济条件好的地区发展较快,贫困山区发展较慢,形成城镇与农村的大反差,大多数农村人口文化娱乐生活处于低水平;在管理力度上存在时紧时松,偷看、偷装、乱建,损害广播电视设施现象时有发生..为此,5月初万安县广…  相似文献   

13.
从2008年开始,江西省宜春市采取先试点、后推广的方法,在全市大力实施农村广播“村村响”工程。经过五年的艰苦努力,共投入1500多万元资金,完成了2196个行政村广播“村村响”任务,建立村级广播点4383个。全面实现了宜春市政府提出的广播“村村响”目标,有效解决了广大农村群众听广播难问题,充分发挥了广播在农村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丰富文化生活、传播知识、  相似文献   

14.
频率专业化已经成为广播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在各种专业广播风起云涌的背后,存在着节目形态单一、节目设置同质化的问题,专业频率不专业削弱了其影响力,阻碍了其发展。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求专业广播频率加强对听众的科学研究与分析;开门办广播,调动社会智慧参与节目设置,创新节目形态,使节目常办常新;内容为主,突出特色,以主持人为核心,打造品牌节目。一、专业不专、特色不特制约了专业广播发展所谓专业广播频率,我们可  相似文献   

15.
周涛 《声屏世界》2006,(12):18-19
今年是世界广播的百年诞辰。历经一个世纪的发展,广播有过辉煌,也历经衰落后。目前,走过65年风雨历程的中国广播正在进行新一轮的改革以寻找新的突破。这一“跨越式发展”新战略就是跨媒体、跨行业、跨区域联合办广播。跨媒体联动办广播。跨媒体联动办广播是指广播与电视、互联网、报纸、杂志等媒体相结合,实现广播节目的高效传播和广播产品的再产品化。广播声音的稍纵即逝和定时播报、线性传播的单一传播方式是广播发展的最大障碍。为了打破传统的线性传播方式,弥补广播的先天不足,广播开始与其它媒体联姻,通过利用其它媒体的优势,共同打造…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广电改革进入深水区,部分经济发达地区的县级台以市场经济体制试水调频广播,与电视、微信和网络等新媒体捆绑发力,收效甚佳。实践表明:无论城市或农村,广播仍是符合现代社会潮流和广受人们喜爱的媒体之一。只要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精心规划、丰富内容、善于经营,就能使广播这个"势单力薄"的"老媒体"绽放异彩,产生应有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7.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农广播扮演着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特别是一些地处偏远的西部农村,广播甚至是农民了解外界的唯一途径,然而在西部咽喉要塞甘肃的一些农村地区,对农广播事业还很落后。甘肃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综合广播对农广播工作组的同志对甘肃农村地区进行了实地走访和现场调研,向当地农民详细询问了收入状况、业余文化生活、收听频率和时段,以及他们对广播的意见和建议等。甘肃广播电视总台根据调研报告深入分析了当前甘肃对农广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提出了“让音频响彻云霄一甘肃惠农广播战略远观”。  相似文献   

18.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和日益完善条件下,作为与经济生活联系最为紧密的广播经济节目怎样才能更好地创办一批名牌栏目,培养一批名记者名编辑名主持人,已经成为广播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值得我们认真的探讨。从大连台和全国许多台经济节目现状来看,与其它类型节目相比,经济节目办得引人入胜的并不算多。一直被广播同仁认为费力不讨好的经济节目其创优难的症结在哪里呢?现在看来主要难在各系列台经济节目定位、节目对象、节目人员缺乏总体规划和精品意识,导致节目重复,内容雷同,力量分散。象金融证券、人才劳务、汽车电脑、…  相似文献   

19.
冯正  兰凡 《声屏世界》2014,(5):55-56
广播曾经在高安大地上声名显赫,作为农村政策的宣传工具,高安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创造了十万喇叭唱响致富歌的历史辉煌。但随着电视、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异军突起,广播逐渐走向下坡路,县级农村广播基本处于瘫痪的状态。如今,高安城乡广播再次扬帆起航,入城下乡,掀起波澜。"村村响"唤醒高安广播进入21世纪,随着电视事业和网络等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广播节目的听众被大量分流。从中央到地方,广播的影响力逐渐下滑。2008年,高安市广电局网分家,给几乎处于停播的广播经济上带来了的更大压力。  相似文献   

20.
农村广播电视网是全国广播电视网的基础。1983年以来,农村广播电视网的发展是引人注目的。各地经验表明,建设农村广播电视网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要做到投资省、效益高,就要因地制宜、采用多种形式建网。1983年以前,我国农村只有有线广播和为数不多的电视差转台,多数地区还看不到电视。经过五年的建设,农村广播网已不再是单纯的有线广播网,在相当多的地区已逐步形成了有线、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