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凡读过鲁迅作品的人,都会对他那简洁的笔调、精炼的语言有深刻的印象。鲁迅自己也说过,他写作品,“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作文秘决》)然而鲁迅却常在他的作品中不惜笔墨地运用重复法。 先请看他的杂文吧!他在《“友邦惊诧”论》中曾这样写道:“好个‘友邦人士’!日本帝国生义的兵队强占了辽吉,炮轰机关,他们不惊诧。阻断铁路,追炸客车,捕禁官吏,枪毙人民,他们不惊诧。中国国民党统治下的连年内战,空前水灾,卖儿救穷,  相似文献   

2.
“惊诧”,是一种特定感情的表露:大概是由于意想不到的情况,引出了无比惊奇的感情,既奔涌于心间,又流露于嘴脸。《“友邦惊诧”论》中所摘引的蒋介石授意的那则通电特别指出:“友邦人士,莫名惊诧”。看来洋大人的惊奇感情是格外奔放的,远远超过一般,已经惊奇到了说不出的地步了。可是,触发他们的媒介却是这样微不足道;学生请愿当中出现的“一点纷扰”。因“一点纷扰”而“莫名惊诧”,洋大人这番不同凡响的表现是大可玩味的:此“惊诧”真耶,假耶?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鲁迅《“友邦惊诧”论》的反驳方式和反驳方法。《“友邦惊诧”论》运用演绎反驳和归纳反驳结合的方法驳斥敌论论据“友邦人士 ,莫名惊诧” ,运用演绎反驳中的归谬法驳斥敌论论点“长此以往 ,国将不国” ;运用归纳反驳的方法驳斥敌论论据“捣毁机关 ,阻断交通……社会秩序 ,悉被破坏”。  相似文献   

4.
×××同学问:《友邦惊诧论》一文驳倒敌方论点后,为什么还要援引《申报》新闻? 《“友邦惊诧”论》是一篇典型的驳论文,文章前七段,首先揭露事实,引出谬论,然后层层深入批驳“友邦人士,莫名惊诧。长此以往,国将不国”的反动论点,已形成了完整的驳论体系,那么文章末尾为什么还要补上八、九两段呢?作者的主要意图就是通过驳斥对方论据,从而进一步摧垮反动论点。  相似文献   

5.
《“友邦惊诧”论》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不道国民党政府却在12月18日通电各地军政当局文里,又加上他们……罪名,……”解释这一句,“不道”是关键词语。课本、教参书以及其他一些注本都以“不料”为注,如果此注得其确解,那么原句便成了对于那种通电诬罪颇出鲁迅意外的表述了。  相似文献   

6.
写文章应该有气势,所谓“一气呵成”、“文气畅通”,气所使然。鲁迅的《“友邦惊诧”论》一文,“好个‘友邦人士’”,“好个国民党政  相似文献   

7.
《“友邦惊诧”论》附记艺术效果谈————江苏/吴福根《“友邦惊诧”论》中的附记是鲁迅先生写完正文后的第二天,看到《申报》南京专电与《申报》“教育信息”栏内关于学生请愿惨遭残酷镇压事实的具体报道后,写下的一段文章。这段文章,看似赘笔,可有可无,实是神来...  相似文献   

8.
一般说来,小学生的习作也都是要表达思想感情的.这叫“立意”。可是有不少学生的习作,只是没有目的地为写而写,没有表达任何思想感情。这可能是他们在下笔之前根本就没有“立意”,他们把“立意”看得太神秘了,或者是我们老师自己把“立意”教得太“玄”了.(我听到不少老师讲“立意”有“玄”的感觉),使他们不敢去“立”的缘故吧。其实,“立意”并不是玄乎的事,只是从认真写事物的过程中,产生出的一种情感罢了。这就要求老师要善于从浅显的事例子中.进行自然而通俗的引导,使学生知道“立意”是十分自然的事。我常常举平常的例子,让学生做“立意”训练。  相似文献   

9.
鲁迅的《“友邦惊诧”论》是一篇驳论性的杂文,全文仅一千一百字,可是气势磅礴,语言锋利,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强烈的战斗性和高度的艺术性。这篇文章在反驳艺术上有三个值得注意的特点。抓住要害,层层深入,致命一击。射箭要有靶子,批驳要摆出敌论。文章的开篇就通  相似文献   

10.
《“友邦惊诧”论》是鲁迅针对一九三一年十二月十八日国民党反动政府通电各地军政当局的电文而写的驳论.大灭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威风,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一篇短小杂文,何以竟能起到如此的作用呢?与敌论辩,鲁迅不赞成“历举对手之语,从头至尾,逐一驳去”,而主张“正对‘论敌’之要害,仅以一击给与致命重伤者”,本文不是罗列事实,而是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抓住电文“友邦人士,莫名惊诧,长此以往,国将不国”的要害,进行层层驳斥.  相似文献   

11.
摹声以画骨     
××同学问:《‘友邦惊诧’论》一文两次摹拟敌人说话的口气,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鲁迅在《‘友邦惊诧’论》一文中。除义正辞严地正面批驳敌论之外,还注意不时地变换口气,抓住其本质,运用摹拟的手法,将敌人的丑恶嘴脸,勾画得惟妙惟肖。“读书呀,读书呀……”这是对“国府”大人老爷“教导”学生莫问国事“安心读书”腔调的摹拟。作为一国之政府,在国难当头的危急时刻能保证学生安心读书应该算是件好事,可事实并非如此,日本侵占东三省,国民党政府推行不抵抗政策,大片国土沦陷,而这时候政府却反过来“教  相似文献   

12.
《“友邦惊诧”论》是鲁迅先生在“九·一八”事变后写的时事短评 ,它以强烈的革命义愤 ,具体、确凿的事实 ,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 ,痛斥国民党反动派诬蔑爱国学生的无耻谰言 ,揭露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和妄图瓜分中国的险恶用心 ,是一篇思想性与艺术性高度统一的典范的驳论文。教学时可通过“三看敌论点 ,三学驳论方法”来完成教学任务。一看敌论论点的出场。文章引出敌论论点 ,树立驳斥的靶子 ,有别于一般驳论文。一般的驳论文一开头就直接引出敌论点 ,使读者看到的是一个神气十足的形象 ;而《“友邦惊诧”论》则是先摆形势 ,交待学生请愿的…  相似文献   

13.
对敌论战,鲁迅向来主张“正对‘论敌’之要害.仅以一击给与致命的重伤”。《“友邦惊诧”论》正是鲁迅众多的匕首和投枪式的杂文中的一篇。这篇近千字的文章紧紧抓住了反动电文的要害:“友邦人士,莫名惊诧,长此以往,国将不国”。逐层加以批驳,既揭露了“友邦人士”的真面目,又揭穿了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奴才相。仅以一击把电文批驳得体无完肤,使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阴谋和实质大白于天下,真是精悍犀利,切中要害。  相似文献   

14.
考场作文要想脱颖而出,首先立意新颖,即强调确立思想内容或主题要有独创性,不落窠臼。元代陆辅之《词旨》云:“命意贵远,用字贵变,造语贵新,炼字贵响。”所谓“远”,即时作文立意要有高度、深度。立意的“新”与“深”有内在的联系,既要做到新颖,又需要透彻事物情理,有自己独特的发现和见解。例如命题作文《我解决了一道难题》,可以表现解决了数理化中的难题,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也可以写解决了生活中遇到的困难,通过自己向别人求教学习,获得了一种本领,解决了“难题”;还可以写自己的发明创造解决了生活中一些具体的困难,如发明“上楼车”,帮…  相似文献   

15.
鲁迅的语言艺术具有独特的风格。(一)鲁迅语言最显著的特点是简约严明。他惜字如金。他的语言不仅组织无比地严密,而且断义也出色地明确。“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呐喊·故乡》)“好个国民政府的‘友邦人士’,是些什么东西?”(《二心集·“友邦惊诧”论》)  相似文献   

16.
都说生活的船不能没有理想的帆。都说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而理想的生活中最快乐的时光,便是梦想的花季。花季中,我正做着一个美丽的文学梦。我喜欢诗歌的清新、散文的隽永、小说的新奇,还有杂文的深邃。我欣赏汪国真《感叹》的含蓄,朱自清《匆匆》的深刻,琼瑶《烟雨蒙蒙》的浪漫,鲁迅《“友邦惊诧”论》的犀利。萌生了文学梦,我的花季更加充实。花季中,我正做着一个美妙的名人梦。我幻想着自己能拥有国学大师钱钟书的渊博知识、茅盾的满腹经纶和那超人的记忆力;我幻想自己能拥有比尔·盖茨那旷世的经济头脑;我幻想自己…  相似文献   

17.
解析文章标题,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文题解析的常用方法有以下几种。 1.文体分析法。抓住题目中体现文体特征的词语,认识该课文体,然后根据各种文体的不同特点去分析课文。比如《记一辆纺车》,“记”是记叙文特征;《谈骨气》、《友邦惊诧论》,“谈”、“论”都是议论文的特征。讲《谈骨气》,就可以根据议论文“提出论点、论证过程、总结归纳”的结构特点,分析、掌握《谈骨气》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8.
高考作文评分发展等级“深刻”“丰富”“有文采”“创新”四项并不是完全割离开来的,认识深刻、辩证分析、意境深远、句式灵活、形象丰满等都与创新有联系,都能让阅卷老师耳目一新。无论哪类作文,我们都千万不能忽视材料,可以根据材料进行思路的创新。怎样才能突破笔下的平庸状态,使自己的文章富有新意?一、见解新颖。文章的创新首先应是立意的创新,要使文章立意新颖深刻,就不能人云亦云。要鼓励学生敢于怀疑,不囿于固有的评判模式中,学会用自己的头脑,从不同方向去思考问题,进而形成独立的判断能力,发前人所未发。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去考…  相似文献   

19.
过去我备课写教案,本子上写得密密麻麻,觉得这也重要,那也重要,好象什么都要给学生讲一讲才放心,其实那样做教学效果并不好。学生对我这种满堂灌的教学不欢迎,有的反映有时课教了,还不知道教到哪儿。针对这一实际情况,这次我教《“友邦惊诧”论》就改变了过去的做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分析课文中哪些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哪些要学生一般了解的,哪些是学生不懂而  相似文献   

20.
漫话标点     
传说,在19世纪,德国有个年轻的诗歌作者,给著名诗人、报社编辑奥尔多·冯辑奥尔多·冯达诺寄去诗稿,并附信说:“寄上诗歌,至于标点,我是不在乎的,请您自己填好了。”冯达诺毫不客气地退了稿,也附信一封:“下次来信,请先寄些标点来吧,诗由我来填好了。”这则趣话,对那些不重视正确运用标点符号的人来说,是很有讽刺意味的。让我们再欣赏一下《“友邦惊诧”论》中的一段话中运用标点的精妙手法吧:因为“友邦人士”是知道的:日兵“无法劝阻”,学生怎会“无法劝阻”?每月一千八百万的军费,四百万的政费,作什么用的呀,“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