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2005年"八一"建军节前夕,在缅怀张爱萍上将逝世两周年的日子里,退伍军人江苏省南通市海安角斜工商所工作人员赵保群心情沉重地翻阅老将军生前的一封封来信、一张张照片、一幅幅书法作品,他触景生情,止不住泪水涟涟.岁月沧桑,往事如烟,他与将军那段生死情结像过电影一样历历在目.  相似文献   

2.
曹仕力 《湖北档案》2016,(11):44-46
打开一张张珍贵历史图片,细读一段段史事简介:重温将军心系老区、关怀群众的家乡情怀. 在湖北省阳新县档案馆馆藏的照片档案中,有一卷类别为SZY3重大事件的照片档案,记录着原武汉军区政委王平上将在阔别家乡48年后,于1977年11月29日至12月15日,首次携夫人、儿女回到阳新县东源人民公社,探望家乡父老乡亲实况.全组照片共计86张,质地为黑白5寸.如今将军已离开我们18个春秋,而这些存放在档案馆里39年的照片,除记录那次将军回乡的情景外,同时也向查阅利用者们传达着将军浓郁的家乡情怀.  相似文献   

3.
这张照片是叶挺将军于皖南云岭新四军军部驻地拍摄的。叶挺将军随身携带的三件宝——手枪、手杖和照相机。他总爱拍些纪念照片,或送报刊发表,宣传我党领导的抗日武装的成长发展,或存作军史资料。正是由于他的这个爱好,先后有几百张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照片留在了人间。  相似文献   

4.
这张照片是叶挺将军于皖南云岭新四军军部驻地拍摄的。叶挺将军随身携带的三件宝--手枪、手杖和照相机。他总爱拍些纪念照片,或送报刊发表,宣传我党领导的抗日武装的成长发展,或存作军史资料。正是由于他的这个爱好,先后有几百张具  相似文献   

5.
是他拍下了鲁迅的最后一张留影,拍下了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聂荣臻将军和日本小姑娘等一大批著名历史照片。他是中国革命战争时期颇负盛名的摄影家,但38岁时被军事法庭处死,他的名字曾一度在历史中被抹去——  相似文献   

6.
从1964年的一张照片,回忆了1957年以后,我国图书馆界在"全国图书协调方案"的指引下,开展的一些协作、交流活动.  相似文献   

7.
《陕西档案》2013,(1):17
一名拍下近800张中国战场照片的原二战时期日军陆军报道部队员近日去世。伴随他的去世,这些照片得以见世。拍摄这些照片的士兵叫柏原英一,拍摄时间为1940年至1942年之间,拍摄地点在武汉附近。柏原过去从未将相册的事告诉过家人,但在去世前的几个月,95岁高龄的他突然对家人说:"希望死后能将之公开。"其亲属发现了7本相  相似文献   

8.
省直视点     
2005年8月10日,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赵尚志外甥李龙同志向黑龙江省档案馆无偿捐赠了有关赵尚志烈士的档案资料,包括《赵尚志将军资料汇编》9册1337页,反映赵尚志亲属和一些抗联老战士活动情况的珍贵照片116幅,《赵尚志将军专题》光盘9张。省  相似文献   

9.
编辑同志:我怀着极大的兴趣阅读了贵刊2003年4期《“藏军洞”,何时撩开神秘面纱?》一文。可惜的是压题照片的说明文字文不对题,且把韩世忠的“蕲王”封号误为“薪王”,给文章减色不少,期望将拙文刊载,以免将谬误传给后人,因为贵刊是一本内容严肃、且在学术界有一定影响的杂志。一、压题照片的说明文字是“漕运总督遗址广场探挖现场”。而刊用的这张照片却是1945年淮安(今淮安市楚州区)城第一次解放时,由新四军四师师长张爱萍将军拍下的。这张照片最早见于1991年中国革命博物馆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而编辑出版的大型图片集。当时的说明…  相似文献   

10.
正一、照片档案的特点一是较强的真实性。它是由照片的纪实性决定的。如果一座历史建筑用文字叙述是一种容易引起联想的表现形式,而用照片档案则能够真实、直接地反映出它的历史感和厚重感。能够满足人们"百闻不如一见"的记忆要求,也能够更好地记载社会的"复杂详情"。二是直观形象性。有很多历史事件、重要人物,都有大量的历史照片留存下来。每一张照片都是一段形象的历史,如通过艺术照片和生活照片,能够了解当时的服饰、时尚、生活水平等许多细节,对社会的研究有直接的作用。三是生动性。照片档案给我们展示的历史是鲜活的,如果照片数量比较多且有连续性的话,则给我们展示的历史是一部记录性、动态的历史,而不是静态的历史。  相似文献   

11.
<正>今年是我国首次核试验成功50周年。父亲霍振礼作为一位核试验老人,带着几分自豪,拿出保存的几张照片给我看,讲起了他当年刚进科技档案工作大门的故事。照片共四张,一张是首次核试验的烟云照片,是国家公开发表过的,但是他在现场直接看到了那一瞬间的壮观景象;一张是他参加首次核试验现场的工作照;一张是庆祝宴会请柬;还有一张是核试验绝对保密时期的"祝寿照"。父亲讲的故事自然也离不开这几张照片。  相似文献   

12.
徐斌 《新闻实践》2008,(4):F0003-F0003
翻看"法新社2007年度最佳图片",发现了两张很有意思、又非常相似的照片(见附图一、二)。这两张照片的主人公是一对夫妇,他们不是一般人,而是美国"第一夫妇"——乔治·布什夫妻。这对美国第一夫妇在不同地方做着一件相同的事——亲民:丈夫布什在白宫草坪上与受伤伊战士兵跑步;夫人劳拉则在一个遥远国度与那里的病人攀谈。把这两张照片放在一起阅读,会让人发出会心一笑。  相似文献   

13.
亲切的接见     
珍藏在大连市甘井子区档案馆的这张照片,是江泽民总书记1990年8月19日接见建国以来首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时的一张.当时的"中国十大杰出青年"之、照片中前排左二的青年,是曾任甘井子区区长、现任瓦房店市市长杨吉奎同志.  相似文献   

14.
秋雨飘飞,阴霾低垂.10月15日晚,惊闻张学良将军与世长辞的噩耗,古城西安的市民为之黯然神伤.65年前那场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将张学良、杨虎城二位将军与中国的命运紧紧的联系在了一起,也将张学良将军与杨虎城将军紧紧的联系在了一起.在中国现代史上,从此"张杨"并称,"张杨"之名,名播天下,名垂青史.  相似文献   

15.
关注人的命运的变化和生存状态是新闻摄影永远的主题。"新闻图片中的人"是摄影记者形象观察的重中之重;"读照片的人"是摄影记者心中的"上帝"。有无这两种"人"的概念,是新闻摄影平庸与有深度报道的分水岭。新闻摄影力求有"真情",人情永远都比烟花更精彩2012年2月6日晚上,一张郑州街头一位流浪汉在烟花下微笑的照片,在网络上迅速蹿红,感动了数万网友,湿了他们的眼眶。这张图片,火了"微笑哥",  相似文献   

16.
今年的上海两会上,发生过一场"睡会"风波。风波起自一张照片:人代会上,列席大会的政协委员姚明正抬头倾听上海市长韩正做补充报告,周围的人则看似都在低头闭眼,处于睡眠状态。始作俑者对这张照片标以"众人皆睡我独醒"之题,并在短文中称"姚  相似文献   

17.
飞雨 《北京档案》2007,(2):41-41
答:照片排列是指照片在照片册中的排列顺序。排列时,要注意先排组.后排张。一组照片是指有密切联系的若干张照片,如一次会议、一项活动、一个项目等形成的若干张照片。组与组的排列是按该组产生的时间顺序而定。每组的顺序确定后,就要进行组内每张照片的排列。一组照片应按图像所反映的重要程度结合照片形成的时间顺序排列。如一组会议的照片共归档了5张,第一张应是大会会场的照片,第二张是大会主席台的照片,第三张是大会主持人的照片,第四张是领导人讲话的照片,第五张是大会群众场面的照片。[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在新闻摄影"数字化"之前,一张出色的纪实照片常令人拍案叫绝。但自数码相机在摄影记者中普及后,一些"精彩"的见报照片往往会引起人们的疑问——"这张照片有没有被‘做’过?"而且这种疑问,很多情况下,只有拍摄者自己心中明白答案。伊拉克战争中,美国记者布莱恩沃斯基因假照片被炒的事,在业内及读者中引起了巨大反响,新闻摄影真实性的问题再度引起人们的反思。2002年10月20日,杭州举行一年一度的烟花大会,图A和图B两张见报的照片是在同一个点拍摄的。很明显,B照作了假,右上方的一朵礼花看得出是通过电脑"加"上去的。因为此处已超出了烟花施放的范围,礼花不会在那  相似文献   

19.
张晓丹 《兰台世界》2012,(25):13-14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为实现全国抗日的主张,毅然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事变发生后,国内外舆论一片哗然,对于张、杨两将军及西安事变的各种舆论喧嚣尘上,其中最令人感到震惊的是苏联的反应。从12月13日起,苏联《真理报》、《消息报》以及共产国际刊物《国际新闻通讯》连篇累牍地发出报道、评论和文章,肆意歪曲西安事变的性质,并对张、杨两将军进行指责,公开宣扬称张学良为"叛逃"、  相似文献   

20.
这篇访问记发表在1985年8月7日的《北京晚报》上。这是一篇优秀的人物专访,本文只作简评,以飨读者。先看原文:将军相的照片——访国防部长张爱萍侯秀芬石肖岩人们都知道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兴趣广泛。从战争年代起,他就不仅是一位叱咤风云的指挥官,而且还身持照像机,拍摄一幅幅具有历史意义的珍贵照片。我们呈献给读者的这一幅照片,就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张爱萍将军拍摄的。“八一”节到了,张爱萍将军刚刚到国外访问归来,我们如约来到他家,有幸亲耳聆听了他讲述的有关这些照片的故事。那是去年六月,张爱萍应邀出访美国。按礼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