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一直以来,在教学中我们都认识到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但对于这个论述我们只是停在一种感性的认知层面上,还没有真正的理解,更没有内化为一种自觉的教学行为。不能够满足于教好教材,而是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创造条件让学生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建构起自己的对于文本的独特认知。这种学习不是简单地放弃对于文本的感知中,架空来学习讨论,也不是单纯地教完教材就完成教学任务的操作。在教完《怀疑与学问》一课后,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认识:一、以教材为例,着眼于语文阅读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  相似文献   

2.
课改至今,语文课堂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孩子的笑声洒满每个角落;精致的课件贯穿教学的始终;充分张扬的学生个性;动人的作秀课频频出现;学生或说唱,或表演,给人一种师生同乐、其乐融融的感觉,着实令人兴奋。但如果对此背景下的某些教学现象进行反思,不难发现当前语文教学中文本解读还存在着一些“无度”现象,这些问题主要缘于教师与文本对话中误区产生的隐患。下面笔者就教者在把握“回归”与“超越”中与文本对话的现状进行分析。一、迷信教材,文本对话不深入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主要资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资源库,同时也是课程标准思想的载体和学生学习养成的凭借,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新的教材观指出“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做到“走进教材,走出教材”。教材对教学的影响不是“束缚”,而是“引领”。“用教材教”就要先深入对话教材,再浅出教材。没有对教材的深入对话,也就没有对教材的浅出。  相似文献   

3.
凌虹 《湖南教育》2010,(4):32-34
教材文本是教师教学的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内容。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有的教师片面理解“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教学理念,不知道将文本置于什么位置;有些教师盲目开发教学资源,拓展教学内容,无暇关照教材文本,甚至冷落、淡化、遗忘教材文本。其实,文本是最重要的教学内容、最宝贵的教学资源。语文教学无论怎样改革,也不能忘“本”,否则就是舍本求末。语文教学只有把“本”留住,把“本”激活,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4.
语文教学应该凭借教材。以形成学生的相关能力为目标。教材是学生学习的语言载体,是引导学生学习的一个范例,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更不是对教材的亦步亦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地运用好教材,让学生在领会编者意图时,凭借教材,超越文本。  相似文献   

5.
语文教学是一种内潜性很强的观念性活动,学生接受文本绝不是一个被动的印入过程。提倡“心根语文”的特级教师刘云生说:“千重要,万重要,吃透教材最重要。这个法,那个法,不懂教材没得法。”特级教师薛法根说:“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作为语文教师,只有“读懂什么,才能教什么”,因此,要追求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我们首先要紧扣文本,吃透教材。那么。如何才能“吃透”教材呢?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提倡教师在教学中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要“用好教材,超出教材,开发课程资源”。对于这些新的教学理念,许多中小学教师在理论上能够接受,但在实际操作中仍然感到困惑:如果每一篇课文都要开发课程资源,一是课堂教学时间不够,二是教师太忙,没有时间搜集资料。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这个要求隐含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教学方案(课程)的开发者,即教师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然而,在现实的语文教学中,“用教材教”的理念并没有被教师真正领会和把握:一方面是多数教师依然故我,不折不扣地“教教材”;一方面是少数教师脱离教材,任意地拓展和生发。  相似文献   

8.
教材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但不是唯一依据。新课程提出了新的教材观,即教材仅仅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人格构建、学习生活的一种范例。而并非是学生必须完全接受的内容,在教学中要强调“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的需要,对教材作大胆的改编或重组,而不必全盘照搬式的执行。但是,在  相似文献   

9.
特级教师窦桂梅的“超越教材”、于永正的“教学艺术来自对教材的准确理解和把握”,都曾经引发我们深刻的思考,“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不仅仅是新课程的要求,更是一种理念被广大一线教师所接受。但是,走进实验教师的课堂,不难发现“教教材”的依然大有人在,我们不禁要问:“超越教材”,为什么如此艰难呢?  相似文献   

10.
孙圣福 《贵州教育》2010,(19):37-38
一、领先一步,轻身上阵 对于兼职教师来说,理解和把握教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要大胆借用专业教师的教学设计以及教学参考书中的优秀课例,把它们作为美术教学的“拐杖”。在这基础上,再结合自身素养和学生的实际,制定出符合自身优势的教案,从而实现自己的教学预设。  相似文献   

11.
“用教材教”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与传统的“教教材”不过一字之差.其内涵却有霄壤之别。正是在这一教学思想的指引之下.语文教学更加“开放”.向课外拓展延伸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常态。我们在欣喜于这种变革的同时,也发现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忽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过多地补充课外内容,甚至脱离文本随意“拓展”。“用教材教”,重视拓展了,还需要“教教材”吗?本期的三篇文章。会对大家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2.
课堂不光是传授知识的讲堂,更是人性养育的殿堂。教材文本是“教”和“学”的脚手架,更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我们要依据教材文本和学生的学情去选择适切的教学手段,运用动态的教学手段去导教促学,实现与静态教材文本的有机融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演绎灵动课堂,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  相似文献   

13.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科书努力成为一种对话的文本,而不是“独白”的文本。教科书在儿童面前就好像跟他进行对话的另一个人,通过教材中的儿童与教室里的儿童对话,学生的生活经验不断地与教科书的思想观念融合;通过这种对话,教材中的儿童与教室里的儿童相依相伴,共同成长。在使用新教材时,我们不仅要在教材与学生之间树立这种对话观,作为教材的使用者——教师同样也需要树立这样的对话观。在新课程中教师与教科书的关系应该是“合作伙伴关系”,教师不是一味地在学生头脑中复制教材上的一切,而是通过与教科书平等对话以求得专业支持。教材虽然不是课堂教!学的唯一资源,但它依然是重要的资源。教师与教材之间的对话是推进“教学创新”的重要途径,教师有必要通过与教材对话来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和创意,提高创造性地“用教材教”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教师在语文课堂上要教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培养学生“张嘴能说、提笔能写”的素养和能力÷语文课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教学要重点突出,学习目标明确,训练针对性强,借用教材中的典型例子,实现“成模块语言范例”的理解、复制、转移和活用。贾志敏老师前后两次教学《普罗米修斯》,为我们提供了追求语文教育真谛的鲜活案例。  相似文献   

15.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是第八次课改提出的重要理念。实际教学中我们如何做到从“教教材”转向“用教材教”,具体说就是如何让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行为基于教材但又不为教材所束缚,怎样使教学源于教材但又高于教材,使教材成为教学活动的真正“跳板”。成为学生学习和创新活动的有力凭借。笔者以为,其中的关键有二,一是要先解读教材,获取自己所需要的资源,这是“用”的基础;另一是要将教材中所获的“资源”经过适度转化.整合并优化于教学活动之中,这是“用”的灵魂。下面就数学教学中如何做到“用教材教”,谈点个人的实践和体会。  相似文献   

16.
数学的课程改革,要求我们要改变旧的教学观念,不是照本教“教材”,而是要创造性地活用教材。把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引进教材,使数学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学生学得生动、有趣、有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和兴趣。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所以教学中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充分利用教材及现实生活有关材料、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觉得数学课不是以前那样的“枯燥、单调和乏味”,而是现在这样“有趣、新奇、刺激、有用和迷恋”。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置教学艺术,千方百计创设优美、悬念、疑惑、幽默、惊奇、欣喜、陌生、熟悉的情景,使课堂气氛充满生气,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起学习数学的欲望。乐于学习数学。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倡导“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我大开眼界,从根本上给我指明了方向。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如何用教材教是摆在我们而前的重要课题。以往的教学.教师精心备课,严格遵循教学大纲.课本上有什么教什么。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学生是学到了知识.却没有了能力。这是典型的教教材,显然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数学教学中我们努力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  相似文献   

18.
教材文本是教师教学的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内容。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有的教师犯了“理念眩晕”症,片面理解“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教学理念,不知道将文本置于何位置;有些教师盲目开发教学资源,拓展教学内容,无暇关照教材文本,甚至冷落、淡化、遗忘教材文本。其实,文本是最重要的教学内容、最宝贵的教学资源。语文教学无论怎样改革,也不能忘“本”,否则就是舍本求末。语文教学只有把“本”留住,把“本”激活,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才会落到实处。1.无度的拓展,“淹没”了文本的重点为了体现“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新理念,很多…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这个要求隐含着一个重要理念,就是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教学方案(课程)的开发者,即教师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相似文献   

20.
信淑芳 《生物学教学》2005,30(11):21-22
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教师把教材奉为“圣经”,教材控制着教师的教和学,教学的目的就是“落实知识点”,而新课程下的教材观呈现出新的转向,其根本特征是范例性和媒介性,即是:教科书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一种范例,不是学生必须完全接受的对象和内容,而是引起学生认知、分析,并进行反思、批判和建构意义的中介,是案例或范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