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中物理(甲)第二册第165页:“电容器串联后,电容减小了,但耐压能力提高了。”其它物理教材及参考读物中,在谈到电容器串联时,也有“提高耐压”之说。实际上电容器串联后能否提高耐压能力与电容器的客量、额定电压、绝缘电阻及其搭配情况等各种因素有关,本文拟就此问题作简要讨论。一、设电容分别为C_1、C_2的两个电容器串联,接在电压为U的电源上(如图1)。每个电容器两极板间的电压分别是U_1=Q/C_1和U_2=Q/C_2,则U_1/U_2=C_2/C_1,且U=U_1+U_2=Q/C_1+Q/C_2,式中Q为电容器每个极板上所带的电量,设C_1的额定电压为U′_1,C_2的额定电压为U′_2,则C_1U′_1和  相似文献   

2.
指针式验电器又叫静电计,由指针、金属外壳构成,指针与金属圆筒两者构成一个电容器.这个电容器的电容很小,当指针张角变化时,这个电容值可以看作不变。 设给这个电容器(静电计)加上一定的电压U,则指针所带电量Q=CU,U越大,Q也越大,指针张角就越大.U的大小可以从指针张角大小得到反映.这表明静电计能反映导体间电压的大小.能否用静电计  相似文献   

3.
目前高中物理课本都用平行板电容器和静电计组成的电路来探索影响平行板电容器的因素,这是上好"电容器电容"这堂课必不可少的一个演示实验.同于①是静电实验具有电压高、电量少的特点,仪器的漏电不易克服;②是由于静电计指针较小,偏转角度小的情况下,坐在教室后排的学生无法观察到明显现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般教师是放弃这个演示实验,而直接给出结论.笔者经过反复试验,基本上解决了上述仪器漏电和可视性两大难题,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选修3-1),在"电容器的电容"一节中,教材采用灵敏电流计显示电容器充、放电现象的实验,由于灵敏电流计较小,演示时指针偏转可见度不大,为了提高实验现象的可见度和直观性,笔者用2个反向并联的LED替代灵敏电流计,设计制  相似文献   

5.
有一道关于带电电容器的连接物理竞赛题,题目如下: 例1 在图1所示的电路中,直流稳压电源的电压U=6伏,电阻R=5欧,电容器C_1=1微法,C_2=2微法,若先使电键K闭合,然后再将K断开,则断开后C_1两极板间的电压为____伏,C_2两极板间的电压为____伏。 分析 K断开前C_1带电量q_(10)=C_1U=6微库,C_2不带电,K断开后,C_1与C_2串联,多数考生仍按原来不带电的电容器串联的分压规律,得到  相似文献   

6.
在电容器不变的情况下,电容器所带的电量与电容器两端的电压成正比,用公式表示为Q=CU,其中Q为电容器所带的电量,C为电容器的电容,U为电容器两极间的电压.  相似文献   

7.
设有两个电容器,它们的电容和耐压分别是C_1、U_1和C_2、U_2。把这两个电容器串联起来接在电压为U的电源上,由于两个电容器的带电量相等,所以实际承受的电压U_1′和U_2′与它们的电容成反比,即U_1′:U_2′=C_2:C_1。而U_1′ U_2′=U。由这两个关系,可以得到U=(C_1 C_2)/(C_2)U_1′和U=(C_1 C_2)/(C_1)U_2′。电容器C_1所能承受的最大电压就是它的耐压U_1,当U_1′=U_1时,加于串联电容器的电压也达到最大值,所以串联电容器的耐压值应该是U_m=(C_1 C_2)/(C_2)U_1。同理,又可得  相似文献   

8.
(广东省佛山市勒流中学 528322一、设计缘由电容器的电容,是高中物理一个比较重要、抽象的概念.教学过程中没有较好的方法和现成的教学仪器用来完成实验教学,笔者指导学生设计制作的二分法电容定义演示仪是在直流低压(16 V 以下)进行的比较精确的定量实验,采用(库仑)二分法巧妙地解决了测量带电量难的问题.本演示仪具有安全可靠、器材易备、操作简单、现象直观清晰、结果精确、性能稳定的特点.二、原理与目的1.根据 Q=It,通过观测维持石英钟走动时间的长短,来半定量地说明电容器带电量的大小.2.根据电荷守恒定律及库仑实验中的二分法来解决带电量测量难的问题.通过测出电容器的带电量分别为 Q_1=Q,Q_2=(1/2)Q,Q_3=(1/4)Q,Q_4=(1/8)Q,Q_5=(1/16)Q,Q_6=(1/32)Q 时,电容器两极间的电压 U_1,U_2,U_3,U_4,U_5,U_6,从而来探究电容器的带电量 Q 与两极间的电压 U 的定量关系,最终归纳出电容的定义式.三、材料与器材J1202型高中学生电源(1个);UT2003数字多用电表(1个);电流表(0~10 mA)(1个);石英钟(1  相似文献   

9.
张贤祺 《物理教师》2002,23(11):36-37
通过高中物理竞赛辅导,学生知道了电容为C的电容器充电到两极板间的电压为U时所贮藏的电能为:E_电=1/2CU~2。课后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图  相似文献   

10.
(一)两种解法受1986年高考附加题的启示,笔者在课外布置学生一题:一个厚度为d,面积为S的空气平行板电容器,其电容为C_0,现插入一块厚度为d/2、面积为S/2,介电常为ε的电介质(如图1),由此所组成的电容器的电容为多大. 学生解题的方法有如下两种. 第一种解法:如图2所示把电容器一拆为三,C_1为面积为S/2、厚度为d/2的空气电容器;C_2为面积为S/2、厚度为d/2的充满电介质的电容器;C_3为面积为S/2、厚度为d的空气电容器,其电容大小分别为C_1=C_0,C_2=εC_0,C_3=1/2C_0·求算组合电容器的电容时,先把C_1与C_2串联,再与C_3并联.  相似文献   

11.
1实验教学中的问题高中物理教材中一直保留着"用静电计测量已经充电的平行板电容器两极板间的电势差"这一演示实验,实验通过控制变量能够很直观的看到:随着电容器电容的变化,静电计指针会发生偏转,即  相似文献   

12.
邬夏波 《物理教师》2010,31(5):39-39,42
人教版普通高中物理选修3—1教材的第1章第8节的教学内容是电容器的电容.电容器的充放电实验现象和电容器所带的电荷量Q与电容器两极板电势差U的关系,这两个实验用传统的实验教具无法演示,其主要原因在于电容器的容量小,充放电时间太短,现象稍纵即逝,在指针式的演示电表中观察不到电流和电压的变化,实验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我们知道在电容器不变的情况下电容器所带的电量与电容器两端的电压成正比,即 Q=CU,其中 Q 为电容器所带的电量,C 为电容器的电容,U 为电容器两端的电压。课堂上难以验证此规律的原因是电容器所带的电量不容易直接测出来。我们设计了一种方法,间接地测出了电容器所带的电量,从而很容易就验证了此公式。(1)设计原理:用一恒流源给电容器充电,测出充电  相似文献   

14.
平行板电容器实验原理是根据平行板电容器上所带电量Q保持不变,由公式C=Q/U,当U通过静电计观察变化时,则可得出电容C的变化情况,从而得出电容C与两板之间的距离、相对面积及中间电介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高中物理教材第二册(人教版2008年第4版第119页)中有这样的文字:"有关电容中实验表明,电容器所带电量与电容器两板间的电势差成正比."由于教学中还没有能够定量演示的器材进行论证,学生对此难以理解.为了解决这一教学难点,笔者特制作电容两端电压跟电量关系演示仪.该演示仪可以使学生从感性上认清电容器的这一特点,从而真正掌握这一知识点.  相似文献   

16.
物理科     
6.在右图所示的实验装置中,平行板电容器的极板A与一灵敏的静电计相接,极板B接地。若极板B稍向上移动一点,由观察到的静电计指针变化作出平行板电容器电容变小的结论的依据是 (A)两极板间的电压不变,极板上的电量变小 (B)两极板间的电压不变,极板上的电量变大 (C)极板上的电量几乎不变,两极板间的电压变小 (D)极板上的电量几乎不变。两极板间的电压变  相似文献   

17.
在电磁现象中,常涉及计算流过导体的电量问题。下面结合典型例题,作一归类导析,供参考. 一、电容器充、放电类,应用公式△Q=Q2-Q1计算电量电容器是一个储存电能的元件,在直流电路中,电容器充、放电时,形成充放电电流,电容器稳定后对直流电是断路。分析电路时,可以先去掉它,弄清电路结构后,再把电容器在相应的位置补上.电容器两极板间的电压等于电容器所连接电路两点间的电压。当电路变化时,要认清极板间电压怎样变化,带电量如何变化,是充电还是放电,充放电电流通过的是哪个回路.应用公式Q=CUc,△Q=Q2-Q1计算电量.  相似文献   

18.
《电容器的电容》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如何突破电容器的电容C与电量Q无关,与电压U无关,其电量Q与对应电压U的比值定义为电容C.如何突破这一重点一直缠绕着我,挥之不去.为了使学生通俗易懂,每次我会用一些生活中的事例进行类比,可上完课之后,效果总是不理想,事例显得苍白无力.我认为可能是所有的事例都没有涉及它的本质所至.两个  相似文献   

19.
现行高中物理(选修)教材“电容”一节中,关于平行金属板带电量一定时,板间电压随板间距离、正对面积和插入电介质而变化的演示实验,一方面由于设备和实验条件等原因,实验效果不佳或不能做,另一方面教材上的实验结果不少学生虽然看到了,但对其成因感到费解。为弥补实验条件不足和让学生达到透彻理解实验结果的成因,下面就该节教材中的实验结果成因的物理实质作一粗略剖析,供大家教学中参考。 在选修本P209图6—41中,电容器的Q、S不变,  相似文献   

20.
【教学目的】  1 使学生了解电容器概念、基本构造及基本作用。 2 理解电容概念 ,掌握其定义式 ,能分析电容有关问题 ,进行简单计算。  【教学重点】 电容概念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电容器的充电、放电和电容概念。     【教具】 学生电源J12 0 2— 1(直流 (12V)、演示电流电压表 (± 10 0mA)、电解电容器 (16V2 0 0 0 μF ,16V10 0 0 μF各一个 )、平行板电容器、纸介电容器及剖开的电容器芯子、单刀双掷电键及导线 (用电容器、电键、导线自制电容示教板 )。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引入新课   (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