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元朝的行政区划和《元史·地理志》元朝除直属中书省的腹里地区外,分置十一个行中书省(简称行省)。除边远的个别行省外,这些行省都辖有若干路府州县。有的行省还辖有军(地方行政机构名)和安抚司(少数民族地区行政机构名)。路府州县的隶属关系有若干类型。路可直属于省,府和州也可直属于省(即直隶府和直隶州)。隶属于路的府,称属府;隶属于路、或直隶府、或直隶州的州,称属州。县可隶属于路,也可隶属于直隶府或直隶州,也可隶属于属府或属州、安抚司或军。路可以辖府,府可以辖州,州可以辖县,但路不一定辖府,府不一定辖州,州不一定辖县。路可能直接辖州,不用府作为中间环节;也可能直  相似文献   

2.
万历平播之役后,明朝趁势在播州旧地改土归流,于翌年置遵义军民府与平越军民府。关于平越军民府的行政建置,史籍对此记载比较混乱,主要异点是平越军民府到底是辖一州三县还是一州四县抑或二卫一州三县。文章认为,平越军民府原议设四县,但是在具体操作中,或将龙泉县还归石阡府。平越军民府不辖卫,有明一代,此府辖一州三县。  相似文献   

3.
唐朝是中国地方政区沿革史上的一个大变革时期。唐玄宗时把“府”加入到地方行政区划中来,唐太宗时设置的“道”和唐睿宗时变成正式建制的节度使辖区(方镇)在唐朝后期逐渐跃居州(府)之上成为地方一级政区,使唐代的地方行政区划逐渐由简单的州——县二级制经州(府)——县二级制最终转变为道(镇)——州(府)——县三级制。府、道和方镇(节度使辖区)成为地方政区对后世地方政区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祺州,是辽代东京道较早期所建的一座州城,据《辽史·地理志》载:“祺州,祐圣军,下,刺史。本渤海蒙州地,太祖以檀州俘于此建檀州,后更名。隶弘义宫,兵事属北女直兵马司。统县一”,“庆云县,太祖俘密云民于此,建密云县,后更名”。金代废州存县,属咸平府,“庆云”为府所辖八县之一。自元以后,县亦不置,祺州就从历史上消失了。长期以来,祺州确切位置遂不为人所知。过去有人推测开原县西南的庆云堡为庆云县,也即祺州之所在,其实是错误的。在今庆云堡村附近,并无辽代城址;  相似文献   

5.
清代初期,陕西省行政区划的变化相当频繁,清政府为加强管理,对统县政区和县级政区做出诸多调整,诸如散州升为直隶州,直隶州升为府,州县的改属与析置,卫所转变为府以及散厅的创立等。而一系列的变化是由诸多原因造成的:一是地处偏远,辖区广阔,为了加强管理而做出的调整;二是由于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乃是为加强军事控制而做出调整。同时,各级行政建制的变迁又反映出一定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一清代的地方官制,基本上沿袭明朝制度,实行省、道、府(包括与府同级的直隶州和直隶厅)、县(包括与县同级的散州和普通厅)的四级地方行政制。习惯上所称的州县官,一般指府县两级的行政区的长官。清代的州有两类:一类是与府平行的直隶州:它直隶于省,下辖若干县,并治理一定地区,犹如今天的省辖市。直隶州辖下没有倚郭县(县治和府治同在一城的叫倚郭县。例如,清代江苏省会苏州府,既为府治,又是吴县、元和、长洲三县的县治所在地,此三县即称做倚郭县),这是它与府的主要区别。另一  相似文献   

7.
古代袁州,即今江西省宜春市。袁州作为州郡一级行政单位,始于隋代开皇十一年(591)于今宜春市设袁州,大业三年(607)更名为宜春郡。唐代武德四年(621)复名为袁州,天宝元年(742)复名为宜春郡,乾元元年(758)又复名为袁州。五代十国时期,袁州的行政设置没有变更,先后属于杨吴和南唐。隋唐五代十国时期袁州辖宜春、萍乡、新喻三县。两宋时期,袁州的辖县先后增加万载和分宜两县,后新喻被划出。元代设录事司,升萍乡为州。明代废除录事司,降萍乡州为县。清代袁州的行政设置没有发生变化。1912年裁府留县,"袁州"作为地级行政单位的名称退出了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8.
张欣 《文教资料》2014,(16):100-102
清末民初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转型时期,在行政制度上也有所革新。民初,地方行政区划仍沿袭清代制度,实行省、府(直隶州、直隶厅)、县(散州、散厅)三级制,省和府之间设道,实为监察区,不构成行政区。民国二年,北京政府颁布《划一现行各省地方官厅组织令》、《划一现行各道地方官厅组织令》和《划一现行各县地方官厅组织令》、废除府一级行政建制,直隶州、直隶厅、散州和散厅一律称之为县。本文试图分析清末民初宣化府废府存县的原因,借以窥视清末民初地方行政废府存县的渊源。  相似文献   

9.
清代统治者通过行政措施将以西宁府为中心的青海东部地区纳入内地化行政体系,形成了"一府三县四厅"的政区格局。"厅"作为清代独创的政区形式在西宁府地区广泛设立,险要的地理位置、复杂的民族构成、地方经济的发展是影响这些厅的设立的共同因素。  相似文献   

10.
明代是文昌帝君信仰传播的重要时期,文昌帝君作为主管科举之神主要奉祀在学校附近的文昌祠中。明代南直隶文昌祠一般由官绅民众募集经费修建,各府、州、县每年都会在文昌祠举行祭祀活动。明代南直隶文昌信仰风俗具有鼓励明代士子潜心修学;消弭科举落第者的不满情绪;鼓励人们修德行善、尽忠尽孝的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11.
元明之际,凤阳府政区的演变大致经历了濠州、濠州府、临淮府、中立府到凤阳府的这样一个过程,其幅员也从吴元年(1367年)的2州4县增长到洪武七年(1374年)的12州24县,此时的凤阳府的辖区几乎涵盖当今整个皖北地区。究其原因,无非是政治、军事、经济和自然因素四个方面,其中政治和军事因素又占据着主要地位。  相似文献   

12.
191 2年 1月至 1 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为民国时期。其行政区划前期 (北京政府时期 ,1 92 7年前 )是省、道、县三级制。中后期 (南京政府时期 ,1 92 7年后 )是省、县二级制。清代 ,福建全省置粮储兼巡道 (兼辖旧福州、福宁两府全境 )、兴泉永、汀漳龙、延建邵 4道。此时“道”仅是省的派出机构 ,不是一级地方行政区划。民国元年 ( 1 91 2年 )废除旧道 ,以府州厅直隶于省。 1 91 3年 1月 ,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颁布《划一现行各省地方行政官厅组织令》、《划一现行各道地方行政官厅组织令》和《划一现行各县地方行政官厅组织令》 ,此后…  相似文献   

13.
略论地方志在两个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刘兰我国历史文献中,地方志资料非常丰富,现存志书约八千余种,省有通志,府有府志,厅有厅志,州有州志,其他如县、关、卫、所、镇、屯等,也有志书。地方志是对某一行政区域范围内从自然到社会综合情况的记录,既反映了该地区的历史...  相似文献   

14.
三国曹魏沿袭东汉州郡县三级地方行政制度,但在政区的名称、辖界、治所等方面有很大的变动。曹魏政权对政区大的调整主要有两次:一是魏文帝黄初元年(公元220年)“郡国县邑,多所改易”①。一是齐王曹芳在位期间(公元240——245)“郡国县道多所置省,俄或还复”②。由于《三国志》无《地理志》,给我们了解曹魏时期的政区变化增加了难度。年前,笔者在《山西省历史地图集》三国·魏政区图的绘制过程中,根据《二十五史补编》一书中《三国郡县表附考证》、《三国疆域表》、《补三国疆域志补注》等所列有关郡县,参考了《后汉书·郡国志》、《晋书·地理志》、《元和郡县志》、《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中国历史地图集》、《山西历史地名通  相似文献   

15.
元代的学校分为官学和私学两种。官学中,有中央官学,即国子学;还有地方的路、府、州、县学校,即地方官学,因学设孔子庙,故又被称之为“庙学”。本文所讨论的地方官学,主要指元代地方政府在路、府、州、县等各级政区设立的、以儒学为教学内容的传统官学。元代地方官学体系的发展概况,大致可以分为世祖以前,世祖、成宗时期,武宗至顺帝时期三个阶段。兹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明代北直隶作家呈现以下时空分布特点:时间上,经历了洪武至宣德的沉寂期,正统至弘治的初兴期,正德至嘉、隆的发展期以及万历至崇祯的高峰期;空间上,北直隶各府、州、县作家数量不均衡,其原因包括政治因素、地理交通、教育文化等。在文化中心南移的大背景之下,明代北直隶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学景观:从文学现象上看,北直隶文化的兼容性使其缺少本土作家流派及名家大家;从文学体裁上看,由于受正统思想影响更甚,传统的诗文仍是文学创作的主体;从创作内容上看,独特的地域条件造就了其政治性和现实性强的特点;从创作特征来看,慷慨悲歌的燕赵文化精神使得作品浸染着豪放质朴的文风。  相似文献   

17.
明清时期安徽地区行政区划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安徽的行政区划在明朝时期初具雏形,在清朝时正式设立。明朝时期安徽全境首次被纳入一个行政区划,凤阳府的设置和督抚辖区的划分,使得安徽省的轮廓逐渐清晰起来。清朝康熙六年(1667)苏皖分省,安徽省在历史上始出现,经过雍正年间对省以下州府县的调整,安徽省的政区机构大致确定。经历了明清五百余年,从无到有再到逐渐形成一个完整独立的行政系统,安徽地区行政区划的这些变化背后蕴含着许多社会和政治问题,了解这些变化的原因,对当今安徽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和行政资源配置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东北是清朝的"发祥重地".又地处国防前线,清代皇帝对它颇为关注.1644年福临定都北京以后,便以盛京成为留都,对东北采取加强管辖的措施.1.设置行政机构和官制顺治元年(1644年),悉裁诸卫,命和洛会为盛京总管,统满洲、蒙古、汉军八旗兵驻防,管辖东北全区.这里不设总督、巡抚,有别于内地直省.顺治三年,改盛京总管为盛京昂邦章京.顺治十年,鉴于沙俄的侵略,为增强防御力量,把东北划为二个行政区.在宁古塔副都统之上,新设了宁古塔昂邦章京.即把原盛京昂邦章京管辖下的松花江、乌苏里江、黑龙江,北至外兴安岭,东至太平洋西岸鄂霍次克海、库页乌,西到贝加尔湖的广阔地区划归宁古塔昂邦章京管辖(即吉林地区).顺治十四年,为加强对民人的管理,于盛京城内设奉天府,长官为府尹,辖州二:辽阳州、复州;县六:承德县(沈阳附近)、开原县、铁岭县、海城县、盖平县、宁海县(今金县);城三:凤凰城、岫严城、熊岳城.为维护盛京皇室、满洲贵族的权益和加  相似文献   

19.
课本第 117页 :“元朝的……建康、杭州、成都的丝织业很发达。”此处的“建康”应为“应天即江苏南京”。课本第 15 1页《元末红巾军起义和朱元璋势力的发展》图右侧 :“应天 :今江苏南京。”课本第 15 2页 :“13 68年初 ,朱元璋以应天为南京……。”课本这两处都对 ,并没有出现“建康”字样。人教社 1990年版《中国历史》第二册第 3 6页 :“13 5 6年 ,朱元璋攻占集庆(注 :集庆 :今江苏南京 ) ,改名为应天府。”《辞海》1979年缩印本第 499页 :建康 :①晋建兴元年 (公元 3 13年 )因避愍帝司马邺讳 ,改建邺为建康。即今南京市。……隋灭陈 ,…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历史上,从唐代到明代这一千年间,曾经有过六个“北京”。它们是:一、唐朝和五代的后唐、后晋、后汉三代,均以其发祥地太原府为北京。二、宋朝庆历年间(1041—1048年),仁宗把大名府(今河北省大名县东北)建为北京。三、金代天眷元年(1138年),熙宗改临汉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境内波罗城)为北京。四、金代贞元元年(1153年),把大兴府(北京市北)称为北京。五、明初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建开封府(今河南省开封市)为北京。六、明代永乐元年(1403年),成祖将他做燕王的封地北平府改为顺天府, 建北京(今北京市)。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