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试论鲁迅对校勘学的贡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文以鲁迅的学术著作《中国小说史略》、校勘《嵇康集》集等为基础,分析了鲁迅在搜集、整理、校勘文献上的成就,论证了鲁迅对校勘学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
以鲁迅的学术专著《中国小说史略》及其校勘学力作《嵇康集校》为基点,考证鲁迅搜桌、整理、辑佚、校勘古代文献的成就,探讨鲁迅对文献学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3.
时红明 《兰台世界》2007,(11S):62-63
鲁迅对明清两朝的类书评价不高.但《永乐大典》却是他使甩较多的一种类书。《鲁迅日记》1913年11月4日记有“得二弟所寄书一本,内《急就篇》一册,写本《岭表录异》及校勘各一册。”1932年鲁迅手订《译著书目》时,在“译著之外,又有所校勘”栏下录有“唐刘恂《岭表录异》三卷(以唐、宋类书所分校《永乐大典》本,并补遗,未印)。”《岭表录异》是部记述广东地区风土物产、天文地理、花草虫鱼的地方志书.为唐刘恂撰,早已失传。[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鲁迅、郑振铎与《永乐大典》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一些史实,阐述了鲁迅先生及郑振铎先生在校勘、保护《永乐大典》等方面所做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略说《鲁迅全集》的五种版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11月新版《鲁迅全集》的问世,是学术界、文化界和出版界的一件大事。这一历时四年半的修订工程,在1981年版的基础上,增补了一些遗佚的篇什,并对原著文本、注释做了诸多校勘和修订,相信对未来的鲁迅研究会起到重要作用。同时,人们依然可以看到,对《鲁迅全集》这部世纪经典的完善,是“一个可能永远没有终结的过程”, 2005年新版《鲁迅全集》仍留下许多遗憾之处。朱正、孙玉石、孙郁三位先生在鲁迅研究领域堪称翘楚,他们深味甘苦的介绍和别具慧眼的评说,可以为读者打开一扇窗户,了解《鲁迅全集》出版编辑史上的时代风云、甘苦艰辛和成败点滴。胡粲然  相似文献   

6.
1926年8月,鲁迅辑录的《小说旧闻钞》由北新书局出版,首次和读者见面。1935年7月,此书又由上海联华书局重排再版,除了增加两节,并作《再版序言》之外,没有更大变动。后来被收入1938年版的《鲁迅全集》第10卷。解放以后,此书曾于1952年根据旧版重印过一次,嗣后一直未能再印。目前,人民文学出版社打算作为《鲁迅辑录古籍丛编》的一种,校勘印行,借以满足渴望得到此书的读者的愿望。这是一本有关中国古代小说的史料著述,本为鲁迅讲授《中国  相似文献   

7.
胡培翚在撰著《仪礼正义》时常征引阮元《仪礼注疏校勘记》的校勘成果。在胡培翚撰著《正义》的过程中,阮元《校勘记》曾出现三种版本,且每种版本的校勘内容不大一致。通过对《正义》所引《校勘记》内容的检索以及与三种版本校勘内容的比照,发现《正义》所引《校勘记》之版本实为文选楼刻本,但胡氏在征引的过程中也参照了南昌府学本及学海堂本的校勘内容。  相似文献   

8.
虞云国、陶敏两位先生校勘《南部新书》后认为《四库全书》本颇具校勘价值。我们通过对《南部新书》异文详细比较,认为《四库全书》本的校勘虽有可取,但轻率甚至谬误的校勘不少。伍崇曜本与四库本同源,又未经馆臣校改,价值相对更高。  相似文献   

9.
鲁迅和校对     
校对,古称校雠。“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谬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故曰雠也。”(应劭:《风俗通义》)狭义的校对,就是根据原稿或定本校对印样,订正错误。广义的校对,又叫校勘,兼指书籍版本、目录、收藏和流传的研究。鲁迅当过校对,也校勘过许多书。早在留学日本期间,他就给人校过一部译著,得到一些微薄的收入,以贴补学费的不足。在北京教育部工作期间,他经常伏案校勘古籍到深夜。一部《嵇康集》,他校了许多遍。他以吴宽丛书堂影宋钞本作底本,比照《全三国文》及其他五家刻本进行校读,补正脱落,去其衍误,使他校的《嵇康集》成为最完善的本子。他还以唐宋类书所引文字,校武英殿聚珍本唐刘恂作的《岭表录异》三卷,并补遗。1915年以后,他搜集碑刻,从拓本抄写本文,与《金石萃编》相校,看出了此书的许多错误。正是这种深厚的校勘功夫,使鲁迅一旦从事新文学书刊的校对工作,就成为一名杰出的校对者。  相似文献   

10.
《中国小说史略》是鲁迅经十余年努力完成的一部重要著作,该书集中体现了鲁迅辑录、校勘古籍的成就,它不但继承了中国学术传统,而且有所发展,蔡元培先生曾盛赞“著述最谨严,非徒中国小说史”。  相似文献   

11.
自2001年6月中旬启动,至2005年11月正式出版问世,十八卷本的新版《鲁迅全集》,历时四年半时间,由众多人付出坚实的劳动,终于完成了鲁迅著作出版史上的又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和学术突破性的成果。新版《鲁迅全集》是在 1981年版全集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校勘、正误、补遗和修订,在充分保留原有版本基本面貌、已有优势和学术成果的同时,取得了许多新的可喜的进步。就本人承担的《鲁迅全集》第一卷的《坟》、《热风》和《呐喊》的修订工作来看,可以说是相当艰辛,相当复杂,相当耗费时间和精力的。它所花费的劳动,远在我独立完成一部学术著作所需要的付出之上。  相似文献   

12.
武英殿本《十三经注疏》是历史上唯一的经、注、疏及音义四者俱备的《十三经注疏》官方刻本,其中殿本《仪礼注疏》以监本为底本,审慎参校,校正了监本中诸多舛误。武英殿本《仪礼注疏》于各卷后皆附《考证》。《考证》是广义的校勘记,具有文本校勘和文义考订的双重性质,开《四库全书考证》之先河。其校勘成果对卢文弨《仪礼注疏详校》和阮元《仪礼注疏校勘记》等均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四库全书总目》(以下简称《总目》)蕴含丰富的校勘内容。以《总目》史部提要为例管窥《总目》,可以发现《总目》记载了大量校正典籍文字脱误歧异的内容,指明了众多文献的篇卷繁复残缺,充分利用了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和理校法,并且在提要中阐述了自身的校勘观点,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乾隆时期的校勘水平和校勘特点。  相似文献   

14.
武英殿本《周礼注疏》的校勘有以下几个特点:(1)沿袭闽、监本的优长;(2)间接据宋刻旧本校勘;(3)改字与《考证》多有可称道之处。殿本校勘的失误在于:一是沿监本而误;二是对毛本的忽视。《考证》是非常重要的校勘成果,校勘记长编对经书版本的研究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编教异同论     
鲁迅当过教育部职员,在北京、广州、厦门等地教过书;鲁迅也当过编辑,主编和参加过编辑近三十种报刊,主办和参加开办过七个“出版社”,为他人纂辑、校勘、校订、校对及编辑过七十多部(卷)书稿。他若不当教师,哪有《纪念刘和珍君》那么好的祭文,和《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那么好的讲稿;他不当编辑,哪有那种对读者对作者的负责精神,哪有那种不辞劳瘁求全臻美的工作作风,方志敏临死前怎会把《可爱的中国》托付于他,残遭杀害的殷夫其诗稿《孩儿塔》何以能  相似文献   

16.
十六卷本《鲁迅全集》第九卷收入《汉文学史纲要》一书,并加说明云——本书系鲁迅1926年在厦门大学担任中国文学史课程时编写的讲义,题为《中国文学史略》;次年在广州中山大学讲授同一课程时又曾使用,改题《古代汉文学史纲要》。在作者生前未正式出版,1938年编入《鲁迅全集》时改用此名。这份说明写得很客观。现在的问题在于,因两版全集都采用而相当流行的《汉文学史纲要》这个书名,是否恰当,是否有必要加以改动曾有人以为很不恰当,应改为《古代汉文学史纲要》,其理由,或说是“按此书名大谬,不合鲁迅之本意。鲁迅原写书名是《古代汉文学史纲要》,‘古代’二字有特定含义,指从原始社会到汉代以前……‘汉’即汉代”(《对1981年版<鲁迅全集>的若干校勘》,《绍兴师  相似文献   

17.
《史记》作为一部重要的史学著作,在宋代受到政府和学者的重视。官府对它进行过多次大规模的校勘活动。私人的校勘成果更是举不胜举。本文就宋代对《史记》的校勘进行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8.
初审意见(节选) 一、稿件总评 《十三经注疏校勘记》一书,清阮元撰.阮元生于文武兼治之仕宦世家,家资殷丰,颇有书藏,父母皆通诗书,家学渊源;本人师从戴震,为徽派朴学之重镇巨擘,乾隆进士,历任高官,在儒生中颇有号召力.阮主政江西于南昌府学所刻《十三经注疏》今为《十三经》通行经典刻本,然此次刻经源起实为其更早一次学术活动,即始于嘉庆六年的校经活动.有感于当时通行之毛本经书错舛流沿,阮元以其与自藏善本对校,成《十三经注疏校勘记》一书,刻印于文选楼.今通行本《十三经注疏》所附《校勘记》多以此为祖本,抄写过程中,难免益误.今对文选楼本《校勘记》进行校点整理,并与南昌府学《注疏》所附《校勘记》进行对校,单独出版,实有益学者,也是对《校勘记》这部校勘学集大成之作的首次校点整理.  相似文献   

19.
清代阮元与孙诒让相继对《毛诗正义》作了细致校勘,但《毛诗正义》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影响着学者对《毛诗正义》的理解与认识,本文即是在前人校勘成果基础上所作的补充。  相似文献   

20.
晚清徽州学者汪文台撰写了《十三经注疏校勘记识语》,对《十三经注疏校勘记》中的文字训诂、校勘讹舛、版本异同辨析、史实依据考证等内容作了新的补正和审定,首开学者对"校勘记"的研究之风。他汇辑七家《后汉书》,为后人提供了《后汉书》所缺失的珍贵史料,成为研究东汉时期历史的必备参考书。他编撰《红毛番英吉利考略》一书,对英国以及周边国家或地区的自然地理、历史沿革、政治制度、军事情况、财政经济、对外关系、文化宗教、民情风俗、行政区划、土特产品等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与当时学术界提倡放眼看世界的社会思潮相契合,展现了他持有开放的心态,被誉为学贯中西的"通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