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为民作主”与“人民自己作主”所蕴涵的法治理念基础有本质的不同。法制理念的确立是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关键。当前,必须结合中国国情,实现“为民作主”向依法行政转化;培养公民的法律信仰和权利意识,由“为民作主”向“人民自己作主”过渡。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不断完善,"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治国方略的提出,标志着我国正经历着一个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巨大转变和过渡.法治类型也随着国家和社会的转型而相应的由传统法制向现代型法制转化,即法制现代化.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会计法制也由传统转向现代化,以〈会计法〉的修订和完善为标志,会计法制迈向会计法制现代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3.
权威体制是邓小平宪政思想的现实选择,法治国家是其理想的目标。随着经济发展,权威体制要向法治国家过渡。通过渐进式的制度革新,实现由权威体制向法治国家的嬗变  相似文献   

4.
文章阐述了中国古今治国方略中,由古代的“人治”思想到现代的“依法治国”思想的转变原因和历史必然性,从而进一步阐明在现代中国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是社会历史进步的表现,同时也是中国向“法治社会”过渡的标志。  相似文献   

5.
"剑桥学派"虽以"历史语境主义"为其鲜明的方法论标识,但其由以孕育、出生及至壮大的"语境"本身,及其方法论背后的现实政治意图,却较少为汉语学界论及.本文拟以其代表人物昆廷·斯金纳为例,力图阐明两方面的问题:"语境主义"兴起的"语境"是什么?以斯金纳为代表的剑桥学派具有怎样的现实政治指向性?  相似文献   

6.
<正>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一个重要批示中首次提出建设"法治中国"。随后,"法治中国"首次写入《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成为我国法治建设的新目标,成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升级版、综合版和中国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更加明确地提出要"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在"法治中国"语境下,正确理解法治文化内涵、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必然性与路径,是我们必须主动回应的一个重要现实课题。  相似文献   

7.
现代中国正经历着由“人治”向“法治”的转变,而尴尬的现实处境使人们认识到,法治的实现更多地依赖于民众的观念支持,尤其是个体公民在法治建设中对自身角色的正确定位。“待救”是传统化积淀的思维定式,而“自救”是商品经济发展以及多元化法治社会的需求。实现“待救”向“自救”的转变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需要我们创造积极的政治、经济、化条件予以支持。  相似文献   

8.
纵观中国传统法制文化的发展历程,留给我们的似乎只是专制、霸权笼罩下的阴霾,作为"个体"民众权益诉求的心声却难觅踪迹.但这是否就意味着中国传统法制文化一无是处呢?抑或是还有另外一番境况:不仅不应该放弃对自己传统法制文化的解释权,而且还应该以积极的姿态来挖掘、引导、弘扬其中的"合理内核"部分,进而构成不悖于现代化法治建设的思想渊源?对于这种现象的思考和探究,可以让我们在构建法治社会的实践当中有着更深层次的理解与思考,并以此来提供更具操作功能的强大借鉴力量.  相似文献   

9.
以人民为中心的法治思想科学地回答了"法治建设为了谁、法治推进依靠谁"这一根本问题.而这一思想的演进发展却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凝结着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和中国共产党人的集体智慧.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以人民为中心的法治思想尽管不够全面,也较为粗浅,但却为我们党法治道路的探索实践提供了有益借鉴;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努力,以新民主主义法制体系为开端,经由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过渡,实现了"法治数量"到"法治质量"的提升,促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法治思想的最终形成.  相似文献   

10.
处于变革转型期的中国教师教育,其发展与政府的作为有着密切的关系。此时的政府并非一般意义上的主体,而是具有特定语境和指定含义的责任主体,其责任内涵可以从五个不同的维度呈现。政府的主体性质及其责任的明晰,可为反思和评价政府在教师教育中的行为提供新的参照,有利于政府从被动行政向主动行政过渡,从管理行政向治理行政过渡,从非专业行政向专业行政过渡,逐渐实现由现实政府形态向理想政府形态的转变。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进入市场经济以后,高等院校被逐渐推向社会和市场,它除了与政府发生关系外,还与越来越多的其它社会主体发生社会关系,在社会生活中扮演多置角色。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其法律地位有所不同,因此所承担的法律责任也各有区别。高等院校在行政法律关系中,具有行政法双重法律主体地位;在民事和刑事法律关系中,具有民事、刑事法律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2.
中国银行法制的完善是一种强制性的制度变迁,在当前的国内和国际金融背景下,尤其在中国加入WTO后,这种金融制度变迁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在防范银行恐慌方面,中国银行法制既取得了一些成就,也存在着问题,中国银行法制应注重法规的可操作性;加强自律和透明度方面的立法;进一步完善银行借贷中的担保制度;加快加强存款保护的立法进程。  相似文献   

13.
试论高等学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高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 ,质言之就是高校与学生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其核心是学生权利范围及其法律保障问题。国外关于这一特定法律关系的理论主要有宪法、特别权利关系说、契约说和部分社会说。在我国教育司法制度中 ,在高校和学生的法律关系至今尚无明确规定的情况下 ,国外的理论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剖析公安机关的自身因素、外部执法环境以及立法缺陷,为维护民警的正当执法权益,树立公安执法权威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5.
论中国教育法律体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突破了传统的划分法律部门的法理观念,认为教育法已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法律部门,并论证了教育法由单一性的调整对象或调整方法向综合性的调整对象或调整方法转化的过程,阐述了教育法体系内部的横向构成和纵向构成两个方面,勾画出了知识经济时代的我国教育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我国学校法制教育内容的分析,指出我国目前在小学阶段法制教育几乎处于盲区;而大学阶段法制教育的内容又与初中和高中阶段法制教育的内客存在着部分重复。在借鉴国外学校德育成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学校在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各阶段法制教育的系统内容。  相似文献   

17.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往往凭借手中的技术和投资,采取耗竭资源、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方式来追求高消费和高享受。这种传统的发展方式正使人类承受着有史以来最严厉的报复和惩罚。严峻的现实迫使人类进行思考和行动,结论是必须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而可持续发展又源于环境保护,因此,建立健全环境法律制度就显得尤为迫切。笔者以此为基础,结合我国环境立法滞后,有的制度还存在问题等现状,对完善我国环境法律制度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法治既承载着传统伦理的价值诉求,具有伦理的价值表征,又受到传统伦理的深刻制约。等级特色的关系伦理,以德服人的执行伦理,顺应天意的宿命伦理,情、权滥用的程序伦理等制约着教育法制的创新与系统构建;而传统伦理的"责任义利","礼法互补,综合为治"的教化培养等观念,又有利于营造积极的教育法制化环境,在教育法制化进程中需加以彰显。  相似文献   

19.
破产法律制度问题是中国二十多年来最有诱惑力的问题之一。但对破产法律制度,学界还存在诸多误解。本文从苏力先生的观点谈起,提出问题。接着界定了法律移植的概念,后从实践、法理角度讨论了破产法律制度的可能性。指出鉴于商业活动的共同性规律,破产法律制度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结合自身特色,成为一部符合中国特色的破产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20.
我国的经济建设已经进入一个比以往更加重视可持续发展的新时期,环境问题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重视,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发展在这一时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从与环境保护有关的法律角度出发,对自然保护区法制建设进行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