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晓莉 《时代教育》2013,(9):202-203
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翻译主体研究逐渐被重视起来。作为翻译的主体,译者的主体性贯穿于整个翻译过程。要想翻译出优秀的译作,译者必须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但是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不是无限制地任意发挥,而是会受到诸多因素制约。译者只有正确认识并处理这些限制因素,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翻译主体的作用,创造出优秀的翻译作品。  相似文献   

2.
随着译者翻译主体地位的确立,在翻译活动中,发挥译者的主体能动性被视为成功译作的关键。本文在肯定译者翻译主体能动性的同时,作者提出受动中的能动这一观点,认为这种静中有动、动静结合的状态更有利于译者主体能动性的发挥。从这一观点出发,作者阐述了对受动中的能动的理解,提出了怎样从文本的功能分析和创设读者文化知识新意境两方面实现受动中的能动,从而使译者主体能动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相似文献   

3.
现代翻译理论中译者的文化角色和译者主体性得到不断的认识和研究。本文通过从译者翻译动机以及译者动机制约因素方面的分析,阐述其对翻译的影响。从而使得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认识自己的动机,清醒地对待这些制约因素,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动性,翻译出更为出色的作品。  相似文献   

4.
译者作为翻译主体在外宣翻译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文章分析了影响译者主体性发挥的主要因素,结合外宣翻译实例探讨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如何能动地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促进对外宣传,营造良好的国际氛围,提升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5.
翻译是一个抉择的过程。翻译过程中,译者的抉择无疑会受到种种制约。文章从影响译者文本选择的因素和影响译者文本翻译的因素两方面分析霍克思《红楼梦》翻译中的抉择,研究表明,译者的每一次选择都是有意义的,都是译者能动参与的结果,彰显了译者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6.
译者是翻译过程中唯一的能动主体,其主体性是客观存在的,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一直得不到译论界的认同与关注。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后,译者重新回到研究者的视野,译者主体性得以凸显、乃至过分张扬。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梳理译者逐步成为翻译主体的过程并阐述译者主体性的内涵,以此进一步强调译者主体性是能动与受动的矛盾统一,并阐述了制约与能动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7.
翻译研究中,译者的主体性问题越来越受到翻译理论界的重视。作为翻译的主体-译者,在完成翻译任务的过程中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的同时,还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8.
译者是翻译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不同的译者在翻译中的主体性表现不尽相同,正确、充分发挥译者的主体性作用是翻译成功的关键.因此在翻译实践中,译者应综合考虑主体性发挥的限制因素,在合理的范围内充分发挥其创造性,使主体性最大限度地发挥.  相似文献   

9.
译者在发挥能动作用的同时,又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本文从译者经历及所处时代背景、美学观念以及信仰、翻译目的和个人能力等方面出发,结合部分实例,分析译者主体性的主观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0.
文学翻译要考虑主体文化的影响与制约,主体文化影响下的创造性叛逆文学翻译就是译者在主体文化的影响下进行的创造性翻译行为,译者在文学翻译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对原作进行创造性地重构与阐释。译者主体文化上的差异和阐释上的困境,必然使得文学翻译不同程度地存在对原作的叛逆,正是主体文化的影响与制约,创造性叛逆才促进文学翻译的发展,提高文学翻译的可读性。  相似文献   

11.
陈洁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29(3):104-106,125
译者是翻译活动的主体之一,特别是在解构主义语言学翻译观的影响下,译者的主体性地位更加突出了。翻译活动需要译者发挥主观能动性,因为译者主体性发挥的程度决定了一篇译文的好坏。本文从译者作为读者、作者和创造者这三种身份来探讨译者的主体性,及影响其发挥的相关主客观制约因素,如译者所处的时代文化背景,译者的双语文化能力及译者自身的因素等。旨在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和把握译者的主体性地位,以便在翻译活动中更好地发挥译者的主体性作用。  相似文献   

12.
斯坦纳的阐释运作翻译理论将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极力予以彰显。基于斯坦纳的理论模式,把译者主体性这一抽象概念分解到斯坦纳的阐释运作翻译四步骤中,以此探究论证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的能动作用贯穿整个翻译的动态过程,为进一步确立译者主体的地位和作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支晓来 《考试周刊》2007,(42):136-137
本文从实证研究的角度出发,深入剖析译者在文学翻译过程中的思维特征,考察其中所体现的主体能动性及其操作理据,论证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如何受到客体相关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14.
翻译是一种译者发挥主体性的再创作活动。然而,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并非单向且无限制的行为,而会不可避免地受到众多客观因素的制约。20世纪80年代以来,翻译界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日益增多。在无时代背景差异的中日现代文学翻译中,通过不同的文学翻译例证,对译者主体性的制约因素着重进行探讨,以期能对中日文学作品互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5.
译者是翻译过程的主导因素,译者不再是处于被动、从属的"舌人"、"媒婆"、"透明的玻璃",译者的主观能动性越来越受到翻译理论家的关注。但是翻译是在原作基础上的再创造,如何既最大限度地发挥译者的潜力,又不偏离原文成为我们不得不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文学翻译是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下发生的复杂的对话活动,译者作为这一对话活动的主体,能动地参与原文意义的构建,运用创造性的语言再现原文的艺术美,其主体性地位不容忽视。文章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讨译者主体性在张爱玲译作《老人与海》中的体现,旨在说明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7.
在新闻翻译中,译者发挥着重要作用,译者主体性是客观存在的。本文主要探讨译者主体性在新闻翻译过程中的彰显问题。译者根据目的语新闻的表达习惯及目的语读者的思维方式,能动地选择翻译策略,如增译、省译、重组、替换等,使译文流畅清晰,有效传递信息,从而达到信息交流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译者主体性一直是近年来翻译界的热点话题。在前人对译者主体性研究的基础上,笔者首先肯定了译者是翻译的主体,并讨论了译者主体性的内涵及其客观制约因素,提出“忠实”是翻译永恒的基本准则,译者主体性的发挥要在该准则范围之内,因此是有限的。译者主体性与“忠实”准则两者相互制约、相互依存,辩证统一于翻译活动之中。  相似文献   

19.
译者的主体性是指在对外宣传文本翻译中,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即译者不按汉语原文逐字逐句地翻译,而是根据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和接受心理,对原文信息进行能动地加工,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使译文明白晓畅、清晰易懂,从而达到对外宣传与交流的目的。结合怀化学院五十华诞庆典简介的翻译,探讨外宣文本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20.
意识形态的制约作用是永恒的,即使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发挥能动性和创造性反抗主流意识形态之时,依然摆脱不掉它的操纵。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存在程度差异性。通过分析中国传统译史上的典型译例,可以发现:一方面译者翻译行为摆脱不掉意识形态的操纵,另一方面译者总是发挥一定程度的主体性;译者主体性发挥的程度差异与意识形态的制约等文化因素存在关联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