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反讽是奥斯丁小说中的主要艺术特色,它是奥斯丁理解、评价生活的载体。本文通过分析其最后一部小说《劝导》中的人物反讽和结构反讽艺术来进一步理解她作品里所蕴涵的与前五部作品不同的价值观以及奥斯丁作为18、19世纪过渡时期作家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简·奥斯丁(JaneAustin,1775~1817)是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英国历史上著名的小说家。在短短的一生中写出了六部完整的作品,《劝导》是作者的最后一部作品。对《劝导》的情节与结构的分析是理解《劝导》的关键,也是理解作者创作思想转变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奥斯丁的最后一部小说《劝导》展示了与她以往作品截然不同的创作思想,主要表现在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的转变,即没落的贵族阶级所推崇的举止和教养渐渐地已不再发挥道德交流的职能,逐渐失去了重要意义,人们开始注重人的内心世界,看重一个人的真正的、内在的品质;表现在从理性主义转向浪漫主义的婚姻观,即生活在浪漫主义向理性主义挑战的时代的奥斯丁受到浪漫主义的冲击,她的创作思想随之也产生变化。同时,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奥斯丁在《劝导》中对贵族阶级的看法也发生了变化,突出了贵族阶级的没落,提出了封建统治必将被取代的新的历史观点。  相似文献   

4.
众所周知,简·奥斯丁是英国19世纪较为著名的作家之一,作为女性其一生依靠艰苦创作为后人留下众多宝贵的文学作品,如《爱玛》以及相应的《劝导》等共计六部作品,其中当属《傲慢与偏见》影响巨大,本文基于此,就奥斯丁与其作品《傲慢与偏见》进行着手分析,之后对其语言特色予以研究,以期为后续关于这部作品的研究提供理论上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劝导》是简·奥斯丁最后一部小说,与之其它五部作品而言,具有明显的四大特色,也对奥斯丁的艺术创作之路的完美总结,因而被评论家称为奥斯丁最成熟的小说。  相似文献   

6.
简·奥斯丁是英国乃至世界文坛上女性作家的佼佼者,她以最受女性关注的爱情与婚姻为题材,创作出了举世瞩目的一系列作品。在她的作品中,奥斯丁以女性独特的视角展现了那个时代人们对爱情与婚姻的看法,同时也表达了她自己对美好爱情与婚姻的憧憬。奥斯丁的婚姻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间的发展,她的思想也为之改变。特别是在她的第一部小说《傲慢与偏见》与最后一部小说《劝导》中,这种差别格外明显。本文将通过对比这两部小说,来探讨奥斯丁创作前后婚姻观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透析《劝导》中的新女性形象及其婚姻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劝导》被誉为是简·奥斯丁最为成熟的一部小说。奥斯丁在这部小说中塑造了一位不同于以往的新女性形象——安妮,并为她设想了理想的婚姻和家庭模式。婚姻使安妮由贵族小姐变成了一位自食其力的中产阶级妇女,她具备了一定的现代妇女意识,是一个完美而理想的人物。这一切都反映了奥斯丁自觉的女性意识和进步的婚姻观念,及其所蕴涵的20世纪妇女解放运动男女平等思想的萌芽意识。  相似文献   

8.
奥斯丁是英国文学历史长廊里的一颗耀眼的明星。奥斯丁的晚期作品思想更加成熟,现实意义更加浓厚。《劝导》是奥斯丁最后的一部小说,在人物形象塑造和表现手法上都有了新的特征:通过对新式女性形象的塑造和对海军阶层的推崇,实现了人物形象创作的自我超越;在表现手法上,更加注重人物刻画的浪漫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9.
《傲慢与偏见》是简·奥斯丁的一部极具生命力的作品。小说以脍炙人口的语言开头,揭示了一个资本主义社会以财产为基础的婚姻关系。小说从那个时代的经济背景,主要人物的经济状况,以及金钱在他们婚姻中的地位入手,分析金钱在婚姻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当个人价值观与社会价值观发生冲突时,金钱对婚姻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简.奥斯丁的第一部小说《诺桑觉寺》采用了大胆、激进的叙事态势,构建了公开的、女性身份立场。这种叙事策略显示出一个初涉文坛的女作家对男性文学传统进行颠覆的勇气,显示了奥斯丁对话语权威毫不掩饰、大胆而激进的追求。这部小说在商业上的厄运促使奥斯丁改变了叙事策略,在随后的《理智与情感》、《傲慢与偏见》、《曼斯菲尔德庄园》和《爱玛》四部小说中,她避开了外向的作者权威,明显地表现出对作者型叙事行为的克制。这四部小说的成功给了奥斯丁极大的信心,在其最后一部小说《劝导》中,奥斯丁又一次改变叙事策略,她试图回归《诺桑觉寺》那种自由叙事手法,表现出对外在作者权威的再一次大胆地追求。奥斯丁叙事策略的改变显示出一个有着鲜明女性意识的作家在男性声音占统治地位的社会里对女性话语权的不懈追求。  相似文献   

11.
对话不仅是人们思想交流的一种重要手段,而且也可以促使人们打破思想僵化、促进思维发展。米哈伊尔.巴赫金对此有深入研究,并将这一理念运用于文学创作。他认为真正的文学创作都体现出积极的对话精神,女性创作也不例外,奥斯丁的小说亦遵循此道。她的最后一部小说《劝导》展现了女主人公与父亲的直接对话,以及父亲不在场的情形下父女之间的虚拟对话,从而展示了奥斯丁对当时女性生存状态的反思以及她的女性觉醒意识。  相似文献   

12.
《劝导》是简.奥斯丁最具特色的一部作品,具有了很多不同的新特征,一度被称为简.奥斯丁的转型之作。奥斯丁在小说中一改她的一贯风格,在女主人公的塑造、人物内在品质的渲染、对新阶层的观点和态度方面对自己的创作达到了突破。  相似文献   

13.
男女两性各有其语言特色。基于格莱斯的合作原则,对奥斯丁小说《劝导》中的女性语言特色进行探讨,并分析其形成的社会原因和文化心理原因。  相似文献   

14.
本论文从浪漫主义和乌托邦的角度出发,结合奥斯丁的个人经历,试图分析奥斯丁为什么会有一种"乌托邦情结",以及她是如何在她的后期作品,尤其是《劝导》一书中将浪漫主义特征巧妙地和她的"乌托邦情结"交织在一起,为她的女主角找寻幸福,同时也为她自己,以及像她自己一样处于父权制社会中的女性,寻找幸福的出路的。  相似文献   

15.
英国女作家简·奥斯丁(1775-1817)(Jane Austen)习惯从女性的视角来讲述女人自己的故事.本文从话语呈示方式对奥斯丁最后完成的一本小说<劝导>(Persuasion)进行研究,发现<劝导>中独特的话语呈示方式,尤其是自由间接引语是奥斯丁用来表达女性主义意识的有力手段,也是奥斯丁为获得女性叙述权威而做的努力.  相似文献   

16.
简·奥斯丁是英国杰出的女小说家。她的最后一部小说《劝导》在这位作家的小说创作中可谓独树一帜,呈现出“新的因素、新的特点”:世界观发生了新的变化,塑造了新的人物形象。这些都表明了奥斯丁晚期创作的自我超越。  相似文献   

17.
简·奥斯丁是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英国杰出的女小说家。在其短暂的一生中,她继承文坛前辈的优秀传统,以卓越的才能和优雅的语言天赋,创作了六部传世名作,即《理智与情感》、《傲慢与偏见》、《曼斯菲尔德庄园》、《爱玛》、《诺桑觉寺》和《劝导》。本文对六个文本作全面观照,着重分析其笔下的牧师形象,概括其男性观念及所表现出的女性主义意识。  相似文献   

18.
简奥斯丁的《爱玛》是其最有名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其最受争议的一部作品。通过对爱玛这位女主人公的人物刻画和性格特点尝试分析和研究,看简奥斯丁如何刻画出了一个不完美的不同于传统意义完美性格的女主人公形象,以及通过对爱玛与简奥斯丁的性格,社会环境以及她们对婚姻的态度的分析,从中得出结论:奥斯丁与爱玛的相似性——爱玛就是奥斯丁。  相似文献   

19.
合作原则在对话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结合奥斯丁所著的文学作品《劝导》,从四个方面讨论了女性对合作原则的遵守与违反。在第三部分,文章从社会角色、社会规范以及礼貌原则对女性的约束等方面论述了遵守和违反合作原则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从不同层面讨论《劝导》中的女性主义意识,目的在于解析作者简·奥斯丁所要表达的女性应追求平等的婚姻与爱情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