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针对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专业实验课,构建了面向工程的实验教学体系,努力实现实验课的工程化,综合化和学生参与的自主化,针对专业认识实习,构建了以“学一看-干”为主线的专业认识教学体系,针对实验室的管理,改革传统的管理体制,建立了院管中心实验室。  相似文献   

2.
港航工程模型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培养我校港口专业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港航工程模型实验课经过几年的实践和改革,探索出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从港航工程模型实验课的实验教学内容、实验教学方法和实验教学管理等方面,对实验教学改革进行了思考和探讨。  相似文献   

3.
《基因工程》实验课是生物技术专业的重要实验课之一。本文结合科研对《基因工程》实验教学的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了充实和改革,通过近2年来的实践和摸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相似文献   

4.
冶金工程本科生实验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实验课,是北京市精品课程"冶金工程实验技术"的实验课教学部分。针对冶金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培养研究型创新人才为目标,结合本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特点,对冶金工程本科生实验教学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改革,构建新的实验教学体系,优化实验教学内容,改革实验教学方法,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与探索。  相似文献   

5.
材料类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的改革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11  
文章介绍了我院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确立了以独立设课为特点,以基础技能素质训练-工程基础素质训练-工程综合素质训练为实验平台的专业实验教学体系;讨论了实验课程结构的改革,实验教学内容的整合、更新及实验课与理论课的衔接。  相似文献   

6.
基于对学生工程素质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构建了“一主线、两平台、三层次、四模块”的土木工程实验教学的新体系,并依托“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各项建设工作的推进,开展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实现了实验内容多源化、实验项目层次化、实验过程开放化和成绩评定科学化,土木工程专业实验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相似文献   

7.
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的课程化实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吴福根 《高教论坛》2007,(4):33-35,24
本文从广东工业大学大学物理实验课的课程化教学的实践,总结了实验教学队伍的建立、立体化教学手段与方法的实施以及在教学中体现工程特色等方面的体会和经验,希望能对其他实验教学的课程化建设有一定的启发和帮助作用.  相似文献   

8.
结合区域产业发展特点与国家制造业发展战略,依托省市重点学科专业和省重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优势,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以"产品"为导向整合教学内容,以CDIO课程模式组织设计教学过程,深化生物工程、制药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4个专业的专业实验课程教改。围绕"产品"的CDIO实验课程对学生专业知识、工程实践能力和人际团队能力进行整体培养,专业实验课群的教学质量明显提升,优化了实验教学体系,凝炼了生物与化学工程实验教学中心"产品-产业"的教学特色,完善了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为建设区域特色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做有效的探索实践。  相似文献   

9.
对测控技术与仪器本科专业的专业实验单独设课,在推动专业实验教学观念转变、整合优化专业实验课内容、构建半开放式实验教学、改革实验课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旨在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提高实践能力的环境。  相似文献   

10.
《考试周刊》2016,(94):7-8
本文着重阐述了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分析了成型专业传统实验教学存在重理论、轻实践且教学内容与模式滞后的问题,提出了实验教学应与理论教学相结合,全面推进设计型综合实验的新思路。实践证明:独立开设设计型综合实验课,引进虚拟仿真先进技术改革教学模式,完善实验考核制度可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高校材料类实验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工程教育背景下实验实践教学环节受到普遍重视,然而对具体课程仍普遍存在以授课为主而少考虑教学过程中增强实验实践能力的现象,专硕生课程阶段更是如此。文章详细分析了课程缺乏实验实践内容的根本原因,并以“电化学原理与测试技术”课程为例,结合笔者的纵横向课题,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实践能力等方面进行课程综合改革,构建了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全方位的课程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加强了师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2.
以实施"卓越计划"为突破口,通过对传统生产实习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讨,在实习基地选择与建设、教学手段与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全面、大胆的改革探索,建立项目化实习、学生自主学习与自我管理、教师引导与督查以及创造和谐的教育实习环境等专业生产实习新模式。教学实践表明,这种阶段性专业生产实习模式具有质量高、效果好等优点,对促进我国工程教育改革与创新,全面提高我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符合当前国家人才培养改革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模式下,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和持续改进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三大基本理念。针对《先进制造技术》课程的教学特点与教学现状,以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进行深化改革,构建基于项目驱动的新型教学体系。通过课程内容组合整理、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设计、能力达成目标矩阵设计等一系列的课程改革和探索,大幅提升学生的理论应用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相似文献   

14.
当下工科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受到“新工科”、大类招生及进一步深化改革等内外驱动力的极大作用和影响,亟待把握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核心点,适应国家战略发展需要,对实践课程体系进行创新和重新构建。该文针对工科改革背景进行了深入分析,并给出了改革措施和工科大类培养模式的当前发展动态,基于对原工科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讨论,提出了“新工科”专业实践体系改革设计的四大模块,需以“引导、拓展、专业实践及综合实践”为阶段课程核心,平衡好扩展和进阶的关系,全面提升工科专业人才质量,适应行业发展和企业需要,以期对高等教育面临的“新工科”建设具有借鉴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随着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和产业巨大转型、升级,传统的应用型本科计算机教育已无法应对时代变革。将MOOC优质在线课程资源与现行计算机课程知识层次结构融合,构建了应用型本科工程类专业计算机课程体系,并提出了混合式教学模式创新、综合性实践教学设计、创新能力培养途径探索的思路,以适应当前国家工业2025和“互联网+”发展战略对工程类专业计算机能力培养的紧迫需求。  相似文献   

16.
“行为导向”教育理念在电子技术课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子技术课程是自动化、计算机等多个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在人才培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本文阐述了根据我校"本科+技师+工程师"的双师型人才培养目标,在电子技术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中引入了"行为导向"的教育理念,在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及评价体系等方面所做的工作。  相似文献   

17.
工程训练中心"一教三创"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是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战略,工程训练中心依托丰富的教学资源及大工程背景,对加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大学生工程意识、强化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等有着其他实验室不可取代的作用。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实践,结合工程训练中心建设成果,对工程训练中心承担的实践教学内容进行了重组优化,进一步加强资源的整合,完善资源共享及开放机制。在工程训练实践教学平台的基础上,努力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工程训练有机融合,设立创新创业实验室及PDS(PLAY,DESIGN and STUDY)创客空间等"一教三创"实践教学平台,使工程训练课程从单一技能训练建设成为"一教三创"的现代工程训练实践教学平台。  相似文献   

18.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高职院校的管理方式、教学体系和育人模式正随之变革,作为公共课程的思想政治课要实现与专业的对接,必须采用"Content Time Channel"(简称"CTC")对接模式。思政课的教学内容要实现思想道德素质与职业素质的融合;教学时间上要与专业实习相吻合;实践教学渠道要以专业实践基地为依托。  相似文献   

19.
结构力学是土木工程专业核心专业基础课,其“思政教育”意义重要。现课堂教学中,课程的“工科实用性”认识上的偏颇使得专业内容教学和“课程思政”教学有“融合”障碍。针对该问题,开展了“专业内容”教学与“课程思政”教学相融合的课程内容体系研究及改革实践。教学实践表明,上述教学改革可以有效突破专业内容教学和“课程思政”教学的“融合”障碍。  相似文献   

20.
在产教融合背景下,分析我国高职院校学生"产、学、创"与教师"产、教、研"的现状与原因,也对软件技术专业的教师与学生专业技能进行了分析,发现专业工程实践能力是教师与学生的共同专业职业技能点,并通过多年来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践证明,以专业工程实践技能为对接点,以产业驱动为对接模式,通过专业课程体系企业化、课程标准化、学习内容项目化、企业实习常态化以及职业技能竞赛项目过程化等途径,可有效地满足软件工程产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实现软件技术专业学生"产、学、创"与教师"产、教、研"能力对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