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本文从“一再”和“再三”对动词的要求,对时间的要求,对几种特殊格式的要求几方面,较为细致地辨析了二者的区别,以便帮助民族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更好地掌握和使用。  相似文献   

2.
“一再”和“再三”两词的语义和用法接近。在句法上,二词存在一些较为显著的差异;在语义上,二词有细微的不同之处。“一再”表示的“一次一次”可以有较长的时间跨度,动作次数之间也可以有较长的时间间隔,而“再三”表示的“一次一次”重在短时间内动作次数的反复。“再三”有表集中量的“多次”义,“一再”没有。  相似文献   

3.
虚词复习是高三语文复习的一个重要环节 ,也是复习的一个难点。研究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掌握虚词。虚词表示的是抽象的语法意义 ,一般不易捉摸。要正确把握虚词的语法意义 ,最有效的办法是进行具体的比较、分析。以 2 0 0 2年高考试题为例 :①中美关系  动荡 ,不符合双方的根本利益。②他比你只是  差一点 ,其实两人不相上下。③这几天我  收到一些莫名其妙的电子邮件。A .一再 多少 往往B .再三 多少 常常C .一再 稍微 常常D、再三 稍微 往往下面以“往往”、“常常”为例。“往往”“常常”乍一看似乎意思…  相似文献   

4.
文章在关于现代汉语“+NP”和“很+NP”结构研究的基础上,对二者进行比较,说明二者都具有强化语义的作用,是两个意义相对的结构,但是在使用中具有不对称性。文章还对二者在使用上的不对称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5.
“再三”是生活中常见的词语。本文通过对其进行句法功能及语义类型分析,以及历时考察,力图全而深入地研究“再三”一词。“再三”可充当状语、补语和谓语,其用作状语、补语的情况占绝大多数。该词可表示一次又一次,多次,或者强调非常、极其。本文从历时的角度考察了其在备个时期的使用情况和发展变化情况.分析了其变化的原因。“冉三”是一个口语性很强的词.使用频率不断增加,发展到当代已是一个高频词。受到“再三”的启发,我们可以发现越来越多“再+数字”的组合模式。  相似文献   

6.
“于”和“於”是古汉语中用的较为普遍的两个虚词。“於”比“于”后起,但在语言的不断发展中,“於”逐渐取代了“于”。由于二者并存期间在用法上尤其在用作介词时有诸多混用的地方,但也有许多区别,因此“于”“於”的历史发展情况就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以《史记》为语料,对二者在西汉时期的使用状态进行了较为详尽地探讨。  相似文献   

7.
“两”和“二”是汉语中经常使用的两个数词,都表示整数,而且表示的数目相等。在使用中有时可以互用,因此许多同学常常以为这两个词一模一样,不注意区分并使用,于是常常出现错误。那么,如何区别二者呢? 一、读数目时用“二”,不用“两” 作为一个数字,“二”用得很广。下面分四点予以说明。  相似文献   

8.
“没有”和“不”作为两个否定词存在,用法上有诸多相同之处,但又各有特点。以往的很多著作已对二者的用法及区别有较为详细的说明。现将二者使用中的语法功能略作阐述。  相似文献   

9.
在经济生活中 ,人们经常在不同的场合分别使用“优质优价”和“质优价廉”的说法 ,这个时候或许人们并未对这两种说法各自的合理性和可能性表示怀疑。但是 ,我们一旦把这两种说法放在一起使用 ,就会看到二者是矛盾的 ,似乎至少有一种说法是不合理的 ,因为同为优质缘何有“优价”与“价廉”之别 ?在此 ,我想对这两种情形各自存在的条件或者说形成的原因作些简要分析 ,并浅析一下二者的区别与联系。我们先分析一下“优质优价”。概括地说 ,“优质优价”存在于两种条件之下或者说形成的原因有两个方面。第一 ,“优质”商品 (与同类普通商品相比…  相似文献   

10.
“一定”和“肯定”存在着许多相似的意义和用法,二者的区别使用一直是个令人头疼的问题。本文试从语义和句法两个角度对二者进行对比研究,辨析它们的异同,从而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1.
“ほ”和“か”这两个助词在日语当中使用十分频繁,这两个助词也是日语学习的难点之一。本文将对二者的用法和区别进行总结和分析。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合成方位词“之前”和“以前”进行对比分析.在句法特征上,二者都可以位于句首、句中、句尾和句间.此外“以前”还可以单独成句;二者都可以做主语、宾语、定语和状语.在语义特征上,二者在时间义与空间义、具体义与模糊义、长时义与短时义方面有些差异;在语用特征上,二者在文艺语体和新闻语体中出现频率最高.  相似文献   

13.
“于”和“於”是古代汉语中两个重要的虚词(非纯粹虚词),在古代典籍里出现得早,使用频率高,词性、语法功能灵活多样。现代汉语中“於”简化为“于”,看不出二者的差异了,而古代汉语中“于”“於”相互间很不简单:有时二者毫不相干,有时二者如孪生兄弟;有时既能互相代用,又各自保留着其独特个性。本文拟从这些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4.
作为连词,“就是”与“就算”都可以表让步,相当于“即使”.但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二者在语法意义、句法分布和语用价值三个方面存在细微差别,并有各自的使用倾向.  相似文献   

15.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汉字同音现象大量存在.同音字误用、通用问题由来已久.“掉”与“调”在现代汉语使用当中,属于一对同音字.从语音、语义、语法、语值多个角度,仔细分析“掉”与“调”,我们得出二者在掉转方向、更换、玩弄三种情况下可以通用.但二者语义倾向性有所不同.大多数情况下,“掉”倾向于摇摆;“调”倾向于位置发生变化.语言是社会成员约定俗成的交际工具,我们在对语言进行规范和选取过程中,应该遵循人们使用汉语的习惯和约定俗成性.  相似文献   

16.
方位词“里”、“中”的语义认知分析及对外汉语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里”、“中”是汉语中两个常用的方位词,二者在使用中互有交叉,但又各有侧重。本文在前人对其语法、语义分布描写的基础上,从本义出发,结合认知的角度,力图发现二者语义发展的基本线索,比较其同畀,以期对汉语教学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7.
刘学娟 《文教资料》2011,(35):24-25
对同义词“勤、劳”两字的辨析,从古至今观点颇多。对先秦时期而言,二者的异同情况需具体分析。文章以先秦十八部著作为例,检索“勤、劳”两字的具体使用情况,对二字意义上的区别做进一步的探讨,从而得出以下三个结论:二字在先秦时的使用频率相差不是很大;在上古“勤”已有“努力、用功”义;上古“劳”重于劳动后的体力感受,“勤”重于劳动过程或状态精神上的辛苦。  相似文献   

18.
“反唇相稽”与“反唇相讥”是不同历史时期先后出现的意义上有联系的两个不同的词语。二者的语义和用法基本相似,但也有一些重要的差异。具体的语言环境、“类推造词”的心理与“重新理解”的机制是“反唇相讥”产生、发展的主要原因,也是造成两词使用混乱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正确使用词语——虚词”,在历年高考中是常考点。比如2002年全国卷的“一再”和“再三”、“稍微”和“多少”、“常常”和“往往”,考查对具有相近意义的副词的正确理解和恰当运用;2005年北京卷考查“不止”与“不只”、“不管”与“如果”、“还是”与“或者”三组虚词的正确选用;  相似文献   

20.
由否定副词“不”和表行为或情状的重复或持续的频率副词“再”构成的两个词组“不再”和“再不”。一般认为它们可互换,实际上两者在语义和用法上有着明显区别。本文主要考察“不再”和“再不”在语义和语法上的区别,希望能对找出区分二者的有效标准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