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夏涵  李洁 《家庭教育》2003,(7B):14-17
孩子三天两头哭诉“被人欺负”,您是亲自出马替孩子出气,还是叫孩子做小霸王,“别人打你,你就打他,反正不能吃亏”,或者放手不管。甘心孩子成为受气包?  相似文献   

2.
一天,放学的时候,刚好与一个接孩子回家的家长同行,只听家长不断地在责怪孩子:“你被他打了怎么不知道还手啊,真没出息……”。  相似文献   

3.
“阿姨,你家张亢打我!”“阿姨,张亢今天又踢我啦!”我一走进幼儿园大门,总有几个孩子迎上来向我告状。回家路上,我问小亢:“你怎么老打别人呢?要和小朋友团结友爱呀!”不想他气鼓鼓地嚷着:”是他们先骂我,还把我的帽子扔在地上拼命踩!”“那你也不该打呀,可以告诉老师嘛!”“我就不告诉老师,我才不怕他们呢!”一到家,小亢一溜烟出去玩了。不一会儿,传来小亢撕心的哭喊声。我连忙三步并作两步下楼去,只见五六个大孩子正将沙子一把把劈头盖脸地撒向小亢,小亢大声哭喊着,不顾一切地冒着“沙雨”冲向  相似文献   

4.
焦卫燕 《山东教育》2004,(36):55-56
要养成幼儿良好的社会性交往习惯.只靠幼儿园是不行的.因为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不下课的常任老师。孩子的许多不良习惯是由于家庭教养不当形成的。有时.我们会看到这样的情景:在一些公共场所.孩子由家长牵着、抱着,每当孩子跑去找小伙伴时,家长便追过去把孩子抱回来说:“快过来,当心人家打你!”还有的家长担心小孩子到人家家里去,  相似文献   

5.
惩罚     
“你知道我为什么要惩罚你吗,阿瑟?”“不知道,爸爸。”“因为你打了比你小的孩子。”“可是我比您小呀,您为什么要打我呢。”  相似文献   

6.
梁小桥 《家长》2013,(2):65-66
几乎每一个妈妈都会有控制不住情绪伸出手打孩子的时候,也几乎所有的妈妈在打过孩子之后非常内疚和后悔。常常有妈妈问我:“小桥姐,你打过铁锤吗?你还打吗?”在我肯定的回答过后,对方往往非常惊讶地说:“小桥姐也会打孩子?”是呀,我也打过孩子,  相似文献   

7.
一天早晨 ,笔者正组织孩子的晨间活动 ,忽然从外面传来吵架的声音 :“你好凶啊 ,竟敢打我的孩子 ,你看 ,你把他的手都抓破了。”还对自己的孩子心疼地说 :“他打你 ,你为哈不打他呢 ,你没长手吗?”笔者出去一看 ,原来是幼儿A和B的家长正在为孩子的事争吵 ,他们吵得脸红脖子粗 ,谁也不让谁。到底为什么呢?询问原因才知是两个孩子玩耍时发生了点小矛盾 ,幼儿A的家长认定自己的宝贝吃了大亏 ,于是趁送孩子之际向打了他儿子的小朋友问罪 ,并告诫自己的孩子 :“以后你少跟他玩 ,免得吃亏。”孩子间发生了矛盾,成人应该究竟怎样处理呢?对此…  相似文献   

8.
佚名 《学习之友》2014,(12):42-43
孩子犯错了,不用批评,只问八句话就可以了。 第一个问题是:“发生什么事情了?” 这个问题看起来不起眼,但是非常重要。许多人碰到突发状况时,会习惯性的太快下判断:“一定是你先打他,他才会打你。”“一定是你做错事,老师才会处罚你。”如果我们不让孩子从他的角度说说事情的经过,很可能冤枉孩子。  相似文献   

9.
我们邻居家有个小男孩叫明明,今年上幼儿园中班。他很顽皮,脸上经常带着红一道紫一道的伤痕。前几天,明明脸上又有伤了,妈妈心疼也心烦地问他是怎么回事,明明说:“林林跟我争玩具,我不给,他就来抓我。”妈妈问:“你打他了?”明明说:“我打了他好几下。”明明的妈妈不好意思向老师反映,就到托幼办来问我们该怎么办,我们便从家长如何教育子女、怎样做个好家长这个角度。和她谈了自己的一点体会和看法。我们认为,作为家长,当孩子  相似文献   

10.
孩子入园后,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小朋友打我。”每听到他那委屈地诉说,心里很难过,也很纳闷。我问他:“是你先打他,还是他先打你?”“我没打他,他就来打我。”孩子年龄小,弄不清事情发生的原因和过程,我只好请老师帮忙,了解一下他一天的活动情况。  相似文献   

11.
尚巾 《家教指南》2004,(12):38-39
一些家长让孩子“以暴制暴”《家庭导报》报道,记者不久前偶然听到两个七八岁男孩的对话,觉得很惊奇。一个孩子说:“现在学校没人敢欺负我了,谁打我一拳,我就打他两拳。”另一个孩子则说:“要想让别人怕你,自己就要长得壮一些。”让记者更吃惊的是,孩子的这些“以暴制暴”想法竟然是他们家长灌输的。记者随即采访了一些家长,发现教孩子“以暴制暴”的还真不少。有的家长为了强化孩子的这种意识,平时会故意打孩子一下,如果孩子不还手,就教育他说:“不管是谁打你,一定要还手”!一位家长说,这样做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强者,以免在学校被人欺负…  相似文献   

12.
幽默快餐     
电视迷“今晚,我建议你们观看月食。”一位天文老师对全班同学说。“几频道?”一个学生问。反问“你知道我为什么要惩罚你吗,阿瑟?”“不知道,爸爸。”“因为你打了比你小的孩子。”“可是我比你小呀,你为什么要打我呢?”幽默快餐  相似文献   

13.
王松梅 《山东教育》2002,(27):61-61
孩子从家庭走向幼儿园,是他迈向社会的第一步,在幼儿园里,孩子在和其他小朋友交往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摩擦、矛盾,这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对此,家长要理智地对待,让孩子学会自己解决矛盾。事实上,许多孩子能够自行解决他们之间出现的矛盾。如,你的孩子玩的一种汽车玩具,别的孩子也想玩,他不给,这时,那个小朋友可能会因得不到玩具而难过得哭,嘴里还会不停地说:“你不给我玩,我要走了,不跟你玩了。”这时,你的孩子会慢慢地说:“你不要走,我给你玩还不行吗?”这样,矛盾也就很顺利地解决了。然而,在孩子的交际世界里,孩…  相似文献   

14.
朝三洲 《师道》2003,(1):13-13
常常听到家长在这样教育孩子,“别人骂你,你就骂他!”“同学打你,你就打他!”“小朋友抢你东西,你就去报告老师,让老师好好罚他!”诸如此类“以牙还牙”的不让自己孩子吃亏的语言方式,在我们生活中可以说司空见惯了。但专家认为,这种为了点滴小事而敌视同伴、把别人当作防范对象的教育方式,恰恰会导致孩子品德的“发育不良”,会使孩子身心在成长的过程中缺少同情心和善良心。日前,有专家呼吁,家庭教育千万别把孩子培养成难以融入社会的“大灰狼”了!心理学家认为,“性格即命运”。在过去缺乏竞争机制的计划经济社会中,人一…  相似文献   

15.
陈洪 《宁夏教育》2006,(9):69-69
为孩子乱“撑腰”的现象在不少家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如“别人打你,你也打他”、“咱们宁可赔钱,也不能吃亏”、“他若打你,我明天就揍他”,等等煽动性的话语,成为很多家长教育孩子时经常说的话。家长疼爱孩子是应该的,但是,如果孩子在被“欺负”,受“委屈”之后,家长总是对孩子灌输“报复”的思想,大讲“社会如何尔虞我诈”、“人与人之间如何勾心斗角”,或者亲自找老师和同学的家长理论,甚至直接上阵进行报复,那就不对了。这样的教育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是极为不利的。在这种偏颇、过激甚至错误的思想和行为引导下,孩子心中善良的成分会越来越少。  相似文献   

16.
“别人打你,你也打他,打不过就咬。”“咱们宁可赔钱,也不能吃亏。”这是现在很多家长在教育小孩子时经常说的话。近日,天津市妇联等部门举办的“母亲教育与和谐社会论坛”上,来自各地的专家提出:不能忽视对孩子进行善良教育。特别是孩子们的母亲,要用自己的爱,教育孩子“从善如流”,让孩子从小培养博爱、同情、宽容等品德。专家提出:成人在生活中往往会给孩子灌输“社会如何尔虞我诈”“人与人之间如何勾心斗角”等。家长的本意是“让孩子学会保护自己,别上当”。可是,这种教育要把握好尺度,如果在成人偏颇甚至错误的引导下,孩子心中善良的…  相似文献   

17.
教育文摘     
○维护“爸爸”的形象有些当妈妈的喜欢对孩子说:“等爸爸回来收拾你!”“让爸爸回来打你一顿!”“我可以答应你,可你爸爸不同意!”“我悄悄给你,不要让爸爸晓得了”等等。经常这样对孩子讲,无形中使爸爸成了孩子眼中的“恶人”。父母的言行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老是让孩子怕爸爸,孩子就会产生逆反心理和偏激情  相似文献   

18.
我儿子4岁半,院子里有个男孩比我儿子小半岁,俩人经常一起玩。但是那个男孩脾气暴躁,有时玩着玩着就起急打人,我儿子比较温和,每次都让着他。那个男孩妈妈从来不说自己的孩子,有一次把我儿子的手抓破了,男孩妈妈也不说,我很生气,就对那个男孩说:“要是再打我们,就不跟你玩了。”男孩妈妈听了,直接拉着孩子就走了。但事后我儿子还想去找那个男孩玩,我该不该再让他们一起玩呢?  相似文献   

19.
《教育导刊》2006,(5):63-63
“别人打你,你也打他,打不过就咬。”“咱们宁可赔钱,也不能吃亏。”这是现在很多家长在教育小孩子时经常说的话。近日,天津市妇联等部门举办的“母亲教育与和谐社会论坛”上,来自各地的专家提出:不能忽视对孩子进行善良教育。特别是孩子们的母亲,要用自己的爱,教育孩子“从善如流”,让孩子从小培养博爱、同情、宽容等品德。专家提出:成人在生活中往往会给孩子灌输“社会如何尔虞我诈”、“人与人之间如何勾心斗角”等。家长的本意是“让孩子学会保护自己,别上当”。可是,这种教育要把握好尺度。在成人偏颇甚至错误的引导下,孩子心中善良的…  相似文献   

20.
邻居的儿子小朋快上幼儿园了。儿子入园过集体生活,做母亲的最担心的就是儿子被别的孩子欺负。“国策”之下,一对夫妇只有一个孩子,不管男孩、女孩,谁家不宠得像“小太阳”、“小皇帝”似的,谁还怕谁呀!于是,妈妈对他进行了入园之前的强化训练:“儿子,如果在幼儿园里有人打你,你就打他。”孩子坚定地点点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