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高中语文第三册《孔雀东南飞》一诗中有一句“便言多令才”,教材的注释为:“[便(bian)言多令才]口才很好,又多才能。便言,很会说话。便,敏捷。令,美好。”笔者不同意教材对“便”字的注释。“便”是个多音字,有三个读音:bian,pian  相似文献   

2.
《隆中对》开篇就说:“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好为《梁父吟》”一句怎样解释才算正确,一直争论不体。问题有三:一、“为”字如何解释?意思是“写作”还是“吟喟”?抑或兼而有之?二、《梁父吟》指的是哪一首诗?它是否真的就是诸葛亮写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尔雅》前三篇《释诂》、《释言》、《释训》,收录名词、动词、形容词及副词等一般词语,相当于义类汇编或语词性类书,犤1犦也有人将其理解为古汉语同义词词典。前三篇中,《释训》着重描写事物的情貌,词目多为叠字。“《释训》云者,多形容写貌之词,故重文叠字累载于篇。”犤2犦那么,前二篇《释诂》与《释言》,存在怎样的异同关系呢?历来有三种观点:一、《释诂》解释古语,《释言》解释方言邢《尔雅注疏》论《释诂》:“诂,古也。古今异言,解之使人知也。”论《释言》:“古今方国殊别,学者莫能通,……故为之作释也。”但事…  相似文献   

4.
从字面上看,“小人”是一种偏正结构.和“大人”相对,指很小的孩子。教育家陶行知曾写过一首很有风趣的《小孩不小歌》:“人人都说小人小,其实人小心不小。你若再说小人小,便比小人还要小。”歌中的“小人”当做此解释。而“小人”作为一个特定的词,《辞海》上有三种解释:  相似文献   

5.
“海”是汉语中的一个基本词,常用词。《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为大洋靠近陆’地的地方。大的湖泊也可称为海,如青海。《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的解释为海洋。“四海”、“海内”: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滨海,因此称全国、国内为“四海”、“海内”。《说文解字》:海,天池也,以纳百川者,从水,每声。总之,以上这些对“海”的解释都跟水有关。  相似文献   

6.
《现代汉语词典》对量词“位”的解释是:“用于人(含敬意):诸位、各位。”《辞海》的注释为:“称人的敬词,如:三位来宾。”但在语言运用中存在与《现代汉语词典》等注解不同的用法,提出来,以就教各位先生。  相似文献   

7.
《归园田居》(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中有这么一句:“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课本将“拙”解释为“愚拙”,“守拙”就是“守住愚拙,这里是谦虚的说法”。这种解释太笼统,没有解释出“拙”的具体内涵。  相似文献   

8.
李荣军 《现代语文》2006,(1):125-125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雨霖铃》中有这样一句:“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教材将“经年”注释为“一年”,笔者认为这种解释不妥,原因有二:一、林申请的《宋词三百首词典》将“经年”注释为“年复一年”,  相似文献   

9.
苏教版《语文》第五册选录了归有光的散文《项脊轩志》,文中有一处非常美妙的写景文字:“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但对“珊珊”一词,课本没有给出明确解释,这给不少学生甚至教师带来了理解上的困难。笔者以为在这里“珊珊”当视为象声词,可以解释为“风吹树叶发出的簌簌声”。其理由有三:  相似文献   

10.
语文训练是语文教学中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何为“训练”?《说文解字》解释为:“训,说教也。练,涧缯也。”“说教”即启发教导;“涧缯”古意为“在水里反复地漂洗织物”,其意演变为反复地操作。《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有计划有步骤地使具有某种特长或技能。”《教育辞典》解释为:“训练是教育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1.
郭灿金、张召鹏两位先生在《“长袖善舞”不跳舞》(载于《解放日报》《新民晚报》《今日晚报》《中国剪报》《语文周报》《文苑》《青年博览》等多种报刊,下称“郭文”)一文中这样解释“长袖善舞”:“原指有所依靠,事情就容易成功。后形容有财势会耍手腕的人,善于钻营,会走门路。”  相似文献   

12.
高中语文《勾践灭吴》一课的注释将“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的“中原”讲作“这里指原野”。而《辞源》《辞海》也有把类似情况的“中原”解释为“原野”的。这种解释值得商榷:一是未释构成成分;二是未释语法结构。正确的解释应该是:“原”讲作“原野”,而“中”是方位名词。方位名词“中”放在名词之前,这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语法现象。故“中原”应该讲作“原中”,即“原野中”。  相似文献   

13.
大学中文系各版本教材及参考资料中,对《古诗十九首》之《迢迢牵牛星》中“盈盈一水间”中“盈盈”二字的解释均为:水清浅的样子。这种解释很难服人。《文选》五臣注:“盈盈,端丽貌”应是符合原诗作者意图的注解。“盈盈”二字在古代诗词中均有运用:汉魏时多为仪态美好的意思;唐宋以降,多为充盈以及清澈、晶莹的意思。  相似文献   

14.
从《汉书·艺文志》称《诗》,看《诗》在西汉的传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洲明 《衡水学院学报》2012,14(5):45-48,65
《汉书·艺文志》对《三家诗》和《毛诗》均有著录.通过对《三家诗》著录的考察,认为“故”和“传”分别为汉人不同的解《诗》经文的方式.又联系汉代人和清代人对“故”和“传”的解释,认为“故(故训)”是对《诗》经文属于文辞方面的解释;而“传”则是对《诗》经文属于内容方面的解释.就《毛诗》系统说,今所谓《毛传》,恰恰是汉人讲的《毛诗》的“故(故训)”;今所谓《毛序》,恰恰是汉人讲的《毛诗》的“传”.以此出发,揭示出西汉《诗》(特别是《毛诗》)传本的状况,并对纷争不休的《毛诗序》形成问题,提出了新的认识视角.  相似文献   

15.
刘知栽在《史通》中经常提到“三史”,周一良先生认为这“三史”是指“旧三史”(《史记》、《汉书》、《东观汉记》)而非“新三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他说:“徐坚《初学记》卷二一《文部·史传二》云:‘世以《史记》、班固《汉书》、《东观汉记》为三史矣。’知开元中犹承六代旧习,目此三者为三史。刘子玄之作《史通》,其心目中三史亦指此三书也。”(《敦煌写本杂钞考》)并以《史通》中《叙事》篇“《晋》、《宋》杀青,又三史之不若”与《书事》篇“王隐、何法盛之徒所撰《晋史》,……异乎三史之所书,五经之所载也。范晔博采众书,  相似文献   

16.
浅谈《红楼梦》甲戌本的“凡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有关“凡例”的三个辩论点论及《红楼梦》甲戌本的“凡例”,便使人想起有关“凡例”的三个逐次深入的辩论点。第一个辩论点:“凡例”是真是伪?1980年6月,冯其庸先生在美国举办的首届国际《红楼梦》研讨会上提交了《论(脂视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本“凡例”》的论文,论证的中心意思为:《红楼梦》甲戌再评原本上并没有“凡例”,今存甲戌本上的这个“凡例”是后人伪造的。他的结论如下:“我认为甲戌本《石头记》的‘凡例’其前四条是后加的,其第五条是就脂现斋重评《石头记》第一回的回前评改窜的。‘凡例’伪造时代,最早大致不能…  相似文献   

17.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册节选的《边城》一文,对“糍粑”一词作的注释是:“把糯米捣碎后蒸熟做成的食品。”笔者认为此解释有误,《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正确解释为:“把糯米蒸熟捣碎后做成的食品。”制作程序上两种解释正好相反。  相似文献   

18.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言及吏部选官标准有四条:“一曰身,体貌丰伟;二曰言,言辞辩证:三曰书,书法遒美;四曰制,文理优长。”前面的好理解,而最后的“制”解释为“文理优长”.似乎不通。查阅词典.不见这种解释.  相似文献   

19.
饶文广 《学语文》2011,(5):72-72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收入《鸿门宴》,课文有“先破秦入关者王之”。对句中“王”,该教材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46页)解释为:“王,君王。使动用法,活用为‘让……称王’。”这个解释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20.
“青鸟”在中国古已有之,有三种解释:(1)青色的小鸟。《山海经·大荒西经》中有“沃之野有三青鸟”。(2)传说中西王母降凡,必使青鸟报信,故以寓使者。李商隐《无题》:“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3)羊的别名。在现代社会“青鸟”的这些意思似乎都“消亡”了。[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