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传世之作《琵琶行》中有"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两句。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2004年6月第1版)注释为:【暗】这里是"轻声"的意思。【欲语迟】要回答,又有些迟疑。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六册(1995年6月第2版)注释为:【暗】这里是"轻声"的意思。【欲语迟】要回答,  相似文献   

2.
“欲语迟”者谁河南\张跃进《琵琶行(并序)》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所写的一首歌行体的长篇叙事诗,它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历来为人传诵。诗中“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两句,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六册作了如下解释:(1)[暗]这里是轻声的意思。(2)[欲语...  相似文献   

3.
<正>高中语文第三册第六课《琵琶行》第二段有"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的诗句,课下注释对"暗"的解释是"这里是轻声的意思";尽管《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暗"的义项之一是"副词,隐蔽地、不公开地",而且举  相似文献   

4.
高中语文第三册《琵琶行 (并序 )》第二自然段“寻声暗问弹者谁 ,琵琶声停欲语迟”的页末注⑦中 ,对“暗”字的注释为 :“[暗 ]这里是轻声的意思。”多年来 ,对这一注释 ,一直无人质疑。但是 ,只要我们联系上下文意推敲 ,就会发现这条注释于情不通 ,于理不合 ,令人费解。现在 ,我试从词义、词性分析着手谈谈自己的一管之见。从词义上说 ,“暗”的本义在《说文解字》中为 :“日无光也。”成语中“暗无天日”“暗淡无光”等就是用其本义的证明。随着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 ,历史上的某些单义词逐渐朝着一词多义的方向发展 ,“暗”字也由本义…  相似文献   

5.
<正>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必修3第6课是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关于"琵琶声停欲语迟",课本注释有:"欲语迟","要回答,又有些迟疑"。对这个注释,杨为仁老师撰文《"迟"是"迟疑"的意思吗?》,通过多方面分析得出结论:"把‘迟’理解为‘迟疑’是错误的,应该当作‘缓慢’‘晚’来理解。"(《语文月刊》2019年第5期)对杨老师的分析和结论,笔者有不尽相同的看法,下面不妨陈述之,与杨老师商榷,不当之处请方家指正。课本将"欲语迟"注释为"要回答,又有些迟疑",的确是错误的。琵琶女在"水上"(江面上)的船  相似文献   

6.
人教版高语六册《屈原列传》中,对“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一句的注释为:“[夺]强取。下文的‘不与’是不给的意思。”与该教材配套发行的《教师教学用书》对该句的翻译为:“屈平起草还没有定稿,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夺取,屈平不给。”  相似文献   

7.
现行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中《孔雀东南飞》一诗的注释,吸取了古今各家的研究成果.在浅显通俗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但笔者认为编注者对其中几个词语的处理似乎未尽完善,现提出来加以探讨,以就教于该诗的编注者、广大语文教师和专家们。[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袁鹏 《教学随笔》2008,(4):20-21
[教学内容]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三册《灯下漫笔》(2007年3月第二版)  相似文献   

9.
新课程改革以来,语文教材可谓“大变脸”.在结构和篇目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我校选用的是人教版教材,这里针对人教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语文(心修)第一册(2003年6月第1版.2005年4月湖北第3次印刷.以下简称旧版)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1)(2007年3月第2版,  相似文献   

10.
人教版高语第三册中对《离骚》(节选)句“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注释为:“父亲观察我出生时的器度啊,开始赐给我美名。”这里把“初度”解释为“刚出生时的器度”,笔者认为不妥,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11.
高中语文第六册《信陵君窃符救赵》(人教版)文下有一注释是这样的: [遍赞宾客]:(向侯生)周遍地介绍客人。赞,引见、介绍。  相似文献   

12.
笔认为,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一语教材(2003年6月第1版)《触龙说赵太后》一的注释翻译上存在一些问题。现就其中的疑难语词剖析如下,以就教于方家。[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2年审查通过的人教版高中《语》教材(以下谈及均为该版教材,简称教材,),用术语“通”“同”注释的通假字共121个。长期以来,教材通假字注释术语运用十分混乱;新版教材仍相当混乱,亟待完善。[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桃花源记》为语教材的传统篇目,然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语》(人教版2001年第1版)对其中几个词语的处理似乎未尽完善,现提出来加以探讨。[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海底世界》是人教版小学语课本第六册课.北师大版第5册第10组课。从1997年以来.我对该进行了多次教学尝试。随着教育教学观念的不断变革和发展.我对该的教学设计也作了不断更新。现以第一段的教学为例,加以阐述和说明。[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人教版高语第四册(必修)《逍遥游》的课下注释中,有两处解释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7.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夺.高中第六册1983年版未注。1988年版注为“夺取。下文的‘不与’是不给的意思”。1995年版、2002年版仅改注语中的“夺取”为“强取”。其实本质上仍一样。《语文学习)1994年第7期徐然老师云:  相似文献   

18.
范仲淹的散文名篇《岳阳楼记》在篇末有这么一句:“微斯人.吾谁与归?”人教版初中第五册的教科书(2004年6月印刷)第六单元中是这样注释“吾谁与归”的:  相似文献   

19.
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三册《使至塞上》一诗中,有“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课本把“属国”注释为:“附属国,这里指吐藩(ho)军队。”笔者认为,课本的注释有可商榷之处。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  相似文献   

20.
初中语文统编教材第四册,选入了辛弃疾的一首词《西江月》。这首词开头的两句是“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对其中的“别枝”一语,课本是这样注释的:“这里作树枝解释。原意是另一枝。”此注本于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二册,第84页,注[2]。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6月版)笔者认为,这种解释值得商榷。 笔者认为,将“别”理解为“另”,事实上是一种误解。这里的“别”不应解作指示代词“另”,而应解作动词“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