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春天,是四季中最富有生机的季节,也是花的季节、诗的季节:古代有许多咏春、颂春、描春、盼春、游春的美妙诗句,令人心旷神怡。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五言绝句《春晓》写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意思就是说,春天夜短,又因风雨声少睡,故即眠而不觉晓,直到闻啼鸟才知觉;诗人回忆夜来的风雨,为花木担忧。这首诗画面优美,意境新鲜,  相似文献   

2.
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人生最美丽的情愫出现在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里,赏析此诗,可以深深体会到诗中所蕴涵的生命意识和宇宙意识。  相似文献   

3.
《春江花月夜》是初唐后期诗人张若虚仅存的一首名诗,描绘春天夜晚江畔的静美瑰丽景色,通过对春、江、花、月、夜等五种美景的描写,抒发了诗人怀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思想感情,以及由此所引发的诗人对于宇宙和人生奥秘的探究。该诗十分讲究修辞艺术,本文从广义修辞学角度对其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4.
张若虚是初盛唐之交的一位诗人,大致与陈子昂等人同时登上诗坛,他的诗描写细腻,音节和谐,清丽开宕,富有情韵,在初唐诗风的转变中有重要地位。有“以孤篇压倒全唐”之誉。《春江花月夜》这首诗不仅以春、江、花、月、夜这动人的美景使人陶醉,更重要的是诗中蕴含的宇宙、生命等人生意识,强烈地震撼着每一个读者的心灵。  相似文献   

5.
小学语文第十册第3课是三首七言绝句,分别为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叶绍翁的《游园不值》、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三首诗都描写了春天的景象,但因三位诗人写诗时的心境彼此不同,从而三首诗所选用的物象和寄托的情思也各自相异。通过对三首诗的对比赏析,我们可以挖掘出深藏于其中的内涵和美学意蕴。(一)三种心态:“喜春”———“惊喜”———“伤春”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诗题题眼为“寻”,诗人因寻找春天而心情轻松,因找到春天而心花怒放。因而四句诗描画的是一幅洋溢着欢悦、欣喜和畅快之情的“喜春图”。你看,大自然…  相似文献   

6.
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人生最美丽的情愫出现在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里,赏析此 诗,可以深深体会到诗中所蕴涵的生命意识和宇宙意识。  相似文献   

7.
人是会变的     
皮日休在未中举之前,诗写得“朴涩无采”(胡震亨语);中举之后,便写得美艳华贵了。此首《闲夜酒醒》写于中举之前,而另一首《春夕酒醒》却写于中举之后。二首诗同是说吃酒之事,心境与文辞却迥然不同,真是各有一番滋味也。《闲夜酒醒》里,我们读到并看到了一位高卧松月、清风下的隐士,也可以说是自然之子。他酒醒之后已是半夜了,山月高挂,诗人从孤枕中爬起来,身边、抑或床榻的四周散漫地摊着好些书册。  相似文献   

8.
正《春江花月夜》是中国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作品,曾被闻一多先生称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张若虚一生流传下来的作品并不多,为什么这首诗一千多年来让无数读者折服,必有其获得至高美誉的内在原因。一、意境美诗篇题目令人心驰神往。春、江、花、月、夜五种事物集中展现了人间最动人的良辰美景。诗的本身是文字,但这首诗却用文字为读者描绘了一幅幅画卷。春光明媚、烟波浩渺的江面上有朦胧的月色;江岸花林掩映,与月光相互辉映;江面上波光粼粼,水波一圈圈荡漾开,伴随着静静的月光,一切静和美好。这首诗清新淡雅却又神秘深邃,似仙  相似文献   

9.
上海古北路小学自开展诗教活动以来,涌现出了一批小诗人。小诗人周易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的聪明才智闪烁出耀眼的光亮。 周易读三年级时,在老师指导下,开始学写诗。周易是个聪明的孩子,很快领会了一些写诗的窍门,写出了好几首诗。年底,学校里表扬十佳小诗人。著名老诗人圣野爷爷欣然到校辅导。他在一大叠学生习作中,发现了周易写的一首小诗《大黄河》,拍案叫好,情不自禁的在大会上朗诵起来:“大黄河,像条龙,声音响,轰隆隆。”他动情地评论说:“小小一首诗,气势这么大,这是一首了不起的诗。”不久,这首《大黄河》就在…  相似文献   

10.
《春江花月夜》被称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是"孤篇横绝全唐"。本课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思考本诗之所以获得如此赞誉的原因。一是格局大,诗人把写景、说理、抒情融合在一首诗里,三部分自然相承,气脉贯通。诗中的景、理、情,都写得壮阔、大气、广博。二是格调高,这首诗的哲思和情感可谓是"哀而不伤",表现了诗人豁达的一面。诗中的那种雍容、大气、广远、不局促,写出了春、江、花、月、夜的绚烂与人类的勃勃生机,体现了初唐时期蓬勃的朝气、宽广的胸襟和浪漫的情怀,甚至可以说透露出了大唐气象。  相似文献   

11.
<正>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在学界有极高的评价,"孤篇压全唐""盛唐第一诗""春风第一花"。闻一多先生更是赞美其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其作者张若虚连字号都不为人详,却仅凭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一、月照全篇诗题就令人心驰神往。题目之中的"春""江""花""月""夜"五个意象构成了一个美丽的画面,形成了奇妙的艺术境界。五个意象又可以互相搭配,写的是春  相似文献   

12.
在大多数诗人看来,春天是个美丽的小姑娘,她笑眯眯地走来,春的芳香,春的色彩,春的辉煌,春的活泼,就装在她那个漂亮的花篮子里。我国诗人艾青就写过《春姑娘》一诗,古希腊的神话也有类似的描写。古希腊神话是这么说的。农神有个美丽的女儿叫佩尔塞福涅。一天,佩尔塞福涅正在大地  相似文献   

13.
“舟夜书所见”教学构思章涛,爱明清代前期诗人查慎行的五言绝句《舟夜书所见》是小学语文第6册新选课文。作者在38岁那年二月,由北京乘船护送重病岳父回江南老家,历时四个月,途中写下这首即景抒情的诗歌。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比照,理解诗美。一是月黑与渔灯对...  相似文献   

14.
唐朝诗人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自成高格”(王国维《人间词话》)的咏雪之千古名句。有“高格”的,自然就有“低格”的,兹录两首“低格”的咏雪诗于下:  相似文献   

15.
咏春诗话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历代诗人咏春的佳作不胜枚举。现采撷几首,供你鉴赏。唐朝韩愈的《春雪》: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这是一首写早春飞雪的诗。时已二月,草芽初生,芳花未见,白雪嫌春晚飘然而至。诗  相似文献   

16.
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因一首《春江花月夜》,“孤篇横绝,竟为大家”。这是因为它不令以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使人陶醉,而且以诗中蕴含的宇宙意识,生命意识强烈地震憾着读的心灵。  相似文献   

17.
《学习之友》2009,(2):64-64
明代诗人蒋一葵曾写了一首只有十个字的《咏春》回文诗,诗曰:“莺啼岸柳弄春晴,晓月明。”这首诗能读成一首“七言绝句”:“莺啼岸柳弄春晴,柳弄春晴晓月明,明月晓晴春弄柳,晴春弄柳岸啼莺”。这首独具一格的咏春回文诗,妙趣横生地描绘了一幅江南春景图。  相似文献   

18.
上面春夏秋冬诗,各诗仅10个字,然而每10个字都包含了一首七言绝句,顺读得两句,倒读得两句。40个字,即四首七言绝句,而且不失季节特色。《春》诗应读成:莺啼岸柳弄春晴,柳弄春晴夜月明;明月夜晴春弄柳,晴春弄柳岸啼莺.《夏》诗应读成:香崖碧水动风凉,水动风凉夏日长;长日夏凉风动水,凉风动水  相似文献   

19.
意象是诗词形象构成的基本元素之一,是诗人内在情思和外在物象的统一,是诗人通过想象将“意”和“象”相融合所产生的可感可触景象。每一个有独创性的诗人都有属于他自己的意象,在这意象里凝聚着诗人对生活的独特感受、观察与认识,凝聚着诗人独特的思想与感情。在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这首诗中,就很好地体现了这种艺术。这首诗作于国难当头、山河沦亡的抗战初期,因此不可避免地烙上了那个时代悲壮的氛围,诗中的意象也就必然带有这种悲壮的色彩。读完全诗,从“土地”“河流”“风”“黎明”这些意象中,  相似文献   

20.
<正>《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作品,它文辞优美,意境深远,结构严谨,堪称古诗的典范,被后人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一点也不为过。其文辞与意境之美,人们已做过各种各样的赏析和评价,却似乎忽略了其结构之美。笔者认为,正是该诗看似平淡的结构编排,造就了全诗的百转千回,成就了其经典与绝伦。这首诗歌以月为线索,以春、江、花、月、夜为明珠的链式结构,是很明显的。它描写了月亮从升起到坠落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