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41年     
1月4日-13日新四军军部及所属皖南部队共9000余人奉命北移,在茂林地区遭国民党顽军7个师的围攻,“皖南事变”发生。新四军广大指战员虽经浴血奋战七昼夜,但终因弹尽粮绝,除2000余人突出重围外, 一部分被俘,大部分壮烈牺牲。军长叶挺与顽军谈判被扣,项英遇害。皖南事变是蒋介石密令掀起的第二次反共高潮。事变发生后,中共中央立即领导全党全军在政  相似文献   

2.
1941年1月4日,新四军军部及直属部队9000余人从浙江云岭驻地遵命北移,行至皖南径县茂林地区时,突遭国民党军队7个师8万余人的包围袭击。新四军战士英勇拼杀,奋战七昼夜,终因弹尽粮绝,寡不敌众,除2000余人突围外其余大部被俘、失散或牺牲,军长叶挺被无理扣押,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牺牲,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周子昆突围后不幸被叛徒杀害。17日,蒋介石反诬新四军“叛变”,宣布取消其番号,并声称要将叶挺交军事法庭审判。同时,令汤恩伯。李品仙等部进攻江北新四军,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这一事变掀起了国民党顽固派的第二次反共高…  相似文献   

3.
1940年,国民党掀起的第一次反共高潮被打退后,又制造新的反共高潮.1941年1月,国民党顽固派悍然向北移中的新四军发动进攻,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皖南事变是国民党第二次反共高潮的最高峰.此后,中共中央仍然以抗日大局为重,在军事上严守自卫,在政治上坚决反击,使蒋介石在政治上陷于孤立,第二次反共高潮被击退.  相似文献   

4.
1940年,国民党掀起的第一次反共高潮被打退后,又制造新的反共高潮,1941年1月,国民党顽固派悍然向北移中的新四军发动进攻,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皖南事变是国民党第二次反共高潮的最高峰,此后,中共中央仍然在抗日大局为重,在军事上严守自卫,在政治上坚决反击,使蒋介石在政治上陷于孤立,第二次反共高潮被击退。  相似文献   

5.
对皖南事变研究中两个问题进行再探讨,提出自己的观点:第一,过去许多研究者认为对日妥协投降是国民党发动皖南事变的重要原因,作者认为对日妥协投降不是国民党发动皖南事变的重要原因:首先,皖南事变发生前,德、日、意三国同盟成立使英美和日本的矛盾正日趋激化,在这种有利形势下,亲英美派的蒋介石不可能对日妥协投降;其次,抗日战争爆发后,中日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自身安危受到严重威胁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主要倾向是抗日;最后,从历史发展的事实看,日本的诱降活动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效果.第二,关于皖南新四军失败的责任问题,有人认为皖南新四军失败应由项英负全责,也有人认为皖南新四军失败的主要责任在中共中央,作者认为皖南新四军的失败项英应负主要责任,但不是全部;中共中央对皖南新四军的失败也负有一定责任.  相似文献   

6.
皖南事变及其历史教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皖南事变是抗日战争时期发生的一次震惊中外的反共事件。一九四一年一月,我新四军部及皖南部队九千余人奉命北移,路经皖南泾县茂林地区,遭到蒋介石调集的七个师一个旅共八万余人的包围袭击。新四军广大指战员浴血奋战七昼夜,终因寡不敌众,弹尽粮绝,除二千余人突出重围外,大部壮烈牺牲或被俘.在这里,我们想就皖南事变及其历史教训作一些探讨。不妥之处,请同志们指正。皖南事变的起因与蒋介石的阴谋  相似文献   

7.
关于皖.南事变,高中《中国近代现代史》(试验修订本·必修)下册第41页关于皖南事变有这样一段表述:“第二年初(即1941年),遵照国民党军事当局的命令并经中共中央同意,新四军九千余人从安徽泾县云岭出发,移师北上.在茂林地区遭到预先埋伏的国民党军队八万余人的包围袭击.”  相似文献   

8.
皖南事变与新四军军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皖南事变与新四军军部陈始强皖南事变是抗日战争时期发生的一次震惊中外的反共事件,这次事件之所以发生和给我党我军造成极大损失,除了国民党顽固派反共灭共的根本原因外,还与当时的新军最高指挥机关──军部存在着许多问题有关。本文拟冒昧地谈谈新四军部与皖南事变的...  相似文献   

9.
皖南事变发生前后,作为南方局书记和中共中央代表,周恩来殚精竭虑,利用在国统区的特殊条件,自始至终与毛泽东和党中央协同配合,作出与国民党顽固派斗争的决策,为援救皖南新四军和打退国民党第二次反共高潮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对皖南事变后新四军的发展壮大发挥了重要作用,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10.
1941年1月4日,皖南新四军奉命在叶挺、项英等的领导下进行突围,结果以叶挺谈判时被扣留,项英被随从副官杀害为结局。皖南事变是国民党顽固派蓄谋已久的阴谋,应该说皖南事变的发生是必然的。中共中央对形势估计不足,发给新四军的电令不果断,对项英、叶挺分工不当;项英对中央分工不满,再加上其南征理想;军长叶挺在新四军后期突围时没有听取他人意见,作战指挥方式不当;又有地势险要,天气异常等原因,导致了新四军突围失败。  相似文献   

11.
皖南新四军的北移路线问题,是皖南事变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它涉及到如何认识皖南事变发生的原因以及如何评价皖南事变中的项英等问题。目前,党史学界对皖南新四军的北移路线问题有三种不同的看法。第一种看法认为,皖南新四军的北移路线是国民党同意的路线。第二种看法认为,皖南新四军的北移路线是项英个人决定的路线。第三种看法认为,皖南新四军的北移路线是中共中央指定的路线。我认为,皖南新四军北移的路线是叶挺与国民党当局商定并经中共中央同意的路线。  相似文献   

12.
学术界对于皖南事变发生的原因已做了多方面的探讨,真知灼见迭出,使笔者也产生了继续探讨这一问题的兴趣。笔者以为,国民党之所以在皖南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除了众家论述的多方面的原因之外,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历史事实,这就是皖南1940年秋季反扫荡的胜利,使蒋介石等清楚地看到,皖南新四军同苏北的新四军一样,发展较快,实力强大。苏北新四军黄桥一役,已使蒋介石骨鲠在喉,紧接又是皖南新四军反扫荡的胜利,新四军如果继续留在皖南,实为其心头之大患。于是发出皓电,强令在大江南北坚持抗战的新四军和八路军,在一个月内全部开赴黄河以北,开始了第二次反共  相似文献   

13.
皖南事变发生之后,国民党内随即产生四派意见:何应钦主张为叶挺另编一新四军;白崇禧主张取消新四军番号;徐永昌主张政治上与中共全面破裂;王世杰、张治中、贺耀祖等则力主缓和。蒋介石采纳了白崇禧的意见。国共在尖锐对  相似文献   

14.
“一·二八事变”是日本继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在中国上海发动的一次战争冲突。1932年1月28日晚,日军突然向闸北的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发起攻击,随后又进攻江湾和吴淞。  相似文献   

15.
1941年皖南事变中,桂系积极参予策划反共,以实力帮助蒋介石进攻新四军,这是蒋介石敢于发动此次严重反共事变的一个重要原因。这次桂系积极支持蒋介石反共,除了其一贯仇视人民革命力量的反动本性之外,他们还企图借助蒋介石的军事力量把新四军从江淮地区驱逐出去,以便独占这块地盘。然而,蒋桂合作反共中又互相争夺,矛盾不断发展,桂系不得不对反共内战有所改变,以利用国共矛盾,维护自身利益。中国共产党在反对国民党第二次反共高潮的斗争中,正确分析了国民党各派的动态,正确执行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从而取得了斗争的胜利。  相似文献   

16.
<正> 一九四一年初,国民党顽固派发动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继而又对在涡北敌后坚持抗战的新四军第四师发动进攻。我军为顾全大局,遂向淮北津浦路东敌后挺进,六月初与新四军三师九旅会师于洪泽湖畔。抗日战争时期党领导的泗灵睢县,就是在四师挺进津浦路东一年以后的一九四二年六月创建的。初建的泗灵睢县,县委书记是李任之同志,县长是吕振球同志。全县辖境仅有原泗宿县划出的刘圩区、四山区和马厂区这三个区,并没有原灵壁、睢县辖地。之所以要由原泗宿县划出三个区以建立新的泗灵睢县,  相似文献   

17.
1941年初,国民党方面惨绝人寰地制造了屠杀新四军的皖南事变,使国共关系迅速出现了政治对立、、军事对峙的全面对抗局面,后在各种因素的互相作用下,国共两党分别调整了对策,采取了缓和的态度,从而避免了国共间更大悲剧事件的发生,维护了两党合作抗日大局。作者认为,在两党关系的转变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以德报怨”,充分发挥了抗日战争“中流砥柱”的作用;而国民党首先表示了缓和态度,消除了事态进一步扩大的诱因,也有利于两党关系的缓和。  相似文献   

18.
皖南事变发生后,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在其通令、发言人谈话以及报刊中,多次诡称我新四军叶挺军长被"擒获"、"拿获"、"俘获",甚至诬蔑为"投诚".而历史的真实却是叶挺军长为了解除全军的困境,按照党中央指示去参加国民党在阵前提出的"谈判"而被无理扣留,后被投入囹圄,受尽折磨的.现仅就有关文字记载及调访资料对这一问题记述如下:由于项英同志右倾路线的错误,新四军在执行党中央北移方针过程中犹豫拖延,给国民党造成调集顽军包围我新四军的时机.  相似文献   

19.
陈毅送米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敌伪蒋三方加紧夹击新四军:日寇南浦旅团会同伪军两万余人“扫荡”盐城;韩德勤从旁侧击。苏北地区战火正烈。苏北鲁迅艺术学校和盐城中学师生在战火的夹缝中突围,迁至新四军军部新址——郭墅、张庄,由原盐城中学党组负责人赵敬之同志组成两校合并的“盐阜区联立中学”(后称一联中)。9月,正式上课。不久,随着新四军的辉煌胜利与发  相似文献   

20.
全面抗战期间,身为国民政府和国民革命军最高领导人的蒋介石与皖南事变的爆发究竟有什么关系?蒋介石是否有解决皖南新四军的预案?至今,学术界在研究皖南事变时,仍然存在分歧。详细考察蒋介石的档案资料可知,抗战进入1939年后,蒋介石对国内事务关注的焦点之一就是如何处置中共问题。由于中共拒不接受蒋介石提出的"溶共"方针,武力解决中共及其领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成为其必然选择。更为重要的是,蒋介石又把制裁新四军问题作为其抗战成败的关键。史实表明,从1939年初到皖南事变爆发前,随着蒋介石对中共态度的日趋恶化,加上苏俄的对华援助被其利用,蒋介石国民党便逐渐制定并实施了限制、局部"剿灭"新四军与全歼皖南新四军军部的周密预案。皖南事变这样就发生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