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杨阳 《新闻窗》2008,(4):41-41
时政新闻是新闻报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百姓生活息息相关。但是一段时间以来,时政报道并不是很受读者欢迎。原因何在?主要是在时政新闻报道中,忽视了受众的需求,致使读者不愿读、不愿看。因此,时政新闻必须有所突破,必须在贴近和生动上下功夫,站在民生角度报道好时政新闻。  相似文献   

2.
娄原 《视听纵横》2003,(5):102-103
时政新闻是各大主流媒体新闻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时政新闻,顾名思义就是有关时事政治方面的报道。它一般可分三大类,一类是主要领导人活动的报道;一类是会议新闻报道;一类是重大的主题类新闻报道。时政新闻事关围计民生,事关政治走向、经济发展以及百姓生活,因此备受媒体和受众关注。  相似文献   

3.
时政新闻如何增强可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惜分在《新闻学大辞典》中,将“硬新闻”定义为:“题材较为严肃.着重于思想性、指导性和知识性的政治、经济、科技新闻。”按此定义,毫无疑问,时政新闻属于硬新闻的一个种类。这个定义也表明,时政新闻从内在属性上说,有题材重大、能引起广大受众关注的特点。然而,在我国现实生活当中,时政新闻长期以来并不很是受读欢迎。不少读甚至觉得时政新闻版没看头。原因在什么地方呢?笔以为,主要是因为在时政新闻报道过程中,忽视了受众的需求。  相似文献   

4.
丁柏铨  李卫红 《新闻传播》2005,(10):10-14,17
时政新闻历来是新闻报道的“富矿”,在我国尤其如此。而近年来,由于受众欣赏口味的多元化。以及时政新闻的冷漠面孔和几十年不变的僵硬模式。使受众对其阅读和收听收看兴趣日淡。由此使时政报道的新闻价值和传播效果受到严重影响。分析长处与不足。总结经验与教训,进而使时政报道与时俱进、焕发青春。这是大家共同的关注点。本刊这期组织的学界与业界新闻研究和从业人员,就从多个方面对如何搞好时政报道提出了很多独到的见解和经验体会.希望能给改革创新中的时政新闻报道带来一些新鲜的“养分”。  相似文献   

5.
甘 惜分在《新闻学大辞典》中 ,将“硬新闻”定义为 :“题材较为严肃 ,着重于思想性、指导性和知识性的政治、经济、科技新闻。”按此定义 ,毫无疑问 ,时政新闻属于硬新闻的一个种类。这个定义也表明 ,时政新闻从内在属性上说 ,有题材重大、能引起广大受众关注的特点。然而 ,在我国现实生活当中 ,长期以来 ,时政新闻 ,或者说重大新闻版并不很受读者欢迎。不少读者甚至觉得时政新闻版没看头。原因在什么地方呢?笔者以为 ,主要是因为在时政新闻报道过程中 ,过于注重宣传 ,忽视了新闻规律 ,忽视了受众的需求 ,因而时政报道往往表现为 :僵化、松…  相似文献   

6.
龚莉 《新闻前哨》2012,(6):63-64
时政新闻是党报新闻报道的重要内容。从新闻来源上讲,党报具有某种性质上的"资源垄断性",这也是党报时政新闻权威性的来源。但是就目前而言,时政新闻报道依然存在着"结构性矛盾",即所提供的信息与受众需求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7.
李春华 《青年记者》2012,(17):27-28
对于任何一家主流媒体来说,新闻的主体地位都是不容动摇的,而时政新闻更是新闻报道中的重中之重.和中央级媒体相比,地方新闻广播承担的时政新闻宣传任务更为直接.新闻广播是以新闻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频道,是传统的“一报两台”中的一员.因此,领导活动新闻和会议新闻的数量,几乎每天都要占到一半以上.近年来,由于受众欣赏口味的多元化,以及时政新闻的冷漠面孔和多年不变的僵硬模式,使受众对时政新闻收听的兴趣减淡,也使时政报道的新闻价值和传播效果受到严重影响.对此情况,大部分地方新闻广播采取的是板块割裂的方法,较为明显地分割时政新闻和民生新闻.而在实际工作中,这种方法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时政新闻“不好听”的问题,反而会令受众选择性地跳过这一时段,最终影响节目的收听率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8.
马径  马凓 《东南传播》2016,(6):72-73
电视时政新闻报道改革是舆论宣传工作的重点与难点。本文从皮尔斯三元符号传播谈起,认为电视时政新闻报道改革需要从意向解释项、效力解释项、共同解释项三个层面着手,重视受众核心地位,认真研读电视受众心态新变化,实现传者与受者"两个心灵间的相互沟通"。同时,文章结合厦门广电集团《厦视新闻》"平安和谐在厦门"的四篇系列新闻报道,从选题、立意、表现、互动四个视角提出创新电视时政新闻贴近受众的报道策略。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发生了举世公认的巨大变化。时政新闻,这一新闻报道领域的敏感区也发生了不可思议的变革。笔者作为一名从事广播时政新闻报道42年的老记者,对此有着切身的感受。时政新闻,简言之,就是正在或刚刚发生的重要的政治和外事事件,通俗说,亦即对重要会议以及对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国内外各项重要活动的报道。我国时政新闻的特点,决定了我们的时政新闻担负着对国家政策、方针的宣传任务,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大家对时政新闻的印象就是套路化的领导活动和程式化的会议报道。在此,笔者要探讨的是在中央提出改进文风的新形势下,时政新闻报道如何与时俱进,做百姓爱看的时政新闻。笔者认为,时政新闻要让百姓爱看,须从民生人手。  相似文献   

11.
时政新闻历来是党报的重头戏,是党报发挥主功能的重要手段,各级党报都非常重视。目前,很多时政新闻报道内容空洞、形式单一,有的新闻还往往是一副居高临下的口气,不仅达不到传播的效果,甚至会让受众产生抵触情绪,“写谁谁看、谁写谁看”的现状让时政新闻处于尴尬的境地。  相似文献   

12.
时政新闻一直是新闻改革中的难点和重点,直到现在,许多地市级电台、电视台的时政新闻报道仍然存在诸多问题,长期以来形成的“时政优先,主题先行”的基本模式和风格,并没有大的突破。这种以中央台的《新闻联播》为代表的模式,致使时政新闻播报形式陈旧、节目编排僵化、新闻内容空洞、形式创新不足,成为新闻改革中的“瓶颈”。新闻媒体存在的目的和价值是什么呢?李希光教授说:“是满足人民群众的知情权,满足人民群众知晓他们与他们自身的最大利益和现实生活所密切相关的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的真实情况。”时政新闻只有站在普通受众的角度,尽可能地满足受众享受传媒服务的正当个人利益,才能留住受众。笔者认为,做好时政新闻关键在于以下三点:  相似文献   

13.
时政报道是党报、党刊新闻报道中的重头戏,也是党报、党刊增强权威性、指导性和公信力的主打“产品”。然而,时政新闻多属于硬性新闻,时政报道的约束相对较多,难以创新,其老套陈旧的表现手法,枯燥乏味的新闻语言,严重影响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削弱了时政报道自有的影响力,一直为许多受众所诟病。  相似文献   

14.
新闻打假,是新闻媒体生存发展之根本。新闻的核心就是真实,新闻真实是新闻理论和实践的基石,是新闻报道不可动摇的原则。坚持新闻的真实性是新闻工作最基本的要求,失去了真实性的新闻报道,媒体终将得不到受众的信任,而为受众所抛弃。在当前国内改革步入攻坚阶段.各类社会矛盾日益凸现、信息传播途径纷繁众多、多种思潮相互激荡的大背景下,  相似文献   

15.
时政新闻是新闻报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在中央还是地方,时政报道都是媒体发挥喉舌功能,服务党政工作的主要方式。但是长期以来,地方电视台由于受到政策体制、舆论环境、报道模式等的限制,时政报道的可看性很差,受众都不爱看,传播效果很差。就地方电视台如何加强时政新闻的可视性做了一些思考,提出通过确立受众本位思想、巧做会议新闻、让画面动起来、精用同期声等手段可以使时政新闻更好看。  相似文献   

16.
这里所说的时政新闻是指从改革开放以前沿袭下来的、具有明显宣传色彩的时政新闻采、编、播(报)形式。我认为,目前时政新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在强调新闻宣传功能的同时,压抑了新闻的自身规律,题材选择教条化,采编播形式缺乏个性,忽视了在信息爆炸时代受众对信息选择的精细程度。  相似文献   

17.
金琦 《今传媒》2010,18(9):102-103
目前,各大电视台都在积极推行"新闻立台"策略。如何更有效地执行"新闻立台"?如何寻找"新闻立台"关键点和突破口?笔者认为提高时政新闻报道的传播力和引导力是重点。但是多年来,电视时政新闻报道弊病甚多,笔者主要抓住领导活动报道、会议新闻以及监督性报道等方面,进行剖析和探讨,并提出改进时政新闻报道的宣传和传播功能。  相似文献   

18.
池蕾 《视听》2022,(2):164-165
时政新闻内容的重要性与其传播效果的"倒挂"是当前时政新闻制播遇到的"悖论".受众对新闻报道的接受和认可是实现新闻价值的前提.推进供需对接是时政新闻报道转型突围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9.
一、新闻的软与硬。本文认为,硬新闻是指宣传意图比较明显,采用直白的方式进行宣教的政治化了的报道,受众处于冷接受状态。硬新闻主要包括时政新闻、会议新闻、经济新闻。软新闻是指采用间接的方式进行宣教的泛政治化的报道,受众处于热接受状态。软新闻主要有社会新闻、文体新闻、政法新闻等。  相似文献   

20.
时政新闻发生主体应该是时事政治的中心事件、人物以及这个新闻事件作用波及到的人群的连锁反应。以往,人们常常都在探究怎样把时政新闻本身报道得更精彩。而随着执政为民理念和民生意识的提升,新闻报道.尤其是时政新闻的报道的民生意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那么.地方的时政新闻如何表现民生意识?在近年的新闻实践中笔者初步探寻认为采访时政新闻要重视与表现民生态——即民众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