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鲁迅的作品《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是现行高中语文的重点课文。两篇课文中“记念”一词多次出现,时而作“纪念”之解,时而有“记念”之意,的确令人难解。 例如《记念刘和珍君》有“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有:“我早已想写一点文字来记念几个青年的作家。”“也仍在记念我。像在马路上行走时候  相似文献   

2.
《教育科学论坛》2002,(10):42-47
人教版高中语第一册(必修本)第六课《记念刘和珍君》,是一篇比较长、有一定难度的课,我虽然已教过几遍了,对那种常规的教法却一直不太满意。这一次,我想打破常规,探索新的教法,于是备课时干脆扔开“教参”,像第一次接触这篇课一样,静静地读,细细地品,寻找属于自己的最初、最真的感动。果然,读到动情处,一次次流下了泪。  相似文献   

3.
导读《记念刘和珍君》,除了必要的交代、提问、点拔、讨论外,我针对课文特点,着重从调动学生情感、创造课堂气氛入手,从三个方面精心设计了课堂语言进行导读,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第一:引入情景《记念刘和珍君》开头从追悼会写起,用一个长句作交代,十分浓重地渲染了悲痛气氛。在导入课文时,我用几句话强化了追悼会的气氛:“同学们,现在我们把时间倒回到一  相似文献   

4.
背景呈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的课文都是写人记事的文章,根据本单元品人与品文要求,结合《记念刘和珍君》这篇"用血泪写出了心坎里同声一哭"的散文名篇的特点,我采用了启发与导学的方式。第一课时,主要通过研读文本中对刘和珍的叙述与描写品其人,味其风骨,并总结出解决人物形象类题型的相关方法;第二课  相似文献   

5.
苏教版必修五课本选录了鲁迅先生的名篇--《记念刘和珍君》,这篇课文被公认为比较难教的课文。怎样在新课标的视野下教出新意,是值得我们探讨的。  相似文献   

6.
一次作文时,我发现好几个同学都把“纪念”写作“记念”,一询问,他们举出《记念刘和珍君》  相似文献   

7.
《记念刘和珍君》备课会后,我又回忆二十二年前一次与许广平同志通信的往事,不禁潸然。那时,我作为语文教研组长主持了一次规模颇大的观摩教学。为了揣摩鲁迅这篇名文的立意,紧扣字词句篇,启发和引导学生思考:刘和珍有哪些地方值得纪念?课文为什么从追悼会写起,不从刘和珍的生平写起?怎样体会作者“我实在无话可说”,“我说不出话”等心情呢?……当时,我就“去年夏初杨荫瑜女士做女子师范大学校长,开除校中六个学生自治会职员”的事实(包括许广平在  相似文献   

8.
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是一篇情感异常丰富、意义十分深远的散文。为了让学生从更多的角度了解历史,认识刘和珍等青年,真正读懂这篇课文的情感与意义,我在教学时采取比较阅读的方法,即将课文与鲁迅先生学生之一的石评梅的《痛哭和珍》、当代北大学者余杰的《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三一八”惨案七十二周年祭》放在一起对照阅读,比较三篇文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互为补充,互为印证,收到明显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9.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用“记念”一词,长期以来,不少人感到疑惑不解。我在校内许多次讲授这两篇佳作,常有一些学生向我提出疑问:“为什么鲁迅用‘记念’不用‘纪念’?”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后期,我在校外作鲁迅作品教学辅导讲座,有位前来听讲的中学语文教师对我轻声说:“鲁迅将  相似文献   

10.
陈日亮老师说他的教学风格是“以本色教人”。在他诸多的教法中,“以文解文”法是很能体现他的“本色”特色的。  “以文解文”,是让学生在文章中读懂文章,或者以此文解彼文,此文与彼文互解。比如教巴金的《灯光》,就把巴金另一篇写灯光的散文——《爱尔克的灯光》给学生读,让学生自己在比较中感悟课文的深刻内涵;教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就引导学生读钱理群的《在比较中阅读〈记念刘和珍君〉》等文章,看文艺评论家是如何评析这篇文章的。这种教法,旨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使之内化为语文能力,成为自主…  相似文献   

11.
《记念刘和珍君》并不仅仅是一篇记念性的文章,它里面其实包含了作者的矛盾和反抗绝望的思想。  相似文献   

12.
通用教材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三单元的单元练习中,有这样一句话: 这个单元的几篇课文都是记叙文,所记叙的内容比较复杂,但都紧紧围绕中心选材,恰当地安排了记叙的线索和顺序,并综合运用记叙、议论、说明、抒情多种表达方式。我认为,这句对该单元几篇课文文体所作的判断不妥。第三单元共五篇课文,《记念刘和珍君》、《包身工》《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为了周总理的嘱  相似文献   

13.
《第二课堂(小学)》2011,(1):123-124
2010年9月开学,教材大换血。有细心的读者发现,新版高中语文教材“被踢出去”的课文多达20多篇,如《孔雀东南飞》《药》《阿Q正传》《记念刘和珍君》《雷雨》《背影》等,其中涉及鲁迅的作品多篇。  相似文献   

14.
找准切入点———《记念刘和珍君》例析浙江/毕人柱《记念刘和珍君》中,作者两次写“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又接着写“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样几乎完全相同的语句接连出现了三次。教学过程中,在让学生找出或直接指明“作品中几乎完全重复的语句...  相似文献   

15.
人教版语文课标教材中,鲁迅的作品明显减少,《药》《为了忘却的记念》等作品不见了,保留下来的只有《拿来主义》《祝福》和《记念刘和珍君》3篇。  相似文献   

16.
《记念刘和珍君》所涉及之事件经历史本事还原,呈现出了异于原文本的更复杂的时空叙事。进一步追索《记念刘和珍君》相关文本并进行谱系化的解读,可以揭橥鲁迅行文中悲愤之情的多元内涵。鲁迅在《记念刘和珍君》中的留白既有其对己之“愧”,也有对某些群众领袖之“恨”,更有其特殊的政治意涵。  相似文献   

17.
人教版高一语文第三单元是关于人物的,其中<记念刘和珍君>和<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两篇课文中的三处细节描写,笔者的理解与流行的解读有所不同,提出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8.
<正>鲁迅先生不愧为文章高手,同样是写纪念文章,《记念刘和珍君》硬是鹤立鸡群,与众不同。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其他纪念文,情感单一,悲贯始终;而《记念刘和珍君》,则情感复杂,多味杂陈——有悲,有愤,有省,有恨。一、悲千古纪文(祭文)皆写悲,《记念刘和珍君》当然也写了悲,这是二者相同的地方。让我们先看看历史上的一些纪文(祭文)名篇吧。中国古代有三大祭文:唐代韩愈的《祭十二郎文》、  相似文献   

19.
"社会热点事件"激趣法是指教师联系实际生活或结合时事,以拉家常的方式进行导入。这种导入方法由于贴近现实生活,学生很容易接受。笔者以《记念刘和珍君》、《祝福》、《阿房宫赋》、《老人与海》这四篇课文为例,对上述导入激趣法的操作做一介绍。  相似文献   

20.
抓住悲愤之情渗透学生思维我教︽记念刘和珍君︾山东莒南第三中学薛冬芳《记念刘和珍君》是鲁迅先生怀着满腔的悲愤写给烈士的悼词,也是写给反动派及其走狗文人的血的控诉书。大部分学生反映比较难学,如何教好这一课呢?列宁曾经说过:“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