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陈天开 《中国钓鱼》2018,(12):95-96
今年78岁了,一生喜欢钓鱼。我从七八岁时就开始学钓鱼,那时跟村里的一位老人叫覃美清学钓鱼,我叫他四伯父。平时他喜欢我乖灵小巧的,他一去钓鱼,就叫我跟他一块到河边。每次他都拿着两三支钓竿,他自己拿两支,分给我一支钓竿,让我跟着他学。那时钓鱼用的全部是蚯蚓(我们壮族地区叫蚜虫)作钓饵,而钓竿是用山上野生的小金竹来做的。  相似文献   

2.
难忘金江坝     
这是4年前的事。同事小何在钓鱼“汇报会”上无意透出,他父亲所在单位的老干部最近去了一个叫金江坝的水库钓鱼,都有收获,区那里鱼的价钱便宜。我一听,就来了痛,鼓动着小何去打听清楚水库所在地点。熬到星期天,我们4位钓鱼迷驱车前往金江坝。车开到长沙县果园乡地段,停车问路,当地人指点着一条简易公路要我们向上而行。越往上方行驶,两旁的山就越高,树木也越发深密。经过一路的寻寻觅觅,大约在这简易路上行驶了一个小时,我们终于看到了前方一个高深的大坝。车开到坝上,即见浩森的水面映人眼底──金江坝水库到了。走近旁边的一…  相似文献   

3.
李照城 《垂钓》2006,6(3):61-62
周末下班,路上碰见邻居老杜,他笑呵呵地问我:“明天干什么?看你成天看书,人都看傻了,跟我钓鱼去吧。”我为难地说:“我除了鱼竿什么都没有……”老杜道:“您带上竿和鱼篓就行了,其他的我来准备,明天我叫你。”第二天一大早老杜就叫:“老李,快走,船快开啦!”我们急急忙忙地刚赶到船上,艄翁就拔锚开船了。  相似文献   

4.
到日本尼崎市考察一周后的一个星期六晚间,坂口先生又到我们住的旅馆来,他这次来主要是商谈第二天出去钓鱼的事。他一进房间就说: “明天无风无雨,是钓鱼的好天气,活动日程没变吧?”我赶忙回答:“没变,就等你来先讲讲如何钓海鱼呢!”  相似文献   

5.
马虎钓鱼     
我的好友马洪是位45岁的关东大汉,可钓鱼却有二十多年的历史。由于他平时办事马马虎虎.从不认真,人们就把他的名字叫成了“马虎”,时间一长,就都习惯了?别看马虎办事马马虎虎,可钓鱼、侃鱼却一点也不含糊,特别认真。如他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用什么饵料和钓法、钓上什么鱼,他都能讲得明明白白,如数家珍。  相似文献   

6.
王润来 《钓鱼》2013,(11):19-19
在一间12平方米的钓具店里,一位服务员闲时在柜台里看报纸,我无意中瞟了一眼,就叫她给我拿包太空豆,交完钱猛地想起报纸好像有”钓鱼”二字。这钓鱼人都有个通病,那就是看到“水”“鱼”总要多看两眼,更何况“钓鱼”二字,肯定跟自己有关。看完报纸,出了店门在回家的路上想,要每周去钓具店蹭《钓鱼》报看去,从此我就成了这家钓具店的常客,也就喜欢上《钓鱼周刊》。  相似文献   

7.
第九讲 高丽 高丽是朝鲜古代的一个王朝,这时期的民族文化遗产对每个朝鲜人来说都是十分珍贵的。用高丽这个词来命名,充分说明此型体现了朝鲜人民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其每个动作都寓意一种无畏的精神,是朝鲜民族灵魂的体现。  相似文献   

8.
高涛 《中国钓鱼》2005,(5):58-58
我孩童时代在黄河边钓鱼、嬉戏,常遇一年近六旬的白胡子老汉,人们都叫他杨老十子。据说他在白崖漩、小河子、大峡常掂大鲇鱼,是远近闻名的钓鱼高手。就是偶然掂不上鱼,他也不在乎,只要听到鲇鱼捕食老鼠时发出的“咕咚一声”,就心满意足了。故青城一带钓鱼人有句名言:“杨老十子掂鱼,  相似文献   

9.
一品野人 《钓鱼》2011,(7):46-48
“麻一条”的真实姓名叫麻景新,是我的铁杆钓友之一。前年,老麻粮油门市的生意清淡,于是他没心思钓鱼,但在我们的热情邀请下他还是出钓了三次。谁料想,三次钓鱼中,老麻每次都得了一条鱼。他之所以得了个“一条”的绰号,正是源于发生在他身上的这三个关于“一条鱼”的故事。  相似文献   

10.
宁夕雨 《钓鱼》2006,(9):42-43
读了《钓鱼》杂志上发表的文章《师傅“程大鱼”》后,不由想起了已故的我的钓鱼老师“戴高手”来。“戴高手”是我们当地钓友们对他钓技高超、品德高尚的赞誉之辞,他的真名叫戴良焱,四川眉山人。我称他老师有三个原因:一、他是名副其实的中学教师,无疑该称老师;二、从1962 ̄198  相似文献   

11.
小鱼和小林     
清风拂面,杨柳依依。我带小儿子散步在云龙湖边。 儿子指着湖边的钓鱼者,突然发问: “妈妈,你看,为什么钓鱼的全是男的?” “谁说的,妈妈就钓过鱼。” “真的?”儿子不信。 “真的。”我说。 那年当兵到医院,医院旁边有一条小河叫青河。  相似文献   

12.
快车王     
这位钓友本姓王,钓友都叫他“快车王”。快车王,今年五十多岁,人精瘦,性子急,退休后,开了个副食店,妻子经营,他整天骑辆嘉陵摩托车去钓鱼,妻子也不反对,他乐得当个甩手掌柜。每次钓鱼,只要车子一发动,他就像离弦的箭一冲而去。跟他去钓鱼的钓友,都怕他出事,劝他不要开快车,但他不听,仍然开快车。在钓友群中,我和快车王的交情最好,我也时常告诫他:“十次车祸九次快,骑车钓鱼,要特别注意安全。”他一笑,便把我的忠告当耳边风。没办法,我只好当着钓友和他妻子的面,将他一军,说他开快车。果然,他妻子听了我的话,马上黑起脸,当众数落他一番:“总…  相似文献   

13.
老友相聚话题无限错中出错夜泡网吧宿州钓鱼的条件并不好,甚至可以说是很差。因为是路过,一个老朋友很想和我交流一些钓鱼的事,所以我也就在宿州停留了几天。宿州的朋友很热情,诚心让我到他家里去住,我想反正就几天,也就没有推辞。我就住在他的书房里,这里有电脑,还有一张单人床,上网、休息都很方便。我们无话不谈,毫无拘束,当然谈得更多的还是钓鱼。小麦穗太多、怎样钓大鱼……都是我们谈论的话题。很多人想把小麦穗赶跑、避开,我认为是不可能的。避开了小鱼,大鱼还来吗?不是也一样被避开了吗。赶跑小麦穗只能靠大鱼,人赶跑的是所有的鱼而…  相似文献   

14.
谈及“黑老张”,常去绥中龙屯水库钓鱼的人们都熟悉。他一米七的个头,眼睛不大,浓眉毛,黑脸膛,人们习惯叫他“黑老张”,都愿与他交朋友,因他是钓鱼的行家里手。他的钓具是一把日本产(SHIMANO-3号)手竿,竿上配一个迪佳牌绕线轮。每次到龙屯水库钓鱼,他的获鱼量常在众多钓友中名列前茅。但有一次“马失前蹄”。  相似文献   

15.
姚军 《钓鱼》2014,(24):40-41
陈老弟多次叫我去他一个朋友的鱼塘钓鱼,我都没有空闲,因为今年下半年工作和家里的事压得我喘不过气来。这次是陈老弟第四次打电话来,又是星期五的下午,估计太久没钓鱼了,我竟然答应下来,就定在星期天的下午。  相似文献   

16.
我爱钓鱼,爱读《中国钓鱼》。《中国钓鱼》即将迎来100期的出版,回顾她的岁岁年年,使我不禁也联想到我的钓鱼历史。我出生的那一年,正是家里经济状况最差的一年。老妈怀着我时,吃腌菜、喝凉水,以此来供给我的营养。结果,我生下来时又瘦又小,活脱脱一只小老鼠。以后,我又和疾病做了“亲密朋友”,感冒咳嗽是家常便饭。这样磕磕绊绊到了5岁。老爸、老妈要下地干活,便让放暑假的哥哥带我。哥哥爱钓鱼,我也耳濡目染,喜欢上了钓鱼。在那个暑假,就在那个暑假,我和哥哥,还有另外几个小伙伴,“东征西讨”,到处钓鱼。那时鱼很好钓,…  相似文献   

17.
我与老梁     
朱少军 《乒乓世界》2003,(9):I004-I005
与我同属“鼠”的梁宏达.其实小我一旬。本该叫他小梁,但这家伙天生老成.块头也大,加上他本人常跟球友们卖个老.自己弄个笔名叫老梁.大伙儿都叫他老粱,我也就随着大伙儿叫了,可他居然叫我“小朱”,这点让我心里好不郁闷。  相似文献   

18.
秋钓响潭     
我的爸爸是典型的钓鱼迷。自从3年前他被一本《中国钓鱼》拉下“水”后,便一发而不可收,成了顽固“追鱼族”中的一员。除去工作,钓鱼就是他的第二职业。只要天气好,一有时间就去钓鱼,从不“缺勤”,多次小有收获。说起钓鱼来,总有讲不完的新鲜事。出于好奇,我逐渐?..  相似文献   

19.
张友 《钓鱼》2006,(12):70-70
我这个钓鱼迷是从退休以后才开始学钓鱼的。记得在孩童时代,自己也曾经钓过鱼,还到河里摸过鱼,那时感到钓鱼、摸鱼很好玩,很有意思,很新奇。参加工作后,看到有人去钓鱼时,我总认为这么大的人了,还去“玩鱼”,是思想落后、不求进步、不务正业的表现,我可不能去。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女婿骗我去钓鱼,结果跟他钓了没几次,我就上了“贼船”。俗话说得好,“上船容易下船难”。此后我对钓鱼的痴迷便一发不可收拾,越陷越深,久而久之就成了钓鱼迷。钓鱼为什么会这样吸引人呢?因为钓鱼给人们带来的益处实在太多。第一,有“鱼获”,可以做美味佳肴,改善…  相似文献   

20.
半夜挖蚯蚓     
杨天举 《垂钓》2002,2(5):57-58
老丁,在明钢保卫科工作。4月22日夜11时,刚了结一件案子,顿感轻松。别人都回家睡觉去了,他却来了钓瘾,操起铁锹就去挖蚯蚓。手电光柱引路,老丁来到厂外一阴沟边,费了好大劲才挖到二十几条。他到家吃了碗热汤面,背起钓具就走,边走边说:“最好的休息还是钓鱼.这叫积极休息。”老丁的妻子只好“放任自流”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