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谁都承认他是一个大教育家,他是不折不扣的中国新教育———人民教育的奠基人……他是国家之宝,我们祖国有了他,是我们极大的光荣,在世界范围内,他为我们祖国添上万丈光芒,他曾向全世界发射出我们祖国特有的和十分杰出的火花。毫无疑问,中国人民一定把他放在中国近代史?..  相似文献   

2.
刘欢 《考试周刊》2013,(65):168-169
陶行知是我国的教育家、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博采古今,兼容中西,理论简约,并自成体系。他以蕴含丰富的教育思想宝库,为我们提供了教育的理论和方法,给予我们启示和教益。他提倡教师和学生在人格地位上是平等的,教育要以学生为本,宽容对待学生。  相似文献   

3.
李振业 《下一代》2012,(8):14-16
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董纯才同志(教育部副部长、党组书记)永远离开了我们。噩耗传来,我们十分悲痛。回想董老85岁寿辰时,我们去看望他,见他精神很好。因去看他的多是他的学生,也有育才、育英的同志,所以话题一直离不开教育。他说:“党中央提出的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这是我们党对几十年教育工作的科学总结。当前中小学教育不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主要弊端是中小学教育搞得太死,青少年负担过重,应当把中小学教育改革抓好,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小学教育。”这是董老对我们的一贯教诲,也是他对我们的最后一次教诲。  相似文献   

4.
李燕杰是当代杰出的教育艺术家,他在长期的实践中构筑了宏大的教育艺术思想体系,是中国当代教育艺术研究的重要成果。他对教育艺术的地位、本质做了深入的探究,将教育艺术提升到教育战略的高度,体现了顶层设计的理念;他关于教育艺术的创造性、审美性、实践性、启智性的本质论的观点,是我们区分教育艺术实践与一般教育行为的标尺;而教育艺术修养论和教育艺术魅力论的主张,则为我们建立教育艺术评价标准、引领教师成长为教育艺术家指明了路径;他的教育艺术实践论和教育艺术发展论所体现的开放性、发展性、创造性的理念,是我们进一步拓展研究领域、增强教育艺术魅力的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5.
2018年夏有幸到芬兰考察教育,文德(Fred Dervin)教授接待了我们,向我们多角度地介绍了芬兰的文化、历史和教育,也为我们安排了相应的考察。因为他也是我们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跨文化与教育研究”方面的客座教授,所以就芬兰教育和中国教育的话题,我们有过不少交流。读到他的这本专著,首先感受到的是真正学者的理智与担当...  相似文献   

6.
陶行知在毕生从事教育事业的同时,还为我们留下了洋洋可观的五百八十二题近千首诗歌。他无心做诗人,他说“有人说我是诗人,这可不敢。”他担心自己的诗“遭塌了诗坛”,“得罪了诗神”,只承认“唱破了喉咙,无非是订仗的号筒,只叫斗士向前冲。”确实,他的诗歌中有一股“冲”的力量,冲向他惨淡经营的教育事业。他的以教育为题材的或与之有关的诗歌,是他的教育思想的一部分,是他的教育理论通俗化的表现,也是他的教育实践的记录,值得我们认真研究。从陶行知教育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和封建传统教育的彻底决裂,和殖民主义教育的根本对立,和民众建立了淳厚的朴素的血肉联系,正如他致王琳信中所说:“为中国教育寻觅曙光,为中国教育  相似文献   

7.
陶行知先生是中国人民教育的奠基人,他的"生活教育"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他主张以社会为学校,教育材料、教育方法、教育工具、教育环境都可以大大优化;先生应该更多,任何人都可以做师生。他从社会和政治高度研究中国教育,其生活教育理论的内涵是丰富而博大的,是我们进行教育教学理论探索、搞好教改实践的理论宝库,是我们在各种教育思潮中站稳脚跟的强大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8.
陶行知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教育家、社会活动家 ,同时他也给我们留下了诗歌、小说、杂文、书信等丰富的文学作品。他用各种体裁的作品阐释了他的生活教育思想 ,因此 ,研究陶行知的作品及其蕴含的文艺美学思想不仅具有文学价值 ,也有利于全面把握他的教育思想。陶行知的文艺美学思想与他的教育理念和哲学思维密切相关 ,我们应该联系他的生活教育思想和哲学观来研究他的文艺美学观。  相似文献   

9.
郭思乐教授提出的生本教育理念和主持的生本教育实践,近年来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的反响,也成了我国现时教育改革的强大潮流方向。郭教授指出:我们既不是裁缝,不是理发师,也不是牙医,我们是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改变的不是儿童的外部,不是装饰儿童,而是改变儿童自身。我们用语言来影响他,用环境来作育他,用活动来培养他……教育过程的主人和主力,原来是儿童自己,我们只不过是儿童自主发展的服务者和仆人,我们必须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生本教育理念体现的是:人  相似文献   

10.
我在《邓小平教育思想研究》一书的第一章中说过:“在总论里,我们研究了邓小平怎样坚持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功绩,其目的在于我们研究他的教育思想与他所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联系起来,正确反映其教育思想的本质特征。既然邓小平的一系列理论观点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那么他的教育思想也是毛泽东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因而我们研究邓小平教育思想,必须首先  相似文献   

11.
心理教育的过程是"助人自助、助人自悟"的过程.心理辅导不是要我们直接告诉学生"对"与"错",而是通过我们对他的帮助,让他自己悟出来是对还是错;不是由我们告诉他,他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而是通过我们的启发,让他自己选择"我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这就是心理教育的重要过程,是和一般的说教过程重要的区别之一,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内化教育过程.  相似文献   

12.
我们永远景仰、怀念陶行知,因为陶行知是“永远”的。是什么让陶行知“永远”?是他所创立的生活教育、创造教育,是他倡导的真教育、活教育,是他推动的民主教育、  相似文献   

13.
曾国藩一生十分重视子女的教育,他虽然不是一个职业教育家,但是他的教育思想却非常丰厚且有其的独到之处。本文试从他的教育方法来研究和探讨他的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以使我们能够从曾国藩的教育方法中汲取和借鉴有益的东西,完善我们的教育方法,使教育能更好的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怀特海是20世纪著名的思想家。他在教育方面有许多精辟的论述,至今仍能引起我们的强烈共鸣,他的教育理念与我们提倡的素质教育有许多相通之处。文章着重从他关于教育的目的、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大学的教育理念和大学教师的使命等方面的论述出发,评述他的教育思想以及对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现代教育的创始人,他不平凡的教育人生给了我们许多启迪,他伟大的教育思想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在21世纪我国广泛推行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今天,陶行知先生璀璨的教育之花,永远绽放。  相似文献   

16.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理论对我们今天仍有很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就陶行知的乡村教育思想展开论述,通过他的关于乡村改造及建设的思想和实践,给我们当今农村教育的发展提供新的思想和启示。  相似文献   

17.
孔子教育方法的借鉴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儒家教育理论的奠基人.他毕生从事教育活动,建立了丰功伟绩.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培养贤人七十、弟子三千,并倡导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留下了许多有益的教育格言,成为万世师表.<论语>一书,可以让我们从中领略他的哲人风采,感悟他的教育思想.在教育改革风起云涌的今天,学习<论语>的教育思想,挖掘它的教育精华,吸收它的教育方法,对深化和推进我们的教育改革,特别是对改进我们当前的教育教学工作,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孔丽娟 《考试周刊》2014,(40):121-122
正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半个多世纪前,就提出生活教育、创造教育等许多主张,为中华民族教育事业而奋斗终生。他虽然同我们生活的年代不同,但他的创造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肺腑之言感化和教育了中国一代又一代人。他认为教育的根本是为了人民的解放,为了人民的幸福。其中,"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基石,是其思想的主体和重要组成部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合  相似文献   

19.
墨子身兼学者与教师的双重身份,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学派。他的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主张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兼士”,他的教育内容是德行与技能并重,这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保证,他的教育方法是主张学以行为本。由于墨家教育对象为“农与工肆之人”,因而墨子教育方法的特点是主张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这一思想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值得我们研究。  相似文献   

20.
吕凤子先生(1885—1959)是当代杰出的画家和人民教育家。凤子先生书画传四方,桃李满天下。他的崇高精神风貌,他的思想品德足以为人师表。凤子先生的一生为我国教育事业立下了不朽的功绩,对我国人民革命事业作出了有益的贡献,特别是他的教育思想和艺术教育实践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我们今天发展教育事业,改革和加强师范学校的艺术教育,都有可资借鉴的地方。教育家吴天石同志生前在《纪念吕凤子先生》,一文中写道:“他憎恨旧中国,热爱新中国”,“他从青年时候起就一直办教育,他是把他的一生,贡献给了艺术教育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