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乡村教师问题本质上不是教师问题,而是乡村问题,是乡村问题带来的教师问题。当前,在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矛盾正在从"待遇""职称"等教师专业发展的外部条件问题转向教师内部专业存在感问题。影响乡村教师专业存在感的问题有专业生活实现感问题、专业成就获得感问题、专业价值认同感问题三个方面。乡村教师专业存在感问题的解决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振兴乡村,建设美丽乡村学校,增强乡村教师的专业实现感;改变教师评价方式,实行"合格性绩效评价",增强乡村教师的专业成就感;设立乡村教师进修专项资金,建立县级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平台,提升乡村教师自我内力,增强专业价值认同感。  相似文献   

2.
以乡村新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和学校支持为切入点,通过对江浙地区20所乡村小学校长及新教师的调查发现:新教师专业发展在课堂教学技能、学科教学知识、专家指导方面需求突出;而学校对新教师专业发展支持的主要方式以培训报告和评比为主,不能满足新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因此,需要学校正确认识新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律,了解新教师的具体需求,丰富支持方式。  相似文献   

3.
在借鉴《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调查问卷的基础上,笔者调查了乌鲁木齐市、县(镇)及乡村地区入职1-3年的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现状。结果表明:新疆新入职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总体中等偏上,但发展不平衡,专业理念与师德较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发展较好。其中,激励与评价、反思与发展的能力较为薄弱;幼儿发展知识了解不深入、通识性知识水平较低。为促进新疆新入职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做了如下讨论与建议:第一,完善师资培养机制,在实际的师幼互动中提升新入职幼儿园教师激励与评价的能力;第二,提升新入职幼儿园教师反思与发展的能力;第三,重点提升乡村新入职幼儿园教师的专业能力;第四,开展职后培训,弥补因学历造成的新入职幼儿园教师的知识短板,实现教师自我知识重组与建构;第五,提高薪酬待遇,营造心理环境的支持,重塑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  相似文献   

4.
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推动我国教育现代化发展及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而乡村教师数字素养是乡村教育实现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影响因素。就目前而言,我国乡村教师的数字素养发展存在诸多问题,如乡村教师数字化意识不足、数字化知识与技能欠缺、数字化应用能力偏低、数字社会责任履行不够充分、缺乏利用数字化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经验等。大幅提高乡村教师的数字素养,有助于乡村教师将数字技术融入到教学过程之中,实现因材施教;有利于强化乡村学生的数字能力,消弭城乡基础教育的“数字鸿沟”,促进教育公平。同时,乡村教师数字素养的加强对于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大有裨益,是建设高质量乡村教师队伍及实现乡村教育数字化转型必不可少的因素。明晰乡村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的实践路向,包括强化乡村教师的数字化意识,使其树立理性的数字观;加强乡村教师的数字化教学实践与反思力度,提高其数字应用的能力;创新乡村教师数字素养培训模式,实现乡村教师研修的数字化发展,进而推动乡村教师数字素养提升。  相似文献   

5.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的历史任务,乡村教育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石。而实现教育振兴,重在教师的引领、推动。本研究采用文献法与个案法,研究了乡村教师角色定位、本体性知识等专业发展的困境,整合了在乡村振兴导向下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机遇,结合荆门案例提出了均衡资源配置、创新教学模式、增强内因性动力的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策略。希望能对新时代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6.
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是实现乡村教育质量提升和教育精准扶贫的重要保障.文章对辽宁省大连市某偏远辖区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进行质性分析,结果表明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处于角色冲突、专业发展环境不佳、学习力不足的困境当中.进而提出明确教师角色定位、优化教师专业发展环境、激发教师学习力三条路径来帮助乡村教师摆脱专业发展困境.  相似文献   

7.
专业情意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和不竭动力,乡村小学语文教师专业情意发展存在专业理想不够坚定、专业情操不够高尚、专业性向不够成熟、专业自我认识不足等问题。解困之路径:一是明确乡村教育目标,坚定专业理想;二是树立乡村教育价值观,强化道德责任意识;三是参与乡村学校文化建构,重拾专业自信;四是挖掘乡土课程资源,形成语文教学风格;五是规划职业生涯发展,实现自我成长。  相似文献   

8.
自"国培计划"实施以来,乡村教师队伍的质量和结构得以明显改善,但教师专业发展仍存在资源匮乏、培训渠道单一和学习支持体系欠缺等不足.近年来,教育公益组织的兴起适应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需求,改变了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教育公益组织在参与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时面临着物资嵌入空间窄化、成员关系补偿弱化、文化框·架搭建空心化等窘境.为提高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科学性、适切性和实效性,可借助资源动员理论的"资源动员"、"成员动员"与"框架动员"作为分析框架,探寻公益组织助推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转向,即多渠募集,健全"分层式"公益筹资机制;内外兼修,构建"复合型"社会关系网络;以柔克刚,重塑"生态型"价值目标框架等.  相似文献   

9.
教育信息化对乡村教师专业化、自主专业发展及自我实现具有重要的价值意蕴,然而在我国乡村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却遇到了不少现实问题,如:缺乏顶层设计与政府机构间的协作机制、过度依赖政府的财政投入、学习内容的供给严重缺位以及乡村教师教育信息化项目难以满足实际需求等。"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把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为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发展机遇,并勾勒出了实现乡村教师教育信息化目标及从普遍接入到普遍服务的发展路径,即:加强乡村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制定整体中长期发展战略;开放市场与改变过度依赖政府的发展模式;能力建设与上下结合;最大化移动以实现普遍服务。  相似文献   

10.
为直观呈现21世纪以来我国乡村教师专业发展领域的研究热点,了解各个关键词之间的内部联系,采用知识图谱分析的方法对中国知网中的579篇核心期刊文献进行了计量分析。研究发现,我国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构建研究、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困境的因素分析以及促进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举措这三个研究主题中。未来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将以政策为支持体系,设计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特色路径;以乡村文化为价值引领,寻找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文化自信;以新时代社会需求为导向,增强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机。  相似文献   

11.
乡村振兴基础在乡村教育,关键在乡村教师.新型城镇化、教育现代化和教师专业化在给乡村教师带来良好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容易使他们在专业特质、专业价值、专业境遇、专业自我等方面产生遮蔽与迷思,遭遇身份认同、生存状态、自主发展、专业文化、职后培训等现实困境.乡村教师现实困境的超越和突破,必须注意提高乡村教师地位待遇,减轻乡村教师生存压力;培育乡村教师乡土情怀,增强乡村教师身份认同;强化乡村教师自主发展意识,提升乡村教师自主发展能力;厚植乡村教师文化情感,激励乡村教师文化自觉;充分利用网络教育资源,推进乡村教师菜单式培训.  相似文献   

12.
乡村教育振兴的关键在乡村教师,只有教师的在地化知识越丰富、面向乡村学生的教学技巧越醇熟,乡村学校才能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更有成效。但现实中,我国乡村教师在地化专业发展仍面临诸多问题,包括专业发展目标追求职业晋升、偏离“为农”取向;在地化专业知识融入不够;乡村属性教学能力及专业发展情意涵养不足。其原因主要在于城镇化背景下教育资源向城集聚导致乡村教师逆向流动、乡村教师培训缺少“乡土元素”、乡村教师发展政策执行偏差、乡村学校与社区隔离导致教师专业发展缺乏在地化空间。因此,研究建议应在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中重塑在地化专业发展目标;建构基于伙伴协作的在地化专业发展模式;完善乡村教师发展政策;促进乡村学校-社区协同共生、优化乡村教师在地化专业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13.
优化供给,精准施策,建立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深入落实"五大计划",加强培育站建设,构筑乡村教师成长阶梯,打破乡村教师专业发展"静滞"的历史格局,激发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形成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心自醒和行动自觉,对于提升农村基础教育的水平、实现教育均衡发展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乡村教师是办好乡村学校、促进乡村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乡村学校要善于抓住时机,积极探索、多措并举,为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多做一些有益探索。文章以吴忠市利通区扁担沟中心学校为例,从校本教研、结对帮扶、规范教学行为等多方面,对乡村教师专业发展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5.
以问卷调形式调查海南乡村小学教师现状,发现海南乡村小学青年教师比例小,女教师占比高;乡村小学教师学历层次普遍提高,高级职称教师比重低;教学内容多,所学专业与教授内容有偏差;汉族、黎族教师占大多数,多重因素影响其职业选择;关注自身专业发展,具备终身学习理念;愿意承担乡村振兴的责任。因此,海南相关部门应制定政策稳定乡村小学教师队伍,多渠道助力乡村教师专业成长,同时主动邀请乡村小学教师参与乡村事务,增强其乡村认同感。  相似文献   

16.
乡村学校、乡村社区与教师自身是乡村教师生活依存的三维空间,具有内在逻辑关系,分别体现着乡村教师的教育专业职能、公共服务职能与反思引领职能。然而,新时代乡村教师生活存在着向城性、同质化与边缘化现象,需要在空间上实现由传统学校场域向乡村学校、乡村社区、教师自身等多个空间转换,切实体现乡村教师教育教学的专业性、服务乡村的公益性与自我发展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7.
乡村教师如何"下得去"和"留得住",这是一个世界性的热点和难点。整体而言,美国乡村教师队伍相对稳定,但区位差异较大,教师短缺主要集中在特殊教育、双语、数学和科学等学科领域,且教师入职前五年是其流失的高峰期。美国近年来试图通过经济刺激、专业帮扶、本土培养、乡村学校环境改进等多项举措来整体性提升乡村教师的薪酬竞争力和职业吸引力,为美国乡村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力基础与专业支撑。我国的乡村教师改革要取得突破性进展、迈出实质性步伐,从宏观政策来看,需要打"组合拳",推"一揽子计划";从工作重心来看,需要抓住新教师这个关键群体,紧扣教师专业发展这一重点领域;从改革的路径选择来看,以定向培养本土教师,作为补充乡村教师的长远之计。  相似文献   

18.
师资队伍薄弱制约着乡村教育的健康发展。调查发现,当前乡村教师专业发展面临自身内源动力低、认知偏差、能力不足等现实困境,其主要原因在于外在有效支持缺乏和乡村教师自身专业成长意识薄弱。基于调查结果,以“自我更新”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为导向,提出乡村教师涵养积极正向的情感品质,保持专业发展的内源动力;准确认知教师专业发展,确立服务学生学习的发展目标;加快提升乡村教师信息素养,全面提高教师专业发展实践能力;构建“G-U-S”协同培养机制,健全乡村教师支持服务体系等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9.
曹静  李继宏 《教育探索》2021,(11):82-84
促进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对于提高乡村教育质量、阻隔代际贫困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乡村小规模学校的教师专业发展存在一些问题.从内因看,教师专业发展理念存在偏差,教师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教师专业发展能力不足,教师自主发展意识淡薄.从外因看,教师待遇低,工作强度大;专业发展起点低,教师老龄化现象凸显;办学经费不足,教师缺少专业培训与交流;管理松散,教师缺少工作支持.促进乡村小规模教师专业发展,要树立专业发展理念,提高教师职业认同感;加强专业培训,提高教师自主发展能力;提升乡村教师待遇,增强岗位吸引力;关注教师情感需要,增强教师归属感.  相似文献   

20.
乡村基础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难点与重点在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助力乡村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外部的政策支持和条件保障,更需要激发乡村教师的内生动力.本文聚焦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内生动力的本源,探讨内生动力生成系统的关键要素及作用机制,并提出培育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内生动力的基本路径:重构乡村教育文化生态,涵育乡村教师教育信念与专业情怀;健全教师多元评价机制与保障机制,唤醒乡村教师"生命在场"主体意识;构建城乡教育互惠发展共同体与城乡教师学习共同体,提升教师专业能力与实践智慧;重塑乡村教师文化自信,增强乡村教师身份认同与职业幸福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