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史记》与《孙子兵法》的关系非常密切,《史记》并未明言《孙子兵法》,而只有《孙吴兵法》之称;而《孙吴兵法》应当是《孙子》、《吴起兵法》的合本。《史记》中描写了许多著名的战争,这些战争对《孙子兵法》有继承也有补充。司马迁对《孙子兵法》的慎战思想进行了发扬光大,尤其是对《孙子兵法》中的一些谋略因现实的变化进行了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2.
《史记》是反映秦汉时期这一断代语言实录的一部宏篇大著,因此其词汇在汉语词汇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从大型历时性辞书编纂的角度看,《史记》当是辞书必选秦汉语料之一,比如大型辞书《汉语大词典》就大量以《史记》为语料而设定词条及义项,并引为书证.但就该辞书收词角度看,仍存在不少失收词条,仅以《史记》词汇考核之,就可发现其漏收词条问题.今就所检《汉语大词典》失收《史记》词语数则考释如下,以期对读者研究及辞书再次修订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在《孙子兵法》的成书问题上,根据司马迁《史记》及后世史籍记载,辅之以银雀山汉墓竹简材料,运用语言学方法,对"《孙子兵法》是齐国人田开彊所著,并由他带到吴国"与"《孙子兵法》立言于齐,根植于齐"等观点做了批驳。通过对孙子其人的生平事迹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的探讨,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孕育《孙子兵法》的基因是齐文化,产生《孙子兵法》的土壤是吴文化;《孙子兵法》是对前人军事遗产的成功继承和发展;从世界范围看,《孙子兵法》是轴心时代的巨著之一。  相似文献   

4.
陈欢 《初中生辅导》2023,(Z1):35-36
<正>《孙子兵法》是一部诞生于2500多年前的兵学杰作。从宋朝开始,《孙子兵法》的作者就存在争议,有人认为是孙武所作,有人则认为是孙膑所作,甚至有人把这两个人混为一谈。好在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西汉墓葬考古挖掘出的竹简中,揭开了《孙子兵法》作者的千年之谜——《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各有其书。据司马迁《史记》记载,在兵家中有两位功勋卓著的“孙子”:春秋时期,见吴王阖闾的“孙子”名曰孙武;孙武逝世后百余年的战国时期,齐国将军田忌向齐威王引荐的另一位“孙子”名曰孙膑。而《孙子兵法》正是春秋时期孙武所作。  相似文献   

5.
秦汉时期,孙子的事迹得到丰富,军事才能受到推崇;《孙子兵法》的文本几经整理,为后世《孙子兵法》的传本提供依据;《孙子兵法》的言论被广泛征引,成为秦汉学者阐释军事思想、评价军事人物和提出军事策略的依据;《孙子兵法》的思想在战争中有着明显的体现;这些方面体现出秦汉时期孙子学的发展,秦汉时期是中国孙子学的发轫时期。  相似文献   

6.
《百战奇略》中有五十九簪内容直接引自《孙子兵法》,这些内容,大部分是对孙子原文原意上的解释,有的是《孙子兵法》的应用,还有的是作者对孙子内容的发挥;另有四十一条,对《孙子兵法》虽没有直接引用,但内容在《孙子兵法》上能找出原型,其中有的文意与《孙子兵法》意思相近,有的是对孙子原型的解释并具体应用;还有的是在理解孙子原文上的创新发展,有的内在逻辑联系与《孙子兵法》非常强,《孙子兵法》与《百战奇略》关系密切。因此,从内容角度可以说,《百战奇略》是对《孙子兵法》的理解、阐述和应用,《孙子兵法》是体,《百战奇略》是用,二者实际是一种体与用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茅元仪所作《武备志》,为中国古代著名兵学著作,被称为“军事学的百科全书”。其中《兵诀评》部分,集中整理、注释了包括《孙子兵法》在内的九部兵学典籍。茅元仪高度评价《孙子兵法》,称“前孙子者,孙子不遗;后孙子者,不能遗孙子”,并综合宋本《十一家注孙子》,重新对《孙子兵法》加以注解,其中不乏精辟见解。同时借军事言政治,表达了其报效朝廷的政治理想。  相似文献   

8.
对“产生《孙子兵法》的土壤是吴文化”的论点进行系统分析和科学求证。《孙子兵法》十三篇,撰著在吴国,问世在吴国,离不开吴国的国情和吴地文化特征。孙武“为吴王阖闾作兵法十三篇”,“以书干阖闾……庶必见用”,显示吴文化属性的特征。为适合吴国的强国称霸需要提出“进攻战略”、“攻心战术”、“诡诈战法”等新的战略思想,体现吴国军事文化特征。在兵法各篇中较多反映吴国地形地貌,充分显示江南自然环境特色。吴国军队编制以及寿梦时“吴始益大,称王”和“专诸之勇”都翔实应用在孙子战略谋语中。研究《孙子兵法》与吴文化,就能深入了解孙子著述原意及《孙子兵法》的精髓和真谛。  相似文献   

9.
《孙子兵法》被公认是一部阐述“战胜”的军事理论著作,其理论体系的构成与论述,皆围绕“胜”而展开.梳理了孙子的“战胜”思想,从“胜”的运筹、“胜”的方法、“胜”的境界等角度,全新解读《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体系,以期为深化《孙子兵法》理论研究提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电视连续剧《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播出以后,许多人都产生了这样一种错觉:《孙子兵法》为孙膑所著,而“三十六计”则是孙膑总结出的三十六条计策。其实,这是非常错误的。先说《孙子兵法》。《孙子兵法》为春秋末年的孙武所著,亦称《孙子》、《吴孙子兵法》和《孙武兵法》,共八十三篇,图九卷,今存本十三篇。有计、作战、谋攻、形、势、虚实、军争、九变、行军、地形、九地、火攻、用间等。它总结了春秋末期及其以前的作战经验,包含着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孙子兵法》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兵法,历来被称为“兵经”,受到国内外的推崇,有英、日、俄、法、捷等文译本。著名的美国西点军校把《孙子兵法》作为学员的必修课程。据说,海湾战争时,美国士兵人手一本《孙子兵法》,一位美国士兵忘了带,便赶紧打电话让家人寄来,可见《孙子兵法》在他们心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史记》是反映秦汉时期语言实录的宏篇大作。从汉语词汇史角度看,它是大型辞书编纂所选秦汉语料的必选专书,因而《史记》在诸如《汉语大词典》等大型辞书编纂修订上具有很高的语料价值。文章以《史记》双音动词为例,从新词新义、增补词条、提前书证等方面展示《史记》在《汉语大词典》编纂修订方面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滨州学院学报》2022,(1):36-41
《孙子兵法》虽然是古老的战争与战略理论著作,但是对当代军事竞争和战争指导依然具有借鉴价值,并且几乎适用于所有竞争领域的战略指导。然而,近年来《孙子兵法》研究并不十分热,也存在方法运用不当和缺乏创新的问题,影响了对其思想的创造性阐释和应用价值的深入探究。梳理了当前《孙子兵法》研究学术成果较少、学术价值总体上不高及写作和研究方法运用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孙子兵法》研究“科学孙子”和“孙子科学”的基本路径及适用方法问题方面的思考,进一步从加强方法论和思维科学理论学习、跨学科学习构建丰富的知识圈、善于打破思维定式采用不同研究范式方面,对创新《孙子兵法》研究方法进行了深入思考,以期裨益于深化《孙子兵法》研究。  相似文献   

13.
《〈史记〉献学丛稿》2000年1月由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收入论18篇,分为三组:第一组9篇,讨论司马迁生年、《史记》断限、《史记》亡缺与续补、太史公官职等;第二组4篇,讨论《史记》取材,重点探讨《史记》与诸侯史记、《战国策》、《战国纵横家书》的关系,以及《晏子春秋》、《管子》、《孙子兵法》、《新语》、《司马法》诸问题;第三组5篇,讨论《史记》编纂学,探讨《史记》体例、述史框架、《史记》纪传体与传记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历史上,曹操确是一将《孙子兵法》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典范,其生平战例中处处闪耀着孙子的身影;而《曹操注孙子》又是曹操“孙子研究”的最重要载体,所以,《曹操注孙子》在学术史上的地位非常崇高,其影响自然也异常巨大;但曹操毕竟不是一名专职的学者,且春秋战国时代的学术环境,学者们的认知特点及思维习惯,与秦汉以后是很不一样的,正源于那些学术断层、文献失落和“独尊儒术”的影响,使得身处汉末战乱时期的他,已难以去真正找回《孙子兵法》失去的“旨要”,这样,跨越曹操,还原孙子,成为当代孙子研究学者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相似文献   

15.
当前《孙子兵法》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但对如何应用也存在一些亟待研究理清的问题。应用好《孙子兵法》,应坚持和把握几个要点,要全面系统、要把孙子思想放在传统文化大背景下考察、要学习孙子的唯物论和辩证法、要把应用上升到战略层次、要取精华去糟粕等,并通过“准”、“新”、“实”、“俗”等四条途径去深化对《孙子兵法》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日本的《孙子兵法》研究学者对《用间篇》格外重视,而且很有研究心得。日本不少研究学者甚至认为,《孙子兵法》十三篇一以贯之的就是孙子的用间思想。他们在着意挖掘《孙子兵法》情报思想的同时,也能很好地将其与军事、经济等领域的实践相结合,并对日本的军事学术和军事文化等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竹简孙子》和《魏武注孙子》一系的现行本《孙子兵法》加以比较,特别以《形篇》中"守"的解释为中心展开讨论,认为实现不战屈敌、保全本国为目的的国家战略,是符合孙武本意的。因此《孙子兵法》原本不存在"善攻者"三字,并非脱字、误字,这样文脉贯通,是《孙子兵法》本质意义上的字句。  相似文献   

18.
从学术史的视角,梳理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孙子兵法》研究状况及相关成果。重点阐释了这一时期孙子生平与著作背景研究、《孙子兵法》文献研究、《孙子兵法》理论研究、《孙子兵法》普及应用研究等方面的新成就,并揭示了这一时期《孙子兵法》研究的发展轨迹、总体特点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正> 我国的史书产生非常早,而且极其繁富。然而,有史书并非就有了史学。“在战国前,古史的性质是宗教的,其主可论题是奇迹说;”而战国至秦汉之际,“立了许多应时的学说,就生出了许多证实这些学论而杜造史事。” (顾颉刚《战国秦汉间人的造伪和辨伪》)直至司马迁《史记》问世,我国才有了史学。《隋书·经籍志》将《史记》列入“史部”之首。《史记》历来被奉为“史家之极则”。 (赵翼《廿二史剳记》)《五帝本纪》作为《史记》的首篇,对全书有着开宗明义的总序作用,在我国史学史上处于肇端地位。  相似文献   

20.
在《孙子兵法》这部论著中,《形》、《势》、《虚实》为三姐妹篇,相互间存在着严密的逻辑关系,孙子通过层层论证,实现了军事理论上的重大突破;据此,三篇中的“形”、“势”、“虚”、“保法”、“不责于人”、“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和“故曰胜可为也”等词语的注释都应重新予以修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