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上学不穿校服。在德国的小学校园里,孩子们穿的是五颜六色。学校从不要求学生穿校服上学,也根本没订过统一的校服。目的是为了体现“个性化”发展,让孩子从小就养成“个性”、发挥“个性”。  相似文献   

2.
在传统语文课堂上,教师垄断了“话语权力”,他们以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来代替学生自身的领悟,把学生的思维引向自己设定的那个所谓的唯一正确答案,严重地窒息了学生的创造力。陈旧的教学观导致了学生的厌学,教学方式的“失当”引发了学生对“学习”狭隘的理解,他们以为“学习”就是去“接受”老师的灌输,却忽视了自己对知识的建构。其直接后果是自身学习激情的缺失,在课外他们能够彼此真诚地交流,在课堂上却丝毫展现不出他们奔放的个性。  相似文献   

3.
邵建忠 《班主任》2012,(2):46-46
比衣食住行。学生攀比最常见的就是在衣食住行上,如有些学校规定要穿校服,但个别学生想方设法地把自己昂贵的衣服穿出来;吃的方面,有些学生几乎从不在学校的食堂里吃饭,总是到校外的饭店餐馆中吃“好”的;住的方面,  相似文献   

4.
“个性”是创新的基础,它体现了个体独特的观察、思维与独特的创造。生命要具有个性,作文教学有利于个性的发展。作文教学应尽最大的努力去树立学生“个性”的旗帜,学生的习作应尽可能体现他个性的光芒,“求真”,“求趣”,“求异”,“求新”。  相似文献   

5.
个性,是指一个人在自己的行为活动中经常表现和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提倡“个性化”教育已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要尊重学生,在平等中发展个性;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全面、公正、合理地对待每一个学生;鼓励学生的质疑问难,使学生在质疑问难中不断超越自我;从做中学,在体验中发展个性;强化“人本意识”,在主动中发展个性。  相似文献   

6.
在传统教学中 ,整齐划一的教学要求和追求共性答案的教学设计 ,使得部分学生得不到表现的机会 ,能力得不到提高。因为每位学生都是以自己独特的个性而存在的 ,在兴趣、习惯、气质、性格、能力等方面都不一样 ,所以我们的教学应当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 ,尽力挖掘他们的潜力 ,努力为学生创设个性化的学习空间 ,促使学生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进行自主学习。一、“问”的个性化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可见 ,“疑”是开山的斧 ,“疑”是深耕的犁。常常质疑 ,会使学生处于自发求知的状态 ,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我校进行个性化阅读教学的研究 ,在…  相似文献   

7.
分层互动教学策略是在重视学生“个体差异”的前提下提出的,目的是让每个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得,学有所用。我校在体育教学中尝试实践分层课堂教学策略,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力争使他们能在适应自己“个性”的环境中获得最佳发展,为他们创造“个性张扬”的机会,使每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相似文献   

8.
王家平 《农村教育》2007,(12):49-50
个性化写作是指在学生天赋所及的范围内极大地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充满写作的激情和创作的欲望.使其个性在写作中得以凸现。学生的个性化写作必然伴随着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体验。然而,“个性化”不等同于“自由化”。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与作文“接触”.寻找学生与作文的“交叉点”及“未定点”.一方面鼓励学生多写作.写出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另一方面引导学生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经验和思想情感来创新和丰富作文。  相似文献   

9.
在创新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作文以“率真”为主,以“真诚”为高,以“个性”为美,真正做到了“我手写我心”。作文就其本质来说,是作为写作主体的学生的内在精神与独特个性的自由呈现。因此,教师引导学生旗帜鲜明地表现自己的独特感受,彰显自己的独特个性。在作文中描述喜怒哀乐,倾吐肺腑之言,叙述一念之差,吐露心中至爱,诉说烦恼忧愁,书写理想追求。发表主张见解,表现气质风度;用真话、真情打动别人,使一个个血肉丰满、富有个性、鲜活独特的“我”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彻底地消除作文中的那个社会的、共性的、面孔相同、个性相似的“假我”。  相似文献   

10.
四川成都实验外国语学校(西区)校长邀请“尖子生”共进晚餐成为网络热点,各种评论铺天盖地而来,有赞成的,有反对的,赞成的认为校长此举有利于激励学生,反对的认为校方的这种做法对于其他4000多学生来说是一种歧视!“歧视”继“绿领巾”“红校服”“三色作业本”之后又一次被人提起。  相似文献   

11.
《教育》2006,(21)
“喜欢自己的校服吗?”“不喜欢。”“为什么?”“太难看了!”面对记者的提问,小学五年级的孙意舟同学回答得简单而直接。不受欢迎的校服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中小学生的校服就开始由过去的绿军装和制式装等普及成运动装。一时间,运动服几乎成为了校服的标准样式。绝大多数的学生们都在款式单一、结构松垮的校服的包裹下见证了自己的青春和成长。而随着社会经济生活的迅猛发展和学生自主意识的不断增强,色彩单调、宽松肥大的运动装越来越引起追求个性与时尚的青少年们的不满。在中学的校门外,你常常能看到这样的风景:一放学,出了校门的女生…  相似文献   

12.
林君儒 《现代语文》2007,(5):113-113
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学生都具有独特的“个性”,我们所追求的“作文的个性”,其实就是让学生写他自己,按他的本来面目来写,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等具有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会,富于真情实感。现在,一部分学生作文千人一面,“假、大、空、废”,这样不利于个性发展。  相似文献   

13.
吕叔湘、周有光等大家在回忆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时,曾经描述过当时的教学活动:上午上四节课,下午也上课,上类似于现在的选修课。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课,不考试的。因为是兴趣所至,所以大家都学得很好,没有考试的必要。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既有学校统一的“规定动作”,又有适合自己发展的“自选动作”。学生在中学期间的兴趣、‘爱好、个性、知识结构等都有差异,教学就应该适应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的需要。上世纪20年代与30年代的常州高级中学,培养了一大批以后出类拔萃的人才,  相似文献   

14.
明代文学流派公安派主张创作要“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中流出。不肯下笔”(袁宏道《小修涛序》)。所谓“性灵”就是作家的个性表现和真情流露。强调文章要“真”,要有真知灼见、真情实感;要“个性”.要是属于自己独有的、别人无法取代的性格。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作文个性化”。因此。在作文中要表现自己独特的体验.感悟,要写出自己的心跳,展示出“我”的境界。语言也要个性化,要“能使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鲁迅语)。怎样才能在作文中亮出自己的个性,带给读者全新的体验和感受呢?我认为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5.
学生喜欢有个性的老师,而每位教师教学个性的形成都有着他的自身契机和历史渊源,“四有”教师会让我们的教学“个性”起来。“四有”教师是指教师要具有:[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英国政府在中小学校中推行“学生权力”行动,旨在给予学生更多“话语权”。“学生权力”行动鼓励校方在教学内容、学校规章制度、校服选择、午饭质量、教师任免等方面多多征询学生意见。  相似文献   

17.
有一天,和一群德国学生聊天,刚好是台湾的历史教科书问题正闹得沸沸扬扬的时候——民进党“政府”试图在教科书里进行所谓“去中国化”,反对者则抗议纷纷。我问这些德国学生:“你们高中的历史课是怎么上的?”  相似文献   

18.
人有个性才有创造。“个性”是创新的基础,它体现了个体独特的观察、思维与独特的创造,创造过程就蕴含于个性的展现过程之中。从某种角度说,口头表达能力是一个人个性化特征的载体,学生如能表达自己独特的思想,就说明这是学生的个性语言。培养学生的个性语言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尝试的个性,学生的创新意识也会在个性语言的发展中增强。  相似文献   

19.
“发展个性”是新课程理念的一个重要观点,许多学校在表述、诠释自己的办学思想和理念时,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发展个性”,并把“发展个性”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那么,什么是“个性”?为什么要“发展个性”?怎样去“发展个性”呢?  相似文献   

20.
交往教学论(Kommunikative Didaktik)产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德国。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德国的K.沙勒和K.H.舍费尔提出了侧重研究师生间交往的教学论思想,并与其他一些教学论专家一起把这种思想系统化为交往教学论。该理论以“教学过程是一种交往过程”这一观点为基础,着眼于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交往关系,十分强调教学的教育性,把“解放”作为学生的最高目标,要求学校尽可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强调学生个性的“自我实现”。交往教学模式是针对传统教学模式中交往缺失与阻隔、学生非主体等状况提出来的,对传统教学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