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面对新商科人才培养要与产业发展相融合、强调前沿技术的应用、采用互动教学及注重能力培养的新要求,地方农业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农商结合的复合应用型人才,要求学生要知农、爱农和懂农,掌握现代营商技能,具有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为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搭建融入农科知识的"通识+商科+农科+实践"课程体系,构筑"‘三农’情怀教育+专业基础+综合提高+应用创新"的四层递进实践教学体系,搭建"校内+校外、商科+农科"相结合的多元化实践教学平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过程中采用"学、思、创"一体化教学模式,建设专业化、团队化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相似文献   

2.
纳米制造是科学研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大工程观的多学科交叉型复合纳米制造人才成为面向未来技术、新工科教育的新要求。创新纳米制造课程与教学体系,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科交叉为基础,设置阶梯课程,有机融合串联通识课程、配套实验课、国际化课程,为新型纳米制造技术人才培养建立知识基础。重实践、重实验、重探究的教学实践,能有效践行产学研结合,发挥顶尖实验平台优势,增强创新意识和积极性,全面提升学生知识素养、科研能力和大工程观。阶梯式课程体系初步展现出人才培养体系“新素养”“新结构”和“新方法”,在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机制下,可以为复合型纳米制造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在分析新工科教育面临的形势与困境的基础上,针对新工科人才培养存在的人才供需结构失衡、专业设置与产业匹配度不高、实践创新能力不足、课程设置与职业岗位要求不相适应等问题,基于“OPCE”人才培养的创新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从“开放·实践·创新”三个维度,构建多方协同的实践育人体系、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三阶段”教学体系和多元考核评价体系,实施“三模块-三阶段”协同育人模式,培养应用型新工科人才。  相似文献   

4.
基于教育适切性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维度分析涉农MPAcc培养单位实化知农助农会计人才培养使命、推进与涉农学科融合、强化乡村财会专业实践与实务研究等现实行动,发现存在适切培育德才兼备会计人才有待加强、与涉农及数字智能等学科融合不够深入、服务乡村振兴等战略需求的广度与深度有待拓展等问题。认为在“双一流”建设与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时期,MPAcc教育应强化爱农等思政引领推进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基于科技产业融合情境推进与新农科等学科深度交融、适切大国“三农”等重大需求提升学科服务经济社会的成效。  相似文献   

5.
通过比较典型案例,分析出农科人才培养与乡村人才振兴战略协同推进过程中的现实困境和根本原因,以立德树人为总目标,构建和完善新高考背景下“新农科”人才选拔机制,主要包括学生知农和爱农情怀的培养、科研平台和教研基地的建设、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教育的提升、“新农科”通识教育的重塑等方面,以期在新高考背景下为高校选拔和培养乡村振兴人才提供借鉴、促进不同高校特色化发展、让“新农科”人才充分发挥其特长和潜能的同时,壮大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相似文献   

6.
新农科建设为农业类专业发展、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契机。宁波大学水产养殖专业要对接“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国家战略,依托宁波“一港两湾”海洋产业优势和“海洋经济中心区”的特点,以海水养殖为背景,围绕东海混水区特色物种与养殖环境展开研究型教学。通过水产养殖前沿课程的建设,加大推进学科交叉、产教协同、科教融合和国际合作,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突出创新能力、广阔国际视野的农工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7.
工程训练课程作为学科高度交叉融合的通识课程,在培养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方面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而推进工程训练高质量发展就要准确把握其内涵特征和发展机制。在研究工程训练的发展历程、教育属性及教学体系的基础上,沿着学科脉络,分析了新工科建设下工程训练的发展理念,探讨了新时代工程训练课程的内涵特征。  相似文献   

8.
随着汽车“新四化”进程的加速,各大车企对于智能车辆技术投入了巨大研发力量,企业对“懂汽车+懂IT”的复合型人才需求也越来越旺盛,这些新需求对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车辆工程人才来说,依托传统机械工程学科的培养模式已不再适应汽车“新四化”的要求,特别是在多学科交叉融合培养人才方面需要对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和创新。在深入分析多学科交叉融合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以“真问题”驱动为核心,结合新能源智能网联车辆人才培养需求,设计了多学科交叉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知识体系,采用“微—综”项目群、“虚—实”教学手段和“真题真做”产教融合三层体系构建培养平台,提出一种新的教学改革思路,以期为新时代车辆工程人才培养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坚定文化自信、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为地方优秀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创造了条件。基于新文科的学科交叉和技术融合理念,在大学英语教学体系中采用“五个融合”即地方文化+英语、线上+线下、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实现地方文化英语教材建设、教学模式和手段的优化及教学评价的完善,将地方文化有效地融入大学英语教学体系中,旨在培养了解和热爱地方文化、具有文化自觉和自信、在跨文化交流中能够对外传播地方文化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以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新农业、新乡村、新农民、新生态赋予新时代农林工程教育前所未有的重要使命.N大学在前期发展过程中,其工程人才培养面临着一系列发展困境:教育教学体系陈旧,与科技发展相脱节;教育理念滞后,与行业人才培养诉求不契合;思政教育薄弱,与立德树人任务不匹配.在新农科建设背景下,为了更好地培养工程创新人才,N大学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机制及模式改革,探索了农林院校工程教育的特色发展之路:聚焦人才培养质量,重构交叉融合的林业工程类专业教育教学体系;立足农林行业需求,建立融通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强化教育思维改革,塑造林业工程教育新理念.面向新农科建设,确立以"知农林、为农林、爱农林"为特色的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N大学工程教育改革的实践探索为国内农林院校寻求工程人才培养的内生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加强学科交叉与跨界融合,重构农林类工程学科及关涉专业教育教学体系;建设"研-产-学"协同培养模式,加强学生素质能力培养;坚持立德树人导向,强化课程思政教育.  相似文献   

11.
新农科建设要求涉农高校对传统农学专业进行优化升级,强化实践教育以加快新型农林人才的培养。作物生产实践课程对植物生产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以“植物田间技术”课程为例,依据新农科建设要求,对标“金课”的“两性一度”,对作物生产实践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和创新从低阶到高阶的多层次—递进式—全方位的教学内容重构方案进行了探讨,旨在响应新农科建设的号召,全面提高教学水平,为国家培养具有“大国三农”情怀、综合实践能力强、创新素养高的新型农林人才。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以人工智能(AI)、大数据和元宇宙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并与各类学科不断交叉融合,引发了一系列的革命性突破。如何与时俱进地培养大学生的数字化、智能化信息素养,大学计算机通识教育面临巨大挑战。提出了一套AI赋能的大学计算机通识教育新体系,从学生的能力目标出发,创建了融合计算与智能的大学计算机通识教育知识体系,设计了面向“四新”专业的“宽、专、融”的大学计算机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提出了编程贯通、大模型驱动的“多模式”实践教学方案,构建了包括“认知、设计、创新”的三梯度实践教学体系,重构了贯通计算与智能的大学计算机通识教育基础教材。  相似文献   

13.
面对农业与传统工业、服务业及新兴技术产业相互融合的农商结合商业模式的不断涌现,农业院校经管类专业应立足农科优势,培养"农商结合"的复合应用型人才。为此,需要构建以培养学生"为农、爱农"情怀、"懂农、善商"技能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为目标,以融入"三农"情怀和农科知识的商科实践课程建设为核心,以校内外实践教学资源为保障,推动"学、做、创"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应用的实践教学体系,体现商科培养嵌入农业产业链、突出实践价值的"新商科"人才培养特色。  相似文献   

14.
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在人才,人才培养的关键在教师。新农科建设迫切需要高等农林教育更新教育理念,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这些新变化对农林高校教师能力素质提出了新要求。由于农林高校教师队伍建设速度和质量滞后于新农科建设的速度和质量,在教师引进和培养环节能力考查不完备,师资队伍培养多方合作融合不足等原因,导致新农科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短板。农林高校要进一步加强教师爱农情怀教育,高质量建设教师发展中心,强化产学研融合创新,深化评价机制改革,大力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提高立德树人成效,为教育强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15.
针对农林高校数理化基础课程长期处于独立性过强,而交叉融合不够的局面,提出了以大基础观统领全局的理念,深化数理化系列基础课程的改革,促进数理化之间以及与大农科各专业之间的交叉与融合,从而构建一个多层次的农科特色鲜明的数理化大基础课程新体系.  相似文献   

16.
项目制教学可以实现新工科“学科交叉、创新实践”的理念,与地方工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时代使命不谋而合,但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教学活动同质化、教学目标不够清晰、学习效果评价流于形式、难以实现学科交叉等问题。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将传统工科进行数字化改造,建立跨度为多个学期的“理论—实践”数字化课程群综合引导式教学项目。从“课程群综合引导式项目—课程阶段项目—课堂微项目”自顶向下重构教学设计、创新教学方法和组织、开发评价标准及管理系统,构建“前后贯通、相互衔接、逐步进阶、学科交叉”引导式项目培养模式,开拓出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新工科”建设发展要求及工科特色的人才培养路径,为地方工科院校新工科教学改革建设和高质量人才培养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在当前自动化向智能化时代发展的背景下,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工业革命以及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背景下,建设面向未来科技前沿的多学科交叉及融合平台、产教深度融合的创新实践平台成为了新工科人才培养的必然途径。遵循智能核心、产教融合、学科交叉融合“一核两融”理念,凝练智能、融合、国际化“3I”特色,以“重塑学生科创体系、构建交叉实践平台、创新共享云平台、提升育人国际竞争力”为实施路径,建设产学研一体化的自动化领域新工科人才多维创新实践平台。  相似文献   

18.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实践的不断深入,对高层次复合应用型农业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同时,农业产业链长、涉及学科多、标准化难等复杂问题对涉农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加强顶层设计,探索涉农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项目制”改革,形成“乡村振兴”“一带一路”两个专项、“4+6+X”层级分明的人才培养项目管理体系。“项目制”改革着力于创新多元主体管理体制,打破学科壁垒,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强化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和职业能力提升,构建以人才培养与重大战略需求相结合、知识体系与服务岗位相匹配、“招培就”一体化为特征的“四链融合、五项衔接、六维贯通”教育模式,有效提升了涉农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培养出一批“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层次复合应用型农业人才。  相似文献   

19.
根据新农科人才知识宽度、能力宽广和素质宽厚的要求,以及下得去农村、用得上专业技能、耐得住寂寞、上得来求学深造的培养目标,新农科人才培养应以优化组合、转型化合为总纲领,并形成跨界创新、跨学科专业建设的人才培养理念;应从思想政治与专业教育、学科集群、教学团队、多元平台、课程体系、数字教育与传统教育、交流渠道、先进评价体系等八个方面的融合出发,构建新农科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20.
“环境生态学”是环境专业的必修课程,与环境监测、污染生态学等多领域研究有交叉,通过这门综合性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掌握“环境生态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正确认识人类活动如何通过生态途径干扰、恢复和重建生态系统。在新工科背景下,根据传统教学的不足和学生发展特点,创新性提出以机器学习的交叉融合为切入点,构建“课堂指引(guidance)+自主探索(explore)+成果考核(check)+效果追踪(trace)”的“四位一体”GECT教学模式,为“前沿交叉”融入环境工程专业课堂教学理念提供参考,满足新时代发展对实践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对新工科理念下环境工程专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