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升入中班后,为了扩大班级的活动空间,我们把床铺全部改为上下铺,同时,认真研究了确保孩子安全的措施。但许多家长认为孩子年龄小、睡觉不老实、小便次数多,提出不要让自己的孩子睡上铺。我们专门开了家长会,说明睡上铺能锻炼孩子的协调能力,并承诺照顾好孩子的安全,也还是有不少家长不同意自己的孩子睡上铺。工作陷入了僵局。我们三位老师只好从全班孩子中筛选出能力强的孩子,然后做他们家长的工作,请他们先做榜样,让孩子睡上铺。  相似文献   

2.
自理是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使他们逐步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会的事情学着做,会做的事情经常做。如让孩子自己吃饭、喝水,自己洗手、洗脸,自己大小便,自己穿脱衣服,自己收拾玩具、整理图书等等。生活自理能力是人生存与发展的基本能力,是孩子走向社会的必备能力。学会自理,终生受益1.自理是孩子身心发展的需要新生儿吃喝拉撒睡都需要大人的护理。随着年龄的增大,生活经验的丰富,孩子产生强烈的“我自己来”的愿望,他们试图摆脱大人的帮助,反对大人对他们的干涉,迫切要求表现自己,做自己力所…  相似文献   

3.
一些家长说,现在的孩子真烦,他每天做作业时,总是爱问家长,做一题,问一题,自己就是不动脑子。如果家长不给他们讲答案,他就说不会,真的拿他们没有办法。人都有一种惰性,孩子一提问,家长就给出了现成的答案,孩子轻松了,他们当然乐意。但长此以往,容易使孩子养成一种依赖思想,养成不爱思考的坏习惯。所以说这是一种消极的、被动的帮助方式,同时也是一种无效的帮助方式。积极的帮助方式应该是,家长不要急于给出答案,与孩子共同分析题意,讲清解题思路之后,仍然让孩子自己去做,这样让他从小养成独立思考和独立作业的好习惯,…  相似文献   

4.
在一次学术报告会上,有位教育专家说,现在教育的错位现象比较严重,学校的事家长做,家长的事学校做;小学的事大学做,大学的事小学做。他列举了若干事例证明了这一观点。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自己该做的事全由父母包办,到学校以后自己睡的被子不叠、宿舍不打扫,一双袜子穿了一个星期,……我近几年担任班主任工作,  相似文献   

5.
喜欢尝试大人的活动是孩子的天性,他们总是对大人说:“我自己来。”尽管做起来总是事与愿违,可对他们来说,做每种家务劳动都是一件新鲜而又奇特的事,但是,许多家长却认为,孩子还小,做起家务来碍手碍脚,不如干脆自己做,而且还有危险。由于观念的不同,导致现在的孩子在动手能力、责任心方面有些不如人意。为此,我们根据幼儿同的苏州市级课题:“动手做,学会生活”,制定了子课题“学做家务,体验生活”。  相似文献   

6.
家庭的育人作用,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的教育资源。我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家长参加班会我班实行班干部轮流“执政”制度,我把家长请进课堂,让他们参加子女的就职演说会。他们有机会从一个新的视角审视孩子,切实了解孩子的工作水平、处事能力和内心世界。一位同学在演说中详细地介绍了自己任期的工作计划、目标和要求,妈妈高兴地说:“我第一次深切地感到自己的孩子长大了,要不是班会上亲眼所见,我还会把他当小孩子呢。”班级工作有了家长的参与,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成就欲望和主动发展意识,“做出一流的成绩…  相似文献   

7.
不能剥夺孩子成长的机会,为他出谋划策。因为那是一个成人的思维和想法。家长的预见性会让孩子丧失很多让他们成为真正的自己的机会。我们可能会避免让他们少走弯路,少经受挫折,我们会用经验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做。可是经验是我们的并不是他们的,我们要教给孩子如何思考而不是思考什么。在一个充满同龄人压力的社会中,教育孩子思考什么而不是如何思考是非常危险的。这会造成孩子只会依赖家长指点而不运用自己的批判性思考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刘艳 《家庭教育》2006,(11X):52-53
孩子属于谁?当向我们的家长问出这个问题的时候,家长也许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孩子是我们生的,我们养的,自然是属于我们的,不然,孩子还属于谁?”在我国,父母通常会理所当然地认为孩子是属于自己的,于是会忙着帮孩子解决这个,处理那个,告诉孩子:你应该这样做,你不应该那样做。但如果我们问美国家长同样的一个问题,也许就会得到一个截然不同的答案:“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他们属于自己。”于是美国的家长会抱着宽容的态度,让孩子自己去选择,自己去尝试,畅所欲言地发表自己的见解。[编按]  相似文献   

9.
孩子自理能力是从学会料理自己的生活开始的.有的家长认为,这些琐事让孩子做太劳神,不如替他们做来得更省心、省事.看起来似乎如此,其实不然.孩子将来要走向社会,要参加各种活动,他们不仅需要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具备各种能力,而生活自理能力是各种能力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家庭与家教》2006,(10):51
首先,作为父母,对于孩子不合理的要求,要理直气壮地说一声“不”。父母在孩子面前,要勇于坚持原则。俗话说得好: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让孩子心目中形成一个正确的行为观念,也就是说要让孩子心目中有一条是非界线,知道哪些是应该做的,哪些是不应该做的,使孩子明白一些做人的道理和规则。其次,家长要牢固地树立懒妈妈养了勤孩子的观念。我们要明白:我们不可能养活孩子一辈子,孩子的事情让孩子自己去做,家长不可替代,要从小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教会他们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甚至,家长的担子也可以较早地让孩子承担一些,要知道,这对…  相似文献   

11.
长期与父母睡在一起的孩子,现在要独立睡觉,这相当于让孩子经历一次“心理断乳”。对于上小学的孩子来说,个子已经长高长大,睡在一起确实有越来越多的不便之处,许多道理一讲,他们都明白,可就是粘粘糊糊的,不愿意自己睡觉,于是家长纳闷着急了,怎么能让孩子自  相似文献   

12.
孩子的安全是我们最关心的事情,为孩子营造安全的环境是我们的责任,但孩子是否感到自己是生活在安全之中呢?我们的老师在北京和山东威海对部分孩子进行了调查,结果让我们惊讶,有很多孩子不认为自己是安全的。他们对校园内外不安全的因素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看了孩子们的回答,我们应该做些反思,既要努力为孩子们创造安全的环境,也要让孩子们学习自护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四环市场育儿支援活动的终极目标是挖掘家长中间蕴藏的教育资源,让他们自己承担起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的职责,从而实现教育的自主、自助。基于此,我们发动家长成立了自己的组织——家长委员会,并提议下午活动就由家长委员会成员轮流组织,担任“家长老师”。但是在倡议一周多以后,家长们始终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总是需要我们到摊位上去请他们,而且常常是无功而返。有的家长极不配合,还冷眼相待,或者干脆采取不搭理的态度。  相似文献   

14.
杨蕴芳 《山东教育》2004,(15):39-40
在孩子与同伴的冲突中,很多家长担心自己的孩子吃亏,不放心让幼儿独立地解决问题,常常包办解决冲突。实际上,家长应该理解作为一个独立的人,孩子学习解决自己的问题是必要的,应该相信孩子的能力,给他们提供机会,让孩子充分体验成功或失败,并在其感悟中成长。  相似文献   

15.
我国城镇的中小学生中,不少应该有生活自理能力和家务劳动能力的孩子,在家里还是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并不都是因为孩子不愿意参加家务劳动,不少的家庭是家长不让孩子参加。有的家长怕耽误孩子的学习时间,说什么“只要你把学习搞好了,你什么家务活也不用干,我给你做牛做马也认了”。还有的家长认为,让孩子做家务,他们不会做,还得跟他们费口舌,弄不好还得“返工”。让孩子干,还不如自己“承包”下来,虽累一点儿,倒也省心。这些想法,带有一定的普遍性。但这表明很多家长对家务劳动的道德价值缺乏认识。我们…  相似文献   

16.
许多家长朋友跟我说:孩子决定着家庭的气氛,孩子争气,家长就没有什么大的烦恼,就算自己在工作中有些不愉快,但争气的孩子会给家长带来心灵的慰藉;如果孩子不争气,家长就不会有好日子,好心情,心里总有阴影掠过的感觉。是啊!我们中国人将孩子视为自己生命的延续,事业成功的家长希望子承父业;事业不成功的家长则将孩子视为自己的圆梦人。但这只是家长的一相情愿,家长忽略了孩子同我们一样具有独立人格,他们有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所以家长应该给孩子充分的尊重,应培养他们的责任感,让他们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对自己的生命负责,让他们成为自己生命的主人。刘艳兰女士和她的爱人对孩子可谓费尽心思。为了给李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他们严格要求自己,规范着自己的言行,这的确是很正确的教育方法,效果也不错。但在李涛升  相似文献   

17.
朱株 《湖南教育》2014,(12):58-59
“我们究竟哪里得到这么一个荒诞的观念,认定若想要让孩子做得更好,就得先要让他感觉更糟?”——这是美国著名教育专家、心理专家简·尼尔森在《正面管教》一书中质问所有家长和教师的一句话。现实中,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乖乖听自己的话,都会不自觉地强调父母多么正确且充满先见之明,而他们没有意识到的是,这样的言行其实透露给了孩子一种信息:“你什么都不懂”“你千万不能自己行动”“小孩子总是错误和愚蠢的”……  相似文献   

18.
王健 《学子》2013,(9):91-91
我们是爱孩子的,因为我们所做的一切:衣、食、住、行,只要孩子提出来,会尽量得到满足。相反,孩子对我们的要求却很少做到。家长不解,"我是为了孩子好,才让他……"现在,有的名人写书,也会说上一句:"当时不能理解家长的用心良苦,长大以后才明白。"而我们也要做让孩子长大以后才明白的家长吗?可见,问题就出在了家长这样做是为了孩子好,但孩子不能理解。家长就觉得自己吃力不讨好,但依然吃着力,做着不讨好的事。心里想着:不讨好也要做,我可是为了孩子好。此时此刻,您的孩子并没有感受到您对他的爱。  相似文献   

19.
孩子的期待     
渐渐长大的孩子心里渐渐有了很多想法,他们不愿对家长说,不愿对老师说,甚至不愿对同学朋友说。他们把心里话放心地倾诉给了我们,而我们有责任让家长了解自己的孩子,听听孩子的心声。如果这样能让两代之间的心灵相通,本刊愿做辛勤的信使,牵挂着父母与孩子。——编者  相似文献   

20.
王健 《学子》2013,(11):91
我们是爱孩子的,因为我们所做的一切:衣、食、住、行,只要孩子提出来,会尽量得到满足。相反,孩子对我们的要求却很少做到。家长不解,"我是为了孩子好,才让他……"现在,有的名人写书,也会说上一句:"当时不能理解家长的用心良苦,长大以后才明白。"而我们也要做让孩子长大以后才明白的家长吗?可见,问题就出在了家长这样做是为了孩子好,但孩子不能理解。家长就觉得自己吃力不讨好,但依然吃着力,做着不讨好的事。心里想着:不讨好也要做,我可是为了孩子好。此时此刻,您的孩子并没有感受到您对他的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