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通过对迄今所发现的一颗最遥远的超新星的研究 ,美国科学家为爱因斯坦的“暗能量”理论找到了第一个直接证据 ,并证明了在“大爆炸”后 ,宇宙的膨胀先是减速 ,然后进入加速阶段 .这颗超新星的编号为“1997ff”,于 1997年被哈勃太空望远镜拍摄到 .“1997ff”爆发于 110亿年前 ,当时宇宙的年纪只有现在的 1/ 4 .超新星即爆炸中的恒星 ,它发出的亮度是几十亿颗恒星亮度的总和 .测定超新星的亮度 ,可以用来判断宇宙膨胀的速率 .科学家们经大量计算和分析确认 ,“1997ff”的亮度是预计正常亮度的两倍 ,比距离更近、更年轻的超新星爆炸发出的光还要亮 .科学家们据此判定 ,这颗超新星爆发于宇宙的减速膨胀阶段 ,从而证实了宇宙膨胀先减速后加速 ,同时也证明宇宙中确实存在负引力 .负引力的概念由爱因斯坦在 2 0世纪初提出 ,也被称为“暗能量”.爱因斯坦提出暗能量时自己都不相信其合理性 ,科学界至今对负引力也还几乎没有什么认识 .但科学家估计 ,暗能量可能占据了宇宙成分的2 / 3,对它的了解对于理解时间、空间、物质和能量具有关键作用 .有关“1997ff”的新发现为暗能量的存在提供了新的佐证 .科学家认...  相似文献   

2.
在观测到的极贫金属星Ba元素随金属丰度分布区域的左边界与单颗Ⅱ型超新星污染区域的r-过程元素丰度对应的假定下,采用Tsujimoto给出的Ⅱ型超新星爆发Mg元素的产量,利用Tsujimoto提出的方法,根据观测到的极贫金属星Ba和Mg丰度的左边界数值计算各种质量超新星r-过程的产量,得出星系中r-过程核合成的主要质量区间.根据所得到的不同质量Ⅱ型超新星r-过程的产量关系,改进Fields等人所提出的方法,解释观测到的贫金属星中子俘获元素的弥散性(scatter);根据三成份(晕、厚盘和薄盘)多相模型(气体、分子云、大小质量恒星以及剩余物质),利用所得到的Ⅱ型超新星的r-过程的产量计算了r-过程元素的均匀化学演化.  相似文献   

3.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家们说,他们首次发现了可能孕育行星的一颗盘旋的岩屑碟,从而解开了行星是如何从一个脉冲星周围形成之谜。据美联社4月5报道,科学家们利用美国宇航局的红外线“斯皮策”太空望远镜观测到一个碎石碟放出的光亮的辐射线,而这个碎石碟环绕着距地球1.3万光年的一个年轻脉冲星。这个脉冲星一度是颗巨星,而这颗巨星在约10万年前的一次超新星爆发中崩溃了。负责这项观测工作的麻省理工学院天体物理学家迪普托·查科拉巴蒂表示,这个岩屑碟很可能是由金属丰富的物质组成,而这些物质未能逃脱那颗超新星。这颗岩屑碟与围绕类似太…  相似文献   

4.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家们说,他们首次发现了可能孕育行星的一颗盘旋的岩屑碟,从而解开了行星是如何从一个脉冲星周围形成之谜。据美联社4月5报道,科学家们利用美国宇航局的红外线“斯皮策”太空望远镜观测到一个碎石碟放出的光亮的辐射线,而这个碎石碟环绕着距地球1.3万光年的一个年轻脉冲星。这个脉冲星一度是颗巨星,而这颗巨星在约10万年前的一次超新星爆发中崩溃了。负责这项观测工作的麻省理工学院天体物理学家迪普托·查科拉巴蒂表示,这个岩屑碟很可能是由金属丰富的物质组成,而这些物质未能逃脱那颗超新星。这颗岩屑碟与围…  相似文献   

5.
德国慕尼黑技术大学的科学家最近报告说,他们在太平洋海底发现了来自超新星爆炸时产生的星际尘埃.这是科学家们首次在地球上发现来自另一个恒星的物质.这种星际尘埃是超新星发生剧烈爆炸时被抛向地球的,它是一种罕见的特殊形式的放射性物质。  相似文献   

6.
张俊 《成才之路》2011,(29):I0016-I0016
日本科学家小柴昌俊在戴维斯研究的基础上证实并扩大了对中微子的探测成果,捕获超新星大爆发时释放的中微子,因此获得2002年诺贝尔物理奖。  相似文献   

7.
科学发现     
爱因斯坦没错宇宙有“暗黑能量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天文学教授亚当·里斯近日宣布,通过哈勃望远镜,他们第一次取得了支持“暗黑能量说的“重要数据。里斯和同事利用哈勃望远镜观测了23颗超新星。由于科学家已经探明超新星爆炸的物理机制,因此天文学家不仅能用超新星现象测量星体距离,还能知道超新星消亡时的宇宙膨胀速度。里斯取得的“重要数据为爱因斯坦视为“最大学术污点的“宇宙常数”洗清了“沉冤。爱因斯坦当初在写下广义相对论方程式后,发现方程式中描述的宇宙不是在膨胀就是在收缩,但他相信宇宙处于亘古不变的稳定状态,于是在方…  相似文献   

8.
《中国科技奖励》2009,(8):76-77
元素周期表上的前26种元素,从氢到铁均产生于恒星内部的核聚变,而从27号元素钴开始,自然存在的元素都来自于超新星的爆炸,还有一些元素则是科学家在实验室里合成的。以下就是科学家在实验室里合成的九种人工元素。  相似文献   

9.
超新星遗迹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银河宇宙线的重要发源地,基于目前的理论和大量空间望远镜的观测,论文对已知超新星遗迹的观测和理论数据进行统计研究,分析不同年龄段、不同距离、不同类型的超新星遗迹的分布,同时也统计了超新星遗迹的高能观测信息,旨在为将来超新星遗迹的辐射理论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在宇宙空间中的某个地方有时会突然发出非常漂亮的光,这就是超新星.可是它很快就暗淡下来,经过55昼夜亮度会减弱一半.光从这样一颗超新星发出到到达地球需要几百万年,相比之下超新星从发光到熄灭的时间就显得太短了.  相似文献   

11.
2011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将诺贝尔物理学奖颁发给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天体物理学家萨尔·波尔马特、美国/澳大利亚布莱恩·施密特以及美国科学家亚当·厘斯,以表彰他们“通过超新星发现宇宙的加速膨胀”,有助于人类更多地了解宇宙扩张的秘密。  相似文献   

12.
2011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将诺贝尔物理学奖颁发给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天体物理学家萨尔·波尔马特、美国/澳大利亚布莱恩·施密特以及美国科学家亚当·里斯,以表彰他们"通过超新星发现宇宙的加速膨胀",有助于人类更多地了解宇宙扩张的秘密。  相似文献   

13.
科技快递     
地球变“老”了德国和美国的科学家发现,地球和火星诞生的时间比人们原先认为的要早2000万年。科学家过去认为,太阳系诞生于46亿年前一场巨大的超新星爆发。爆发的冲击波使残余的体凝聚成团块,形成太阳、行星、卫星、小行星和彗星。但这些天体诞生的时间和速度难以估计。对太阳系演化进行  相似文献   

14.
《初中生》2015,(31)
2.2亿年前,在一个黑暗的宇宙森林角落,一颗质量比太阳的9倍还大的恒星,走过了亿万年的漫长岁月,终于迎来了它生命的绚丽终点,以超新星爆炸的方式点亮宇宙苍穹.爆炸光线在无边宇宙穿梭.9月12日,通过新疆南山县星明天文台的望远镜,安徽省合肥市五年级学生廖家铭看到了这束光线.他也就此成为发现这颗疑似超新星的地球第一人.如果经光谱证实其确系超新星,那么,10岁的廖家铭,将成为全球发现超新星年纪最小的人之一.  相似文献   

15.
公元1006年5月1日凌晨,在南向天空,突然出现一颗客星。之后愈来愈亮,可与半个月亮相比。三个月后变暗,但肉眼仍可辨识,数年后才从视野中消失。现在知道,这个异象是人类有文字记录以来最亮的超新星爆发。超新星爆发是星体临终前的回光返照。而研究历史超新星爆发的第一个关键,是寻找到它的遗迹。在世界各地的历  相似文献   

16.
科技简讯     
《物理教师》2006,27(2):7-17
据报道,2005年12月27日,国际天文联合会正式确认,清华大学物理系楼宇庆教授及其同事与国家天文台联合发现的两颗新的超新星被分别命名为“2005mc”和“2005mf”.至此,我国内地高校天文望远镜在国际上率先发现新的超新星的领域终于取得零的突破.经国家天文台2.16米望远镜和日本S  相似文献   

17.
巨大的脉冲星是被微小的中微子推出来的吗脉冲星是在爆发的超新星内部产生的。自从30年前发现它们以来,科学家一直对之感到迷惑不解。这些迅速旋转的、发射无线电波的中子星常常是在银道面多数恒星都会聚在那里的外面运行,而且运行的速度也比其他星体快。理论家曾经论...  相似文献   

18.
与大多数创生的故事相似,太阳的诞生过程十分辉煌。美国天文学家最新的研究成果认为,太阳是在活动剧烈的环境中形成的,而不是像人们以前认为的那样在宇宙某个黑暗的角落里,于尘埃和气体的漩涡中安静地诞生。科学家说,对罕见铁同位素的研究以及一些新的天文学证据清楚地表明,太阳系的形成过程异常猛烈,伴随着超新星爆发这样的剧烈天文事件。(摘自《百科知识》)太阳诞生于剧烈爆炸  相似文献   

19.
有澳大利亚科学家声称,2012年地球上的人们可能很快将看到一颗最明亮的恒星爆发成超新星,并产生有史以来最明亮的光影展示,可使黑夜变得犹如白昼,白天就如同天空中出现了两个太阳。这颗恒星叫做参宿四,是猎户座的恒星,冬天晴朗的夜空,它就在"猎户"肩膀上发出美丽的红色光芒。  相似文献   

20.
我们的宇宙是在“大爆炸”中诞生,但会往何处去?宇宙最终的命运又会是什么呢? 2011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们(美国天体物理学家萨尔·波尔马特、美国/澳大利亚物理学家布莱恩·施密特以及美国科学家亚当·里斯)通过对超新星的观测研究发现宇宙正在加速膨胀,且物质引力不足以阻止宇宙膨胀,于是所有物质都会在一个越来越大、越来越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