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李娟 《现代语文》2007,(8):127-128
《四库全书》的编纂,从清朝政府乾隆二十七年(1772)开始,历时10年.在纂修期间,馆臣分别为每书撰写《提要》,并把这些《提要》放在各书前,把这些《提要》分类编排,编成《四库全书总目》(又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相似文献   

2.
《四库全体总目提要》(以下简称《总目》)是清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时产生的目录。它是一部丛书目录。《总目》200卷,著录图书10,254部172,860卷,基本上包括乾隆以前我国古代现存的重要著作,可以说是“人类有火以来空前之文化壮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后记》)。 《总目》采用传统的四分法,就其所收集的大量书籍,由一批富有学识的人员如:纪昀、陆锡熊、戴震、邵晋涵、周永年、翁方纲、姚鼐等整理考订,参考了历代史志及诸家目录,对四部类目  相似文献   

3.
《四库全书提要》是中国古代较好的目录书,为四库馆总纂官纪昀所手定.清江藩《汉学师承记》卷六说:"《四库全书提要》、《简明目录》皆出公手."《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八也有"余作《四库全书总目》"的话,可见,纪昀本人也是把《四库全书提要》作为自己的著作的.《四库全书提要》的初稿,是由四库馆各纂修官分头执笔,前人有"戴东原(震)主经,邵南江(晋涵)主史,周书昌(永年)主子,纪文达(昀)主集"的说法.戴震、周永年的分纂稿已经看不到了,我们拿现存的邵晋涵《提要分纂稿》与纪纂的《四库全书提要》比较研究,可以发现许多有意义的东西.  相似文献   

4.
《四库全书》是清代乾隆年间官修的规模庞大的一部丛书,是中国历史上丛书之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一部丛书。《四库全书》的编纂是对我国乾隆以前古籍的一次大清理,既是一件学术史上的重大举措,也是中国文化史上一桩影响久远的大事,对清代乃至后人的目录、校勘、辑佚、丛书的编纂、刻书事业的兴盛与发展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四库全书》在编纂过程中以及在成书以后,围绕全书产生了一系列著作。《全库全书总目》是在编纂《四库全书》过程中所产生的一部目录巨著,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提要书目,又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为纪昀等编纂。在编纂…  相似文献   

5.
清朝中叶,乾隆皇帝下令纪昀等纂修《四库全书》,并将编纂《四库全书》过程中所撰写的古籍提要汇编成《四库全书总目》(以下简称《总目》)。这部《总目》共200卷,著录收入《四库全书》的古籍3461种,73909巷以及未收入《四库全书》的存目6793种,93550卷。卷帙浩博,为亘古所无,成为我国封建社会时期最后而且最巨大的一部官修目录,对后世学术思想影响巨大。因此,研究它的目录体系,对继承与发展我国古典目录学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华章》2008,(2)
《四库全书总目》(以下简称《总目》)是我国封建时代规模最为庞大、编制最为出色的一部官修图书总目,全书共二百卷,"卷帙浩博,为亘古所无"。《总目·凡例》第一条就明确说明:"定千载之是非,决百家之疑似。权衡独运,衮钺斯昭"。《总目》卷首分列乾隆的所谓《圣谕》,四库馆臣所上的表文、以及职名、凡例等,这些内容大致反映了《四库全书》和《总目》的撰修经过、编写体例,《总目》的基本体例。  相似文献   

7.
正用了差不多一个月的时间,读完刘树桢、张金龙、张燕娥三位教授的《四库全书目录新编》,欣喜异常,感慨良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以下简称《总目》)是我国古代最大的官修图书目录,堪称目录学史上的煌煌之作。《总目》自乾隆三十八年(1773)开始纂修,至乾隆五十八年(1793)武英殿付梓,其间用了整整20年  相似文献   

8.
《四库全书》是清代乾隆年间纂修的我国最大的一部综合性丛书。这部丛书规模庞大,“基本上包括了乾隆以前中国古代的重要著作”(中华书局1965年影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出版说明)。这部大百科全书式的重要丛书的修纂虽然距今不过二百余年,但是关于它纂修的准确时限却一直聚讼纷纭,迄今尚无定论。据笔者管见所及,其说约有如下数种:  相似文献   

9.
清乾隆朝所纂修的《四库全书》,一般认为共存七部。其实,此七部《四库全书》外,还有一部,即存放于北京翰林院内的《四摩全书》底本。《四摩全书》馆初即设于翰林院内。四库辑书时须先抄出底本,检校勘异后再行缮录,遂为定本。除此而外便是一批由各地采集之书应用后退还而无退还者,此二者均堆在翰林院库房内,成为《四库全书》七阁之外的又一部。由于存放于宫宛的《四库全书》正本只许“大臣官员中有嗜古勤学者”使用,“许告之所司,赴阁观览。第不得携取出外。”(见《东华录》,乾隆朝四十一年六月)故有诸多不便。  相似文献   

10.
乾隆三十八年(1773)纪昀奉命领衔主纂《四库全书》,与此同时还编纂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此《提要》中将《泰山鬼玉》(四卷)、《泰山纪事》(三卷)、《泰山纪胜》和《泰山道里记》等四种泰山要籍存目,并一一作了提要,纪昀虽因心于国事一生未能登临泰山,但对泰山极为尊崇,对泰山化极为重视,纪昀对泰山的这种情怀,除《提要》外,在其泰山诗作及其《阅微草堂笔记》中皆有大量字记载和流露。  相似文献   

11.
《四库全书》三种提要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朝乾隆年间撰修《四库全书》时,形成了三种有所区别但又紧密相联的提要:分纂提要、书前提要和《总目》提要。分纂提要乃各分纂官分头执笔所作,反映了各家之长、不同风格的学术观点以及各异的政见。书前提要是列在《四库全书》所收各书卷首的提要。本以分纂提要、书前提要与《总目》提要相比较,以见三关系,进而认知清廷纂修《四库全书》的本质以及清廷的封建专制。  相似文献   

12.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经部中“诗类”正目共收录62部书籍,其中宋代学者的书有18部,存目中所收84部书籍中宋代学者所著的有3部。前人从不同角度对四库馆臣的经学态度进行了分析,认为四库馆臣尊汉抑宋,而本文旨在通过对比经部“诗类”中正目与存目收录的宋代书籍的提要并结合正目中收录的清朝学者的22部书籍的提要来探讨四库馆臣对宋代《诗经》学的评价。  相似文献   

13.
《四库全书总目》是中国古典目录之集大成者,但由于时代条件、社会环境等各种因素的限制,难免存在一些疏漏和讹误之处.以余嘉锡先生《四库提要辨证》对《四库全书总目》中《唐子西集》提要多处讹误的辨证为例,梳理馆臣在编写提要时出现的知识性和观念性两类舛误,并对馆臣评价唐庚与苏轼关系失实的原因进行探究,帮助进一步了解《四库全书总目...  相似文献   

14.
清乾隆年间,清政府召集馆臣纂修《四库全书》,后又由永熔、纪昀主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张含诗文提要云:禺山文集一卷,诗集四卷.江苏巡抚采进本.明张含撰.含字愈光,永昌卫人,正德丁卯举人.其学出于李梦阳,又与杨慎最契,故诗文皆慎所评定.慎有序日:“张子自少不喜为时文举子语,见宋人厌弃之犹腻也.其为文必弓左,字必苍  相似文献   

15.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叙录朱熹的《诗集传》时,态度暧昧,笔调多有回护。这正是《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崇尚汉学、遵从《诗序》、反对聚众讲学的学术批评态度的表现,但由于康熙朝崇朱的余波辐射,和朱熹治学重视训诂考索的特点,又契合了四库馆臣崇实黜虚的思想心态,所以《总目》在《诗集传》叙录中采取了一种出脱回护的笔法。  相似文献   

16.
《涑水记闻》(以下称《记闻》)通行本16卷是司马光的一部语录体笔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该书“杂录宋代旧事,起于太祖,迄于神宗,每条皆注其述说之人,故曰《记闻》”。 《涑水记闻》比较详尽地记载了北宋六朝(906-1070)的国故时政,内忧外患,揭示矛盾,反映了许多社会问题,为后世留下极其珍  相似文献   

17.
《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稿本)是《四库全书总目》之后,又一部规模巨大的古籍提要目录,也是现存最大的古代文献解题目录。该书是古籍研究工作者案头必备的查考工具书。笔者在参加国家清史项目《清人著述总目》的过程中,经常借助《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解决疑难问题,同时也发现其中存在的一些错误,在此针对其中所存在的失误之处进行辨证,以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8.
《四库全书》是清代编纂结集而成的一部综合性大型丛书。《四库全书》于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开馆编纂,历时十年而成,共收书三千五百零三种,七万九千三百三十七卷,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参与《四库全书》编纂工作的人,大都是清乾隆时代杰出的人才,纪晓岚、姚鼐、周永年、程晋芳等一批学识渊博的大师均参与了编纂,而且总纂官由才华横溢的纪晓岚担任。《四库全书》中经、史、子、集四部的具体分类为:经部:包括易经、书经、诗经、礼记、孝经、春秋、乐经、小学、四书、五经总义等十类。史部:收录历史著作,包括正史、编年、纪事本末、…  相似文献   

19.
目前笔者所见《四库总目》计有三种,一为中华书局影印本《四库全书总目》,二为上海古籍出版社《四库全书总目》,三为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武英殿本《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华书局本《四库全书总目·经部·小学类·说文解字》载:“陈启源作《毛诗稽古编》,顾炎武作《日知录》,并沿其谬。”而后二种之同类叙述俱作“陈启元作《毛诗稽古编》。”疑上海古籍出版社及台湾影印武英殿本所作“陈启元”之“元”误,当为“源”字,中华书局本是也。兹证明如下。一、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小学类·说文解字》“书前提要”:“陈启源…  相似文献   

20.
《四库全书总目》中的《诗经》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经部·诗类”与“诗类存目”共收《诗经》研究著作 1 47部 ,对于从两汉至清乾隆时期《诗经》研究的特征进行了总结 ,尤其对宋、明两代的研究进行了批评。在批评思想上 ,《总目》坚持汉学正统观念 ,坚持“发乎情 ,止乎礼义”的批评原则 ,反对明代竟陵派诗学理论对《诗经》研究的影响 ,推崇以意逆志的批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