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孙广慧 《大观周刊》2011,(49):14-14
“道”是老子政治哲学的基础和出发点,”无为而治,t是老子政治哲学的主要内容。政治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政治生活中形成的政治心理、政治价值观和政治思想等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在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发展的进程‘中,老子的”自然无为”思想,对构建和谐、民主、自由的政治文化具有某种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2.
都书振 《大观周刊》2012,(32):34-34
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既秉承西方政治哲学的传统,又超越和克服了传统政治哲学的缺陷。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堆确地把握了现代性的病因,指出理性形而上学与资本是导致现代性危机的缘由,从而开启了走出西方现代性危机即政治哲学危机之路。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人们对中国“三农”问题的关注,多侧重于经济和文化方面的探讨,很少有人关注和深入研究乡村政治问题,尤其是广大农民的政治素养问题。事实上,农村政治现代化不仅决定着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而且制约着“三农”问题的最终解决。当前,要推动我国农村的政治现代化,首先必须实现农村的政治主体——农民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4.
李福岩 《编辑之友》2011,(5):110-111
伴随着政治哲学研究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复兴与发展,我国学界的政治哲学研究在近十多年的辛勤耕耘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盛开了不少学术创新的花朵。其中,由山西大学副教授崔文奎博士撰写的《政治哲学的第一哲学论证:费希特政治哲学思想评析》一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12月出版,以下简称《论证》,引述时仅注页码),就是近年来我国政治哲学研究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拜读之后,发现书中有许多闪光之处,深受启发。  相似文献   

5.
《青年记者》2008,(6):8-8
过去,“政治”这个词常与“权术”、“官场潜规则”等纠缠在一起。现在,人们对政治的理解趋于理性和科学。在刚刚过去的两会上,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特别提到“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民主政治”成为两会的新气象。  相似文献   

6.
李玉洁 《现代传播》2019,(10):63-66
对自然的态度归根结底是一个政治问题,生态环境危机就其根源和本质来说是一个政治哲学问题,因此从政治哲学角度来考察环境传播及其话语实践创新具有深意.当前环境危机的根源,是话语思想的“危机”,体现了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征服自然、经济理性、资本逻辑、消费主义等价值观念与生态环境的不可兼容性,环境危机的解决要求必须变革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转向追求按照生态文明的价值与逻辑构建起来的绿色政治哲学.而依赖“人类中心主义”“自然一人类二元对立”“经济思维主导”价值导向建立起来的传统环境传播也需要反思、重释乃至新构.突破“危机学科”思维定位与“风险、冲突、抗争”的话语范式,拓展至一个超越环境问题本身的更大的认知维度和外在语境,在新的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从话语思想、话语价值、话语形态、话语修辞、话语传播多个维度追求话语实践创新,以构建人与自然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精神价值共存的“多元价值平衡与对话体系”.  相似文献   

7.
李安乐 《大观周刊》2011,(25):54-55
赫拉克利特是古希腊著名的自然哲学家。他在“火”本原以及”逻各斯”的自然哲学基础上探讨了正义问题,提出正义就是现实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合理性和合法性的依据,包含早期政治哲学的萌芽思想。  相似文献   

8.
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当中,各种具有高科技效力的技术和设备逐渐进入了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当中。这些新媒体技术的出现,将我国政治信息更为广泛地传播了出去,同时也使我国的政治传播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但是,按照目前的形势来看,新媒体技术在政治传播学中的应用,依旧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问题,本文将对政治传播学视域下的新媒体政治传播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究。  相似文献   

9.
苏格拉底之前的古希腊在神话政治观念的孕育中产生了政治哲学的萌芽思想,当时政治哲学的主题是关注公共政治生活方式问题。前苏格拉底政治哲学萌芽思想是在特点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体现在毕达哥拉斯、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等早期自然哲学家的思想中,为古希腊政治哲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本文辨正政治统摄传播、传媒政治、传播政治经济学等几个政治传播研究中常常混淆不清的核心命题.从国家、经济、社会三个维度所规限的政治,可以归纳为政治的国家化、经济化、社会化过程.这种过程正是政治从无到有、从己到人、从私到公、从内到外、从一到多的通过“传播”这一根基性路径的生成过程;政治传播,着力的是人类社会中政治与传播的本质性融合,它立足于与社会“同一”的人类政治生活.这种理解中,政治与传播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均居“本体”地位;而所谓传媒政治,已经是下沉到政治传播很低层面——以媒介作为传播工具的一种具体的媒介研究;传播政治经济学是传播学研究中一个独特的流派,其关注大众媒介的所有权结构、所有制关系及其控制;政治社会化属于政治传播范畴,政治传播内在地包含着政治社会化.但是,政治传播却不限于政治社会化,因而也不等于政治社会化.政治社会化是一个纯政治学的传统理论范畴,这个范畴的本质是在政治范围内讨论政治的机理.  相似文献   

11.
在厘清思想政治教育与传播之间关系即思想政治教育属于传播的基础上,文章首先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传播学分类”,即根据对象人数是“一”还是“多”将思想政治教育分为“个体思想政治教育”和“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再根据对象是否特定,将“群体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分为“组织思想政治教育”和“大众思想政治教育”,其次对“大众思想政治教育”与大众传播、“组织思想政治教育”与组织传播、“个体思想政治教育”与人际传播进行了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2.
张正春 《记者摇篮》2004,(11):15-15
“政治”这个词,我们经常讲。也经常使用。但要确切地解释什么是政治,还真不是几句话就能说清楚的。  相似文献   

13.
马蕾 《大观周刊》2013,(6):37-37,36
“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的关健是治官,也即优化官德,由此提出政治道德建设问题。本文在界定政治道德涵义的基础上,分析了政治道德建设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4.
当前中国正在经历质的意义上的社会整体嬗变,转型期的“分化”特征使得新闻评论在发挥政治传播功能时历史地肩负着“整合”的使命.转型期新闻评论的政治传播功能主要通过表达利益诉求、设置政治议题、引导社会舆论、推动政治社会化和塑造国家形象等途径实现.新闻媒介对政治系统的反控制、西方媒体对典论环境的负影响以及新闻评论方法论上的不成熟制约着新闻评论政治传播功能的实现.  相似文献   

15.
张皓 《大观周刊》2012,(50):172-173
当下,我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是根据“05方案”设置的。基于政治社会化的视角进行分析,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功能逐步加强,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却缺乏对传统政治文化专习的重视,在教学中缺少互动性,在课程的设置上更是与“生活”断裂。  相似文献   

16.
政治传播效应的研究,需要走出传播学视角下传播效果研究“媒介中心论”的困境,回归到政治活动本身,应以政治活动为根基,用政治学的理论来诠释.政治传播活动是国家宰制下的政治目的性很强的信息传播过程.这种过程不可能是信息的自然循环,因此“媒体”永远不可能处于中心地位.政治传播的效应,不可能直奔一个个社会成员的微观态度而去,而总是着力于宏观的政治治理效果.这样一来,推进政治民主化、形成公共舆论、构建政治合法性,便必然成为政治传播效应的本质规定性.就是说,政治传播始终以推进政治民主化、形成公共舆论、构建政治合法性为最终目的,检验政治传播的“效应”如何,须以这几个方面为基准.  相似文献   

17.
徐键 《新闻知识》2006,(10):10-12
“广告(Advertising)是由可识别的出资人通过各种媒介进行的有关产品(商品、服务、观点)的、有偿的、有组织的、综合的、劝服性的非人员的信息传播活动。”如今我们看到:这一营销工具正被大量而广泛地应用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活动中,对此我们应予以充分重视和研究。一.现代政治广告溯源在公元前79年维苏威火山灰吞没的罗马庞贝古城遗址的发掘现场,人们发现纵横交错的街道建筑中的墙上和柱子上,有招牌广告、图画广告、文字广告近1600多处。在一些官方圈定的广告栏内,就有“呼吁参政者要公正的告示和候选人的政治竞选广告”。这是西方发现的…  相似文献   

18.
苑振锋 《新闻世界》2013,(12):163-165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其核心是“人”,要以关心人、鼓舞人、激励人为出发点。坚持“以人为本”是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所在,是开展政治思想工作的原则和基石。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随着铁路改革的持续深入,职工的价值观念日趋多样化,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19.
宝力道 《大观周刊》2011,(39):90-90
高校校园文化是文化在高校的重要表现形式,它的本质是人的全面发展。认识论哲学和政治论哲学中对人的价值追求的不同观点影响着高校校园文化的理念选择。认识论哲学家认为人的价值和幸福的最高体现是理性知识和真理,求知和知识是人存在的最高形式。政治论哲学家认为人的价值侧重体现在社会价值方面。在这两种不同的哲学视角下,高校校园文化的价值取向选择也是认识论和政治论哲学之间不断冲突与融合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孙立 《大观周刊》2011,(47):67-67,48
自2008年开始,“90后”大学生逐渐成为大学生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90后”大学生的各种说法也纷沓而至。他们自信张扬、个性鲜明、思想独立.而诸如“非主流”、“火星文”、”炫富”等负面新闻也层出不穷。作为一名高校第一线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通过与“90后’’大学生的直接交流接触中,结合他们所特处的时代背景,清楚的认识到“90后”大学生的可塑性和多样性.并对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路子进行浅薄的思考与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