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沈从文城市题材小说的研究,探讨沈从文城市题材小说中"乡下人"的审美视角,即批判的视角。他对市民与知识分子的批判与过度否定,恰恰暴露了他的一种矛盾的心理。  相似文献   

2.
沈从文一生坚持的对自己"乡下人"身份的强调,应该是作家本人理性的自我认知."乡下人"对于沈从文,代表的不是现实的社会身份,而是对自我存在本质和精神真实的把握."乡下人"视角使得他的作品呈现出不同于其他启蒙文学的异质特色.在他的湘西世界中,着力表现的是乡下人自然强健的生命活力和自由自在的生命精神,是"人与自然契合"的生命境界.凭借"乡下人"的文化立场和生命体验,沈从文的都市题材作品关注的是都市人作为个体生命的存在状态,是现代文明进程中人性异化的反思,而对生命本体的关注使沈从文的作品具有了厚重的现代性品格.  相似文献   

3.
乡土叙事是新文学以来的主流叙事,改革开放之后,城市由被改造的角色变为现代化所追求的目标,乡土叙事开始向后乡土叙事转化。路遥的《人生》是后乡土叙事的开始,表达了乡下人如何到城市去,《高兴》写出了进城后的乡下人想成为城里人而不得的困惑。《高兴》与底层文学在题材上交汇,又在叙事语调和身份焦虑上分流。  相似文献   

4.
沈从文一贯自称为“乡下人”,其“乡下人”心态对于创作的影响和制约在于:“乡下人”心态不仅促成了他富有个性的题材领域和艺术思维的形成,而且使他触及了生命原型,从而使其一些作品具有超越性品格。乡下人心态中的矛盾性蕴育了沈从文“美丽总是使人忧愁”的美学风格。另一方面,沈从文的乡下人心态在其都市题材小说的创作中表现出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5.
从上世纪80年代发展小城镇到本世纪走向大中城市的规模扩张和加速建设,我国已进入大中小城市全面多层次发展的城市化加速期.城市为农民进城供给了大量的公共物品和制度空间.然而,城市在接迎农民进城中仍然存在着多方面的矛盾和问题.随着农民进城,城市社会孕育产生了"不可忽视的"新社会力量与社会关系新矛盾,面临着多阶层多方面利益主体以及多样性多层面文化的社会整合问题.在当前,做好"农民进城"这项大工程,主要是促进农民充分就业,阻进城农民为本,深化改革,建设城市美好家园.  相似文献   

6.
城市与乡村在路遥小说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从路遥小说中可以看出,中国革命对于中国现代化进程具有的深刻影响。乡下人进城是传统农业社会现代化转型的必经之路,同时也是路遥作品的核心情节,两者间的重合和矛盾反映出带有革命特色的中国现代化之路。路遥的乡村文学人物在进城过程中释放出的巨大情感能量、表现出的矛盾态度和城与乡在他们心目中的象征意义,都是中国革命特定历史进程和意识形态的产物。  相似文献   

7.
孙惠芬的新作《后上塘书》里的刘杰夫是新时期以来乡下人进城队伍里的转折性人物,开启了成功的进城者回归和反思之路,重建了与故乡精神上的联系,重建了与自我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火车在现代文学叙述中不再是一个坚硬冰冷的交通工具,而是在文本叙事中起到不可低估作用的象征.它作为一个人类创造的空间,又反过来影响着人类.在芥川龙之介的小说《橘子》中,"火车"车厢这一密闭的空间成为一种身份的体现,不同等级的车厢空间划分了人与人之间的阶层.  相似文献   

9.
随着城市化、人口老龄化以及人口迁移家庭化,跟随进城务工子女迁移到城市居住的老人数量不断增加.作为人口流动浪潮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其融入城市的状况值得学界和社会的关注.以社会融入为视角,通过对广东省广州市18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老人访谈,分别从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和心理四个层面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老人的城市融入情况进行分析,了解进城务工人员随迁老人的城市融入状况,并从政府、社区、亲人以及进城务工人员随迁老人自身给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涌入城市,他们为当地的经济建设和城市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然而,广大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却经常遭到侵犯,如何采取有效措施保护进城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消除对农民工的各种歧视,已经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1.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民工已经成为中国产业工人的主体部分,但由于种种特殊的制度背景造成了进城农民工发展权的缺失。在民生导向视角下将保障和改善进城农民工的生存权与发展权既作为发展的目的,更要作为发展的动力。要通过加快健全城乡一体化的户籍管理、就业、社会保障等机制,建立有序政治参与机制,在代际传递中实现进城农民工城市融入等途径才能更好地维护进城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2.
随着经济的蓬勃发展,当前城市园林绿地建设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城市的面貌有了很大的改善,许多城市的确变得"树更绿、水更碧、天更蓝、城更新"。但是也不难发现,在当前城市园林绿地规划中也存在不少的问题:如空旷草坪过多、乡村大树进城、"破墙开绿"等等,其中前两项愈演愈烈,已经到了"草坪热"、"大树进城热"的地步。这些问题引发的弊病很多,如果不加以改进和遏止,后果是严重的。在城市绿化的过程中尽可能做到科学的、生态的规划,以乔、灌、草结合的绿地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且这种绿地系统在城市有限的绿化面积中,可以增加绿积量,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何璐  陈刚 《池州学院学报》2011,25(2):115-117
近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城市日趋扩大,而城市的扩大也导致了其内部空间变得混乱无序。如何保持城市有序而可持续发展成为受关注的重点,而混沌学理论的出现给人们的思维方式带来的新的契机。文章以广义的混沌学作为研究城市空间中"无序性"问题的学术基础,对解决城市空间中日益凸显的"无序"化问题的起源做出了重新分析,对于应对城市无序化的方式方法做出了解释和探讨。  相似文献   

14.
当代女作家付秀莹在新作《他乡》中,讲述了翟小梨从芳村走到S市最后到北京的奋斗历程。作家在小说中采用打乱叙述时间、多重人物叙述视角和变换人物叙述视角及转换叙事空间等叙事策略,为小说带来了时间"绵延"的特征,塑造出饱满立体的人物形象,阐释了"他乡"的隐喻。  相似文献   

15.
汤洁 《职大学报》2007,(1):59-61
王安忆的《长恨歌》,铁凝的《永远有多远》、池莉的《生活秀》在城市的怀旧书写中不约而同地试图以一个生活在该城市传统空间中的平凡女性来隐喻这座城市的文化性格和精神,追忆逐渐消失的城市记忆。分别建构了上海——弄堂女性、北京——胡同女性、武汉——老街女性三个各具文化内涵的城市/平民女性同构书写的叙述模式。本文拟以文本细读为基础,尝试分析这种同构书写的模式和形成的动因及其所隐含的文化焦虑。  相似文献   

16.
随着城市社会文化的发展,城市体育活动呈现出从白昼向夜间时空转向的新业态。夜间体育活动已成为城市生活和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基于此,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对夜间体育活动与城市空间发展的关系进行研究后,发现:“夜态体育是一个属于夜晚的体育。它不仅是指体育活动本身,而且也包括夜晚体育所发生的方方面面”;在空间供给方面:夜态体育可以促进城市空间的体系完善、功能适配;在空间赋能方面:夜态体育促进城市空间的夜间经济活力和增加“第三空间”;在空间营销方面:夜态体育促进夜间体育旅游的发展和城市空间的公共服务能力。此外,夜态体育对城市空间的生态系统和土地利用的空间形态的良性循环,在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下,可以使城市空间资源的利用效益达到最大化并且可以矫治城市空间发展中的弊病,从而促进夜态体育与城市空间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为体育助力城市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7.
全域旅游是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舟山海上花园城建设与全域旅游发展相辅相成,在全域旅游理念指导下建设海上花园城,旅游业成为城市区域空间内产业融合的纽带。文章界定了全域旅游下海上花园城的内涵、海上花园城旅游休闲空间结构的内涵、外延与构成,通过旅游休闲资源空间分布结构、旅游休闲交通线空间结构、对外通道空间结构、客源地市场空间结构、旅游休闲网络空间结构五个构成要素的实证分析确定了旅游休闲空间结构优化的应然性,最后依据"地理空间—产业空间—网络空间"的脉络提出旅游休闲空间结构优化的具体路径,使舟山海上花园城既有"面子"又有"里子",同时实现"智慧"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18.
城市化进程是未来社会不可逆转的趋势,在此影响下,越来越多的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带子女随迁一起前往城市,随之而产生了一个新的社会问题,也就是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平等权的保障问题。然而,在当前我国的义务教育中城市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问题仍较为薄弱。本文通过诠释城市农民工子女平等权的内容和现实困境,分析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平等权保障缺失的原因,提出构建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平等权的机制,实现教育公平。  相似文献   

19.
《骆驼祥子》的故事,我们在解读的时候可以从文化学的角度去分析,把祥子看做是一个农民进城后,如何被城市腐化,身份如何转化,精神是怎样被摧垮,直至最后堕落的故事。从根本上说是这是特定时期社会生活的产物。将其放置于新的历史时期和现代社会条件中,我们重读《骆驼祥子》会对现代农民进城问题有一点启示和帮助。  相似文献   

20.
普希金的代表作《叶甫盖尼·奥涅金》运用第一人称"我"进行叙事、抒情,长期以来,人们总是认为"我"就是普希金自己。实际上,从叙事学角度来看,这个"我"并非真实作者,而是隐含作者,或者称之为"第二自我","我"作为叙述者成为作品中的一个独特角色。"我"的叙述话语分为叙述性话语和非叙述性话语,产生了独特的叙述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