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在的读书人,包括我们的教师们,都不大注意一个“抄”书。其实,抄书是我国的传统学习方法中的好东西,只要“抄”之得法,“抄”之得体,“抄”又何妨呢? 这里有一则古人的故事。张溥,是明清之际的一代名家。可有人问他那么多学问哪里来时,他直言不讳:抄来的。他读书的一大特点就是“抄”,他的书房名称也很别致,叫“七录斋”,  相似文献   

2.
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以默写课文为突破口,运用“三到”(手到、眼到、心到),训练学生的“写功”,收效颇佳。手到,能培养学生动手的能力。对要求学生背诵的课文,我告诫学生,抄写时必须忠于原文——不可错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开始时可照着书抄,然后掩卷抄,最后丢掉书本默写出来。这样,“抄熟”了文章,_抄顺了手,字写好了、辨别错别怖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作文水平也就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眼到,指让学生抄写时,要专心用眼,对每个字、每个词、每个句子都要看仔细,哪怕是一个标点也不能掉以轻心。…  相似文献   

3.
方韵磊 《现代教学》2008,(1):132-133
三年前,一位外区调来的教师带来了他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积累素材和训练作文的一个新做法——“百页本”。每天要求学生或抄文章或写文章:每周抄一篇自己喜爱的文章,写一篇对他人文章的评论或读后感,再写一篇随笔或是写教师命了题的作文。一定要完成一天500字的书写量,而且必须写在500格每页的文稿纸上,  相似文献   

4.
目前, 在阅读教学 中“阅读没 有读”的倾 向还相当严重:有的教师侧重烦琐的内容分析,不善于引导学生深入领会语言文字;有的教师倾心讲语文知识,不善于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实践;还有的教师直接把段落大意、中心思想或有关人物形象的“结语”等抄下来,让学生死记硬背。这些课堂教学的共同点,就是丢掉了“读”字,把阅读课上成“听讲课”、“抄背课”、“问答课”。  相似文献   

5.
现在,学生们总把“做作业”说成“写作业”,不少教师亦然,每每听来,总觉别扭。“做作业”与“写作业”虽只一字之异,其实反映了教学方法的不同。现在小学生每天的抄写作业很多:抄写生字词,有的抄写十遍,还有抄写几百字课文的,低年级抄,高年级也抄。大量的抄写效果如何呢?请看一例:邻居一女孩,上小学四年级,一次抄写一篇近二百字的课文,已抄了三遍。这篇课  相似文献   

6.
“优、良、差”,“甲、乙、丙”是教师给学生的定性评价。在评价过程中,教师们往往对“优”字惜之如金。学生得“优”少,得“良、差多,久而久之,使学生对争“优”失去了信心和希望,抑制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进取心。在教学过程中,我采取赊个“优”给学生的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激励和教育效果。促使我这样做,是由一件偶然的事情引起的。我班有一名学生,各方面都不错,就是作文一直不好。我采取了各种方法指导他——让他抄例文、背名篇,针对他的作文反复指导。我绞尽脑汁,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但他的作文却仍不见起色。看着他满本子的“良…  相似文献   

7.
唐光兰 《云南教育》2005,(32):41-41
一天.我教学生识“象”字。解释完“象”字的意思后,我请学生用“象”字组词。学生争先恐后举手发言:“大象”、“小象”、“象牙”……忽然有个女生站起来说:“飞象。”  相似文献   

8.
一天,我教学生识“象”字。解释完“象”字的意思后,我请学生用“象”字组词。学生争先恐后举手发言“:大象”“、小象”“、象牙”……忽然有个女生站起来说“:飞象。”我听了,以为她说的是地方方言词“非像”,将“像”和“象”混淆了。我解释,请她坐下来时,却见她张着嘴,想说  相似文献   

9.
不久前,我布置学生写一篇关于赞美教师的作文。收上来一看,学生的作文无论是视角的切入、还是遣词造句都令人耳目一新。我不禁“龙心大悦”,第二天自然广点“英雄谱”,学生也都喜笑颜开。做教师的情感其实都是那么朴素,快乐着学生的快乐,幸福着学生的幸福,痛苦着学生的痛苦。学生何尝不是如此,教师的一笑一颦可以使他手舞足蹈、信心倍增,也可以使他泪眼婆娑,失望无助。下午,我余兴未了,就信手拿了两本想找点感觉,谁知不翻不知道,一翻吓一跳。张宇同学本子上的“良”字变成了“优”字。“优”字一笔一画,工工整整,但用笔稚嫩,且掩饰不了擦过…  相似文献   

10.
从教师写字说起锦州师范学院穆爱光一次观看学生的征文,有一个班的几篇文章.与本班一位任课教师的字体完全相同,都那样工整、秀丽。我好奇地问这位教师:“你替学生抄的?”“不是。”他又说:“现在这个班大部分学生的字都和我的字一样。”显然,因为教师写一手好字,...  相似文献   

11.
古人乔梦符曾说过:“作乐府亦有法,日凤头、猪肚、豹尾六字是也。”意思是乐府诗的开头应象凤头那样漂亮,中间应象猪肚那样丰满,结束应象豹尾那样有力。由此想开,我们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时,是否也应该有“凤头”、“猪肚”和“豹尾”。这里别开“猪肚”不谈,那么,在批评教育中,常见的“凤头”有: 由此及彼式。这是一种“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的开场方法。教师要批评学生做错了的“彼事”,  相似文献   

12.
文学史上流传很多“一字师”的故事。你听说过‘华字师”的故事吗?1959年6月,毛主席回到了离别32年的故乡韶山,目睹故乡的翻天覆地变化,他激情满怀,感慨万千地写下了《七律·到韶山》。首句原是“刘梦依稀哭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写完后,毛主席请教身边的工作人员梅白同志。梅白建议将“哭”字改为“咒”字。“哭”改“咒”,虽然只将一个字的下半部分变动了一下,却使诗意更积极而深刻,感情更鲜明而强烈。毛主席连连称赞:“改得好,改得好!”并称梅白同志为“半字师”。毛主席的另一首词《沁园春·雪)中的”原驰蜡象”,初稿…  相似文献   

13.
前不久听了一堂小学作文课,教师把一只脸盆放到讲台上,刚上课便说:“盆里有肥皂水,现在请大家用竹笔套吹泡泡,看谁吹得大,吹得多。”学生兴味盎然,泡泡吹得满天飞。教师问:“泡泡象什么?”“象汽球”、“象飞船”、“象月亮”、“象珍珠”、“象足球”……教师又问:“要  相似文献   

14.
以前,学生练习作文,总是照抄“范文”.不抄,就写不出来.比如:我出了《学校新貌》,学生就抄《大治之年气象新》(七七年高考学生作文),成段成篇地抄,甚至有的学生连乡土人名也都照搬.我出了《我的母亲》,大多数学生都把他(她)们的母亲写成了一个模样,都是“齐耳短发,苹果脸,长着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天真、活泼、爱唱歌”……我明知道一些学生的母亲年迈了,可是他(她)们硬是这样写,还是抄的“范文”上的.  相似文献   

15.
许多学生说 :“我最怕抄课文了 ,从头抄到尾 ,抄得头晕脑胀 ,抄完还不知写些什么 ,烦死人了!”看来 ,布置家庭作业也得放“调味品”。我在教完《狼牙山五壮士》一文后 ,布置了“抄写课文中描写战士们英勇跳崖的章节 ,抄完后再读两遍 ,并找出用得生动的词语来”的作业。抄写的文字虽不多 ,都是文章的精华 ,抄完后还要读、找、画。学生普遍反映 :抄写的文字虽然少 ,但都是好句子 ,抄完后 ,课文中的情景好像出现在眼前 ,印象深刻。在教学《丰碑》一文时 ,我没有布置抄课文、写生字的作业 ,而是要求学生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写人物的心理、神态、外…  相似文献   

16.
教师的板书,对学生的书写态度、书写水平能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我看到有的老师上课板书笔笔挺拔,端正整齐,风骨秀丽,惹人喜爱,学生的作业本也象老师一样,讲究写字清楚,行行分明,有几个学生学老师写字,模仿得也挺“象”呢!可是有的老师上课板书零乱,字迹潦草,有些字散了架,有些草不象草,行不象行,看看学生的作业本,字迹也是草草不恭。老师的板书,对学生的影响竟是这样的大。所以,我认为教师也应该练练字,懂得一些书法知识,板书字写得尽可能好一  相似文献   

17.
教完《两小儿辩日》,我对“学生”与“教师”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两小儿辩日》讲的是古代教育家孔子与两小儿之间的故事,故事虽只有百来字,但我却以为它言短而意长。  相似文献   

18.
在小学识字教学过程中,力求把握汉字的字象特征,遵循小学识字的规律,遵循儿童学习的心理规律,“外引内联,字象识字”教学,能激发学生识字的积极性,提高识字效率。文章提出了“外引内联,字象识字”的小学识字教学新主张。  相似文献   

19.
在小学低年级的识字教学过程中,有许多教师爱用“不”这个字眼.像“×字不是×旁而是×旁”、“×字的×地方不要加一点”等等,随口而出。教师之所以这样做,其目的是想“防患于未然”,但结果往往事与愿违:你不叫他加的一点,他偏偏要加上一点;你不要他写这个偏旁,他偏偏要写这个偏旁。于是许多教师大为恼火,认为这是学生不听话,故意和老师捣乱。其实并非如此。其一,教师在教学生字词时,  相似文献   

20.
1、“象”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词。“象”常常用作动词,做谓语。如:①共产党象太阳。“象”有时也用作副词,作状语,如:②他象是要啃下对方一张皮。 (梁晓声《荒原作证》)“象”字的这两种性质,许多语法书已作论述,也为大家所公认。本文着重要讨论的是“象”在下列语境中的用法。请看例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