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一九八一年六月十九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号召“大家都来讲究语言的文明和健康”,要求“正确地使用语言”,做到“既要讲文明,又要讲规范”,指出决不能“听任语言混乱的现象存在而不予纠正”。这是值得高兴的。这篇社论,观点明确,语言健康,但有三处败笔。其一:“毛泽东同志当时写的一篇著名文章《反对党八股》,把‘语言无味,象个瘪三’列为罪状之一,进行了严肃的批评,并且号召全党同志用很大的气力学习语言。”这句话,主谓失调。在语义上,主语应当是“毛泽东同志”,可是在结构上,主语却是“文章《反对党八股》”,即:“文章《反对党八股》把……列为……”;“文章《反对党八股》进行……批评”;“文章《反对党八股》号召……”。用“文章《反对党八股》”作“列为”、“进行”和“号召”等动词谓语的主语,这在语义或逻辑上是说不通的。在结构上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就在于“毛泽东同志当时写的一篇著名文章《反对党八股》”这一词组中之“的”字用得不当。用了这个“的”字,“毛泽东同志当时写”这一主谓词组便成了“文章《反对党八股》”的修饰语,修饰语中的“毛泽东同志”  相似文献   

2.
王慧 《今传媒》2005,(11X):40-40
毛泽东同志在著名的《反对党八股》一文中,把“空话连篇,言之无物”列为“党八股”的第一条罪状。由于这篇文章是在党内一次干部大会上的讲演,针对的主要是当时“宣传工作中浮而不实、无的放矢的恶劣作风”,因而就“空话”本身而言,笔者以为大体上指的都是没有恶意,也不涉及政治问题,貌似“正确”的空话,是文风不正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对中国革命事业作出了伟大的贡献。他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虽然有严重的失误.但是在许多方面,例如在文风方面,仍然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一) 毛泽东同志历来重视文风问题。他认为,文风是党风和学风的表现。1942年2月8日,他在延安干部会上讲演时,就痛斥党内存在的党八股文风。他说,党八股是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藏身的地方,不反对党八股,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也很难消灭。党八股形式,不利于发扬革命精神,而且容易窒息革命精神。一个人写八股文章,如果登在报纸上,就会影响许多人,害人不浅。  相似文献   

4.
话说文风     
甲:我已多次听人说起现在有些著作的文风问题,这方面的批评文章也见过一些。大家的意思无非是要求把文章写得清通一点。有个朋友说,他对那种似乎存心不让人看明白的著作,往往只看几段或几页就放在一边了。由此他认为,文风问题不解决,很影响人们看书(特别是学术著作)的帜极性。文章写得清通一点,显然有利于扩大著作的影响,这对作者是有利的,何乐而不为呢?乙:我想事情并不这样简单。五十多年前,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大力“反对党八股”,“党八股”也是一种文风,然而毛泽东同志却把它与主观主义、宗派主义联系起来,说是这二者的“…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马克思主义文风问题,是毛泽东同志提出来的。它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什么?我们现在来讨论这个问题。首先,有没有“马克思主义文风”这样的提法?好象没有人公开反对这样的提法,可是有些人谈文风不涉及或者不大涉及这个问题,他的态度如何,很难捉摸。所以尽管没有人公开反对,甚至不少人已经使用了这样的提法,我们还是要引证毛泽东同志的一段  相似文献   

6.
编辑同志:《新闻知识》1986年第12期刊载了两篇文章,均说“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是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给文章下的定义。其一是岳鸣的《毛泽东同志论文章原理》(见第4页),其二是姚文华的《评论要素与写作程序》(见20页)。此外,我在由福建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出版的《文章原理初探》第4页上也见到上述说法。可是,我认真查阅了三遍毛泽东《反对党八股》一文,竟  相似文献   

7.
(一) 毛泽东同志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说:“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而事物是曲折复杂的,必须反复研究,才能反映恰当;在这里粗心大意,就是不懂得做文章的起码知识。”这段精辟的论述,  相似文献   

8.
知识窗     
张闻天最先批评‘党八股’现在许多人都知道毛泽东一九四二年二月在延安整风报告中提到了‘党八股’一词,但对这一词的最早提出者却鲜为人知。经查,这个词党内最早提出者是张闻天。早在一九三二年十一月,张闻天用‘歌特’的笔名撰写了《论我们的宣传鼓动工作》一文,明确提出,我们的同志在宣传鼓动工作中有一个特点,“就是‘党八股’(又名“十八股”)”,“这种‘党八股’式的宣传鼓动,实际上是由于脱离了群众,由于不知道宣传鼓动的对策是什么。这样的宣传鼓动,自然只能是死板、千篇一律的。”该文刊载于中共中央机在报《布尔  相似文献   

9.
反对经验主义的文风,是同学习辩证法联系得很密切的。1948年5月,党中央提出反对经验主义,号召全党学习分析方法。毛泽东同志说过:“分析的方法就是辩证的方法。所谓分析,就是分析事物的矛盾。”当时到处议论分析方法,称之为“切西瓜”,成为风气。这一年的7月,艾思奇同志写了《反对经验主义》一文,这是一篇反对经验主义的指导性文章。其中特别讲到一段当时出现在报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同志1992年初视察南方时,针对当时报纸R项成广播电视中的一些长篇大论发了一段感慨:“毛主席不开长会,文章短而精,讲话也很精练。周总哩四届人大的报告,毛主席指定我负责起草,要求不超过五千字,我完成了任务。五千字,不是也很管用吗?我建议抓一下这个司题。”他所说的“抓一下这个问题”,主要是指新闻宣传必须刹长风的问题。刹长风,兴短文,历来就是端正新闻文风的需要。众所周知,毛泽东同志的新闻作品高屋建领,气势磅将,言简意赅,短ILM悍,是我记作习的典范。早在1942年,他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就批评那些空洞…  相似文献   

11.
蔡雯 《新闻实践》2001,(7):27-29
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是我党历代领导人对新闻工作者的一贯要求,也是我党新闻宣传工作中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优良传统。早在1942年,毛泽东同志就在其著名的《反对党八股》报告中指出,“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群众,写文章做演说倒可以不看读者不看听众么?……做宣传工作的人,对于自己的宣传对象没有调查,没有研究,没有分析,乱讲一顿,是万万不行的。”这段讲话对当年解放日报的改版起到重要指导作用。邓小平同志在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更是多次强调调查研究的重要性。他在视察人民日报时告诫新闻工作者,在新的历史时期,仍要坚持发  相似文献   

12.
王健 《中国广播》2012,(4):41-42
早在1942年就受到了毛泽东同志批判的“党八股”式的官样文章,在当代新闻宣传报道中仍不鲜见。铲除这种毒瘤的唯一途径是开展好“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回答好“依靠谁”“铖是谁”“为了谁”的问题。根治当代“八股”毒瘤,须形成自觉的“走转改”机制。  相似文献   

13.
前有报道的,后有告状的,这是当前读者讽刺失实新闻的一句口头禅。近些年来,新闻官司越来越多,而这些官司又大多是报道了不真实的新闻事实引起的。细究新闻失实原因,大多又是缺乏调研方法所致。 我认为,我们做记者工作的,都应以毛泽东同志为榜样。毛泽东同志非常重视调查研究,他一惯主张“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大革命时期他深入湖南十几个县几十个乡调查农民运动。新中国成立后,他经常来到工厂车间、农村田头、军队营房,调查工农兵生产生活、工作学习情况。毛泽东的调查方法多为现场察看、个别访问和开小型座谈会,而不仅凭一两个负责人的口头汇报或书面材料,他认为这样得到的情况更切合实际。毛泽东又非常重视调查之后的研究工作。他认为调查是为研究服务,研究是调查的继续。他的研究方法是“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这样抽象出来的理论才对实践更有指导意义。可以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抗日战争时期的持久战、解放战争时期的战略决战等关系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重大决策,无不是毛泽东和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党中央在周密的调查研究中  相似文献   

14.
刘保全 《新闻传播》2006,(12):34-37
刹长风,兴短文,历来就是端正新闻文风的需要。众所用知,毛泽东同志的新闻作品高屋建瓴,气势磅礴,言简意赅,短小精悍,是我们学习的典范。早在1942年,他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就曾批评那些空洞无物的长文章是”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并且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样做是“下决心不要群众看。”60多年过去了,就新闻报道而言,那些”懒婆娘的裹脚”仍然经常可见,远没有完全被“扔到垃圾桶里去。”  相似文献   

15.
“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是毛泽东同志所列“党八股”之一。一直以为这里所指是机关单位的公文、文件、材料之类。谁知,新闻界,即便在战时,也一样有这一毛病。近读胡乔木同志1946年9月1日发表在延安《解放日报》上的《人人要学会写新闻》,文中说:“你的全部作品最好就在一百字上下,再多也就是几百字,如果过了一千,这就成了长篇小说,有些面目可憎了。这可是我们学写  相似文献   

16.
“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是毛泽东同志所列“党八股”之一。一直以为这里所指是机关单位的公文、文件、材料之类。谁知,新闻界,即便在战时,也一样有这一毛病。近读胡乔木同志1946年9月1日发表在延安《解放日报》上的《人人要学会写新闻》,文中说:“你的全部作品最好就在一百字上下,再多也就是几百字,如果过了一千,这就成了长篇小说,有些面目可憎了。这可是我们学写  相似文献   

17.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毛泽东同志的这个名言是53年前讲的。他说:“你对那个问题的现实情况和历史情况既然没有调查,不知底里,对于那个问题的发言便一定是瞎说一顿。”“那末,停止你的发言权有什么不公道呢?”(《毛泽东选集》第一卷109页)  相似文献   

18.
在十年动乱的岁月,高士其同志已经到了古稀之年。他看到“四人帮”摧残文化科学事业感到非常痛心。但是,这位瘫痪的老人为少年儿童普及科学知识的思想和毅力并没有“瘫痪”,当时尽管无处发表,他依然继续写作。1975年有一天,高士其坐着轮椅到人民大会堂参加一个大会,周恩来总理紧紧握住了他的手,向他问候。当时,高士其激动万分,心里虽有千言万语要向总理诉说,可他知道总理听不懂。于是,他向秘书高仰之口述,写出这样简短的几句话:“敬爱的周总理:祝您健康!科学普及工作,现在无人过问。工农兵群众迫切要求科学知识的武装,请您对科学普及工作给予关心和支持。”周总理当场看了这几句话,随即举起这张纸条高声说:“高士其  相似文献   

19.
早在1953年,《人民日报》就曾针对当时报刊上语言文字不合规范、语病过多的现象,专门发表社论,提出了为纯洁祖国语言文字而奋斗的口号,并在报上连载吕叔湘、朱德熙两位先生合写的《语法修辞讲话》,供大家学习,以便共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改变报刊语言混乱的状况。1955年10月,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六中全会的讲话中,向党的高级干部提出“注意写文章的问题”。他强调指出:“写文章要讲逻辑。……还要讲文法。许多同志省掉了不应当省掉的主词、宾词,或者把副词当动词用,甚至于省掉动词,这些都是不合文法的”。(《农业合作化的一场辩论和当前的阶级斗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同志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曾明确指出:“共产党员如果真想做宣传,就要看对象,就要想一想自己的文章、演说、谈话、写字是给什么人看,给什么人听的,否则就等于下决心不要人看,不要人听。”县报的读者主要在农村,它的内容和形式都要适合农村读者的“口味”,才具有自己的特色。怎样才能办出这一特色呢?我有这样几点看法: 一是用群众的语言写新闻。我们《襄阳报》自1980年复刊后,就明确提出了“用本地群众的语言写本地新闻,让识字的能看懂,不识字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