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什么样的课堂才是充满语文味的课堂,许多老师都曾发出这样的追问。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这样说:“‘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具体说来,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在听、说、读、写、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涵养学生的美感,触发学生的灵感,润泽学生的情感;现以《孔子游春》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我的实践和思考。  相似文献   

2.
这是安庆专区实验小学六年级最近一次语文讲读教学的实况记录,教者是李让伯老师。这一课因为结合作文指导,共教了三个课时。第一课时教师:“我们今天学习第十课。”学生迅速地打开课本,教师问:“这一课的题目是——?”学生轻声读出课题:“人民英雄纪念碑。”教师随声板书课题说:“对,没有谁把‘碑’念成‘牌’。”接着教师指着课本插图说:“人民英雄纪念碑是个什么样子,请同学们仔细地看看插图。看了整个图形以后,  相似文献   

3.
中学作文教学的地位如何?北京刘锡庆老师在《略论“中语”教学中的作文问题》(《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4.11)中说:“现在,在教学中,在相当多的学校里,‘语文’课不受欢迎,‘作文’更几乎成了‘阅读’课的‘附庸’或‘尾巴’。”对此,我深有同感。  相似文献   

4.
韦力 《广西教育》2012,(4):61-61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说过,“‘语文味’就是要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对这一说法南宁市仙葫学校小学语文老师吴鸿丽十分赞赏。她认为语文的本体不仅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还应该包含着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内容的意思——语文不但要学“写什么”,更要学“怎么写”。吴鸿丽的语文课追求的就是这个“味儿”。  相似文献   

5.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成功,在于学生自能读书、自能作文”;吕叔湘先生也说过:“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这些话的深刻含义,我们过去不很理解,通过教改实践,现在才逐渐有所领悟。长期以来,我错误地把语文课看成一门知识课,又片面地认为知识完全是靠老师“教”的。因此,在教学中就以“讲”为能事,还自以为这就是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实践证明,这种教法,严重影响了语文教学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正语文教学改革过程中,我一直苦苦探寻,怎样才能让学生体会到语文的乐趣,提升语文素养,进而爱上语文呢?唐山市教研员田贺书老师在文章中说:"初中语文课堂上要‘教有意义的语文’‘有意思地教语文’,当下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是‘教什么’,而不仅仅是‘怎样教’。‘教什么’比‘怎样教’更重要!"一席话点醒梦中人,原来我一直是本末倒置,做了很多无用功啊!通过认真学习田老师的教育理论,我重  相似文献   

7.
赵建平 《河北教育》2008,(10):43-43
吕叔湘先生曾指出:语文教学“关键在于一个‘活’”字。又说:“成功的老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讲活了”。可见,“活”是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著名语文教育家、语言学家吕叔湘说:“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把课教活了”,“如果说一种教学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学法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就叫做‘活”’。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也告诫我们:“一定要把学生教活。”“活”是语文教学艺术化的集中体现,是语文教学法的精髓所在,也应是语文老师追求的至高境界。那么,如何让语文课彰显个性,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呢?  相似文献   

9.
主持人语:有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就有什么样的教学策略;有什么样的文本观,就有什么样的教学效果。在新课程标准下,文本是语文教学之本、语文教学之源。本期我们关注的是“文本开发”。只有深入地解读文本,用足文本。才能超越文本。有人形容窦桂梅老师的课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虽然有点夸张。但确实反映出窦老师的课具有别样的风采。那这天上“神曲”究竟“神”在何处,从何而来,窦老师是怎样解读、开发文本的,这值得我们探讨。为此,我们以一种“解剖麻雀”的方式,刊发窦老师的《游园不值》教学的系列文章.让你细细地品味.同时.不少教研员、一线教师对“文本开发”也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因此我们特编辑这组文章,奉献给广大读者。相信读了之后,你一定会有所收获。[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当前语文教学流派层出不穷,思想百花齐放,于是各种仿名师名课纷至沓来,复制、套用、翻新,教师兴致勃勃,学生心不在焉。陶行知说:‘教什么和怎么教,绝不是凭空可以规定的。他们都包含‘人’的问题,人不同,则教的东西、教的方法、教的分量、教的次序都跟着不同了。”因此教师的‘墩”必须根据学生的“学”而定。那么,如何运用“以学定捌’理念上好初中语文阅读课?笔者提出:基于学生期待的实践阅读课堂。  相似文献   

11.
“‘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这是叶圣陶老先生在《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一文中提出的教学主张。在同一文中,叶老还对什么叫“用不着教”作解释说:“学生入了门了,上了路了,他们能在繁复的事事物物之间自己探索,独立实践,解决问题了,岂不是就用不着给‘讲’给‘教’了吗?”叶老的这一论述,给语文教学提出了研究课题,指明了改革方向,展示了美好前景。  相似文献   

12.
朱华贤 《师道》2005,(9):43-44
一位老师在教《我的战友邱少云》时,在分析完课内容之后,她说:“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请直截了当地提出来。”学生们有的木然,有的互相看看,有的埋头不语,无一人举手。见无人响应,老师又重复了一遍。停了一会儿,一个平时很爱举手的虎头虎脑的男生终于站了起来问:“老师,课第二小节说‘我们趴在地上必须纹丝不动,咳嗽一声或蜷一下腿,都有可能被敌人发觉’。第五小节义说‘我忽然闻到一股浓重的棉布焦味,扭转头一看……’前面说必须‘纹丝不动’,后面怎么能‘扭转头一看’?这不是前后矛盾吗?”  相似文献   

13.
闫怀娟 《考试周刊》2011,(59):50-50
吕叔湘说:“语文教学的关键在于一个‘活’字,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把课讲活了。”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也告诫我们:“一定要把学生教活。”“活”是语文课堂教学艺术化的集中体现,也应是语文老师追求的境界。要达到这一境界很不容易,它是教师素质、水平、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的综合体现。但它并不是抽象的概念,它总会体现在教学的各个方面。我认为,把语文课讲活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中学作文教学的地位如何?北京刘锡庆老师在《略论“中语”教学中的作文问题》《(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4.11)中说:“现在,在教学中,在相当多的学校里,‘语文’课不受欢迎,‘作文’更几乎成了‘阅读’课的‘附庸’或‘尾巴’。”对此,我深有同感。同语文老师攀谈,他们说语文老师在家长的眼里被看作可有可无———因为语文不像数学或其它学科,一道题不会,老师一讲就会了,水平容易提高。而语文,特别是作文,讲一讲,让学生去写,还是写不好。语文水平不是那样容易提高的。翻翻语文教师的教案,讲读课文大都非常重视,非常规范,一个学期,阅读课有几篇…  相似文献   

15.
何谓“全科教师”呢?顾名思义,即是全面发展的科胜任的专业教师。唐闻佳在《全科教师,我们能不能学》一文中给出了通俗易懂的定义:“全科教师,就是那种‘数理化通吃,语文艺术、天文、地理全扛’,什么都会点,什么课都能教的老师。”  相似文献   

16.
教了十几年语文,最深的感受是什么?答曰:“轻松愉快,痛苦尴尬,九牛之力,少慢差费。”不是么?学生最爱学的是语文,最反感的又是语文课。那么,目前语文教学仍未走出矛盾尴尬,少慢差费的困境,原因何在?记得钱梦龙老师说过一句话:“目前的语文教学基本上是一种‘目中无人’的教育。”我想此语道出了个中真谛。那就是“目中无人”,忽视了人的主动性,人的价值尊严。因此,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呼唤目中有“人”的教学,主张人本观,重新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素质教育新理念。  相似文献   

17.
陈秀征 《天津教育》2013,(16):28-30
语文教学中,“教什么”是决定课堂效益的重要因素,而教师的文本解读是确定“教什么”的先决条件.一、教师文本解读的内涵和意义文本解读,“用‘文本’取代‘作品’”,强调的是文本的自足性和读者阐释的开放性,文本的意义有待于读者的理解.“用‘解读’取代‘欣赏’”,强调的是文学阅读活动的科学性和精确性.  相似文献   

18.
教材更是“引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小学语文教学界很有些知名度的窦桂梅老师曾应徐州教育学会之邀为苏鲁豫皖接壤地区的老师们提供了一堂课,并与听课者进行了交流。窦老师对教材的认识或者说她的“教材观”对大家颇有启发。窦老师说:“有时我们说教材不过是个‘例子’,‘例子’不等于是法律,不等于是圣经、圣旨,教材更是一个‘引子’,今天的社会里我们应该把教材看作‘引子’,引发你去学习,引发你去陶冶,引发你去思考。”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一向忠实于教材,坚持并坚信“以本为本”。即便有时表达对教材的不满,那也是因为发现了教材还有不够“权威”的地方,例如语文教材中…  相似文献   

19.
刘玉真 《湖南教育》2008,(11):20-20
《语文教学之友》2008年第八期刊有河南王奎群老师的《(木兰诗)中的“唧唧”究竟是什么声音》一文》,文中曾说“古往今来,谁听说过人的无奈的叹息声是‘唧唧’?”王老师这种说法是非常不妥的,  相似文献   

20.
小议现行汉字部首的规范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老师!‘栽’字的部首是什么?”至今我还清晰地记得那是2002年,我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第一个学期,一名学生拿着练习题问道。“木部。”“可是从‘弋部’也能查得到!”我翻了他的《新华字典》,果然如此。“那你选其中一个部首填写吧!”这种权宜之计,一直让我觉得好不是滋味:身为人师,怎么能如此教呢?你也许会说汉字的人文内涵是丰富的,本来就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