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约拿的葫芦蔓>和<他们眼望上苍>中,非裔美国女作家佐拉·尼尔·赫斯顿塑造了一个个生动鲜明、复杂完整、真实可信的黑人形象,演绎了其文化相对主义思想.通过反类型化人物塑造,赫斯顿试图矫正黑人在白入主流话语中被扭曲了的形象,展示黑人自然而真实的人性,颠覆白人话语霸权.  相似文献   

2.
运用生态批评(ecocriticism)理论、通过文本细读(close reading)的方法,从全新的视角对库柏的作品《最后的莫西干人》中的主人公鹰眼进行了细致的分析,认为《最后的莫西干人》中的鹰眼并不像人们描述的是勇敢善良、单纯质朴、见义勇为、自然道德法则化身的英雄人物,而是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的坚持者,他对自然、对人都有征服的欲望,旨在使鹰眼的形象更加清晰、准确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使人们对鹰眼这个形象有一个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劫机悬案     
《家教世界》2013,(3):44
说起丹·库珀这个人,在美国几乎家喻户晓。41年前,他在空中劫持了一架飞机,勒索了20万美元现金后跳伞,从此无影无踪。多年来,美国联邦调查局一直没有放弃对他的追捕,库珀劫机案因此成为美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悬案之一。机舱里的不速之客1971年11月24日下午,俄勒冈州波特兰国际机场里,一个白人男子背着黑色的公文包,走向美国西北航空公司的服务台。他自称"丹·库珀",要一张去西雅图的单程票,305航班。  相似文献   

4.
劫机悬案     
说起丹·库珀这个人,在美国几乎家喻户晓.41年前,他在空中劫持了一架飞机,勒索了20万美元现金后跳伞,从此无影无踪.多年来,美国联邦调查局一直没有放弃对他的追捕,库珀劫机案因此成为美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悬案之一. 机舱重的不速之客 1971年11月24日下午,俄勒冈州波特兰国际机场里,一个白人男子背着黑色的公文包,走向美国西北航空公司的服务台.他自称"丹·库珀",要一张去西雅图的单程票,305航班.  相似文献   

5.
作为詹姆斯?库珀所著《皮裹腿故事集》中最为知名的一部作品,《最后的莫西干人》描绘了18世纪中叶英法殖民者为了侵占美洲领土而展开的残酷掠夺.在小说中,主人公“鹰眼”和他的莫西干朋友钦加哥之间的友谊是作者描述的重点,而在1992年的电影版本中,导演描述的重点则转到了“鹰眼”与科拉的爱情上.《最后的莫西干人》从小说到电影的改编反映了文化背景的变迁.  相似文献   

6.
在自己全新突破的作品《沉默之鱼》中,谭恩美客观真实地描述了东方异域风光及文化,尤其对人物的具体塑造颇有深意,对东方之人物形象偏向正面描绘,而对白人之人物形象的刻画却充满批判讽刺。她用自己诙谐幽默的语言通过把异质文化之间的差异、矛盾和碰撞艺术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自我建构重塑东方人之形象,有效地反击了"东方论述",同时颠覆改变白人之形象,积极地消解了"白人优越论",表征了多元文化共存的文学诉求。  相似文献   

7.
美国文学发展中,关于黑人女性形象的塑造经历过由"扁"到渐"圆"的过程。黑人女性形象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早期白人主流文学中的黑人女性"他者"形象,二是20世纪初黑人女性文学先驱者首创的黑人女性正面形象,三是黑人民权运动及妇女解放运动兴起后,黑人女性作家塑造的积极抗争与实现自我的新黑人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8.
小说《烧马棚》是威廉·福克纳短篇小说中的经典之作。笔者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分析故事中主要人物父亲阿伯纳与儿子沙多里斯在血统与道德观念上的冲突与矛盾。福克纳塑造了父子两代人的典型人物形象,父亲代表的是福克纳塑造的斯诺普斯的形象,而对应的儿子则是扮演沙里多斯的角色。其中也不乏少穷富白人的冲突情节。  相似文献   

9.
《秀拉》中的黑人男性形象并不具备白人文化模式常赋予男性的勇敢、坚强、睿智等特质,相反,他们往往表现得不可信赖、幼稚、肤浅。这一系列负面黑人男性形象的塑造,更加凸显黑人女性独立而伟大,从而彰显莫里森的女权思想。  相似文献   

10.
佐拉.尼尔.赫斯顿在她的代表作《他们的眼睛望着上帝》中,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在白人及男性统治社会中寻求自我身份的黑人女性并运用象征来阐示主人公珍妮摆脱男性和白人的压迫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多丽丝·莱辛以非洲起家.但是在后殖民文学批评中,没有受到多少关注.她的有关非洲的小说和散文,摒弃了族群藩篱,生动塑造了一系列白人移民及土著居民形象,是不可复制地有关南部非洲的文学全景图.  相似文献   

12.
《灵感女孩》是美籍华裔作家谭恩美的作品,延续了之前作品对于东西方文化的思辨,融合了多种畅销书的因素,成为又一本畅销作品,身为二代美籍华人作家,骨子里还有着中国人固有的东方思维,其作品中对于东方文化的思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西方人对于中国人狡诈、懒惰、落后、刻板的认知。其中塑造的两个白人形象,更是颠覆了白人男性光辉高大的形象,让人们对于东西方文化有了更多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哈菜姆文艺复兴运动”是美国黑人文学艺术崛起的标志。年轻的黑人知识分子开始觉醒,有意识地从黑人生活、传统和民间文化中汲取营养,塑造“新黑人”形象。因为对革命思想的关注,作品中人物的塑造受到影响,人物的独立性格不明确。作家们常把作品中的人物塑造成作为白人社会对立面的一群怒气冲冲的黑人中的一个。本文试图从人性特点的角度出发,探讨这一时期的几个作家和作品。  相似文献   

14.
文章结合南方的历史与文化,对福克纳小说中处于社会底层的穷白人沃许悲剧形象做了全面而较为深刻的分析,指出福克纳通过塑造这一人物形象,一方面对以沃许为代表的南方穷白人手存状况给予深切的同情与关注;另一方面致力于人生哲理的思考:即,人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就必须享有人的尊严,必须有人生正确的信仰,而这一点正是小说《沃许》主人公形象的寓意之所在。  相似文献   

15.
库珀著名边疆小说《拓荒者》展示了“皮袜子”纳蒂·班波及土著印第安人“原始野蛮”的生活方式同白人拓荒者“先进文明”社会之间不可避免的冲突。“先进文明”的拓荒者变成了“野蛮人,”“原始野蛮”的印第安人却是真正的“文明人”。而纳蒂·班波“白皮红骨”的形象进一步表明要实现人类真正的发展,就应以尊重和维护自然发展为前提,以人与自然、人类自身的和谐共生为目的,走持续发展的生态和谐之路。  相似文献   

16.
《怪物》是美国作家斯蒂芬·克莱恩创作的短篇小说之一。从种族文化形象的角度解读这篇小说具有其独特的意义。通过对小说人物黑人亨利、白人医生特里斯格特,以及维纶威尔小镇上的白人社群分别代表的黑人种族他者形象,白人社群中主流文化之外的他者形象,以及白人社群由于工业化带来的困惑的自我集体形象进行剖析,揭示了19世纪末美国文化动荡时期白人社群面临的身份困惑,表达了克莱恩对社会现实的关怀。  相似文献   

17.
美国文学中的黑人女性形象简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纵观美国文学,直到本世纪四十年代,黑人女性形象都是固定不变的。在白人尤其是南方白人作家笔下,黑人女性形象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黑保姆”形象,一种是“黑情妇”形象;而在黑人作家笔下,黑人女性大多是作为混血儿出现在文学作品中的。“黑保姆”形象是南方白人文学中最引人注目的黑人女性形象。“黑保姆”往往皮肤黝黑,体态臃肿,虔诚  相似文献   

18.
“母亲”形象的书写是人类文学史上一个永恒的主题。但在白人社会的种族歧视和同族男性的性别压制下,黑人母亲形象的书写不仅被白人话语异化,还受黑人男权话语的扭曲。本文通过解读《对立的力量》中的母亲形象,思考“圣母颂”背后的历史、文化的原因,以及母亲这个被抹杀了“自我”意识的“他者”怎样迷失于男权文化中。  相似文献   

19.
《驻地分署》选自英国作家威廉·萨默塞特·毛姆的短篇小说集《木麻黄树》,该小说以婆罗洲为背景,生动地描写了两个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白人在英国远东殖民地发生的矛盾。本文尝试用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理论来分析在沃伯顿与助手库珀的矛盾深化的过程中,沃伯顿的三重人格的转变,从而解读他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20.
早期英国电影中的华人题材主要由白人制造,他们把华人身份塑造为东方"他者",主要包括四种类型:1."黄祸";2.舞女;3.和尚;4.功夫子弟。这些形象既迎合了英国人的自我优越感,又支撑了英帝国的文化霸权。后期华人题材主要由华裔制造,他们塑造的华人形象主要有两类:"不能说话的"流散群体和挣扎身份的混杂体,其影片首度关注英国真实的华人流散生活以及他们在中英文化接触区挣扎身份的困境,这在一定程度上矫正了银幕上的民族形象,但是华人身份的本质改变依旧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