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师的积极语言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助推器,是润泽课堂的催化剂。引领学生学习语言应点亮学生语言,点透学习方法,点拨学生思路,点悟学生智慧,从而提高学生的言语素质。  相似文献   

2.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而古诗词是绚丽多姿的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我们祖国语言文字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学生能从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感受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体会内涵隽永的民族精神,丰富语言的积累,得到艺术美感的感染和熏陶。因此,对于语文教师来说,如何认识和实施古诗词教学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3.
三点式阅读     
语文教育的过程便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学生语文素养的实质,无疑包含着两个方面:一是语言,二是精神。因此,语文教育要为学生的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而教,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语言“底子”和精神“底子”。  相似文献   

4.
民族的语言文化是民族的精神之根.可以说,语文教育是民族文化的薪火相传者,是传承、升华、创新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的延绵不绝的链条.语文教育在培养学生人格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那么,应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格教育呢?  相似文献   

5.
在民族文化面临种种冲击的今天,中学语文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该重视传统文化的弘扬,重视学生民族文化心理的塑造,以纯洁祖国语言、传承华夏文明、颂扬民族精神为己任,做一名传统文化的忠实守望者。  相似文献   

6.
创新精神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又肩负着特殊的使命。而语言教学更是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宗旨。  相似文献   

7.
实施新课标以来,锻炼学生的语用技能和培养学生的文化情怀已经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语文并不单单只是一门语言的学科,而是一种历史文化的呈现和民族魅力的体现,因此语文的教学和学习也绝不仅仅止于文字的应用和语句的排练。民族的历史,历史的积淀,民族的精神,精神的内涵,这些才应该是语文教师需要教给学生的根本本质。  相似文献   

8.
语言,是民族精神的载体。母语汉语传承着五千年的华夏文明,成为赢得世界尊重的一张名片。反观语文教学,却对语言文字的关注颇有欠缺。坚守语文本位,应指导学生进行语言内化与表达,拓宽语言学习渠道。  相似文献   

9.
语文教材中蕴含着厚重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体味历史的浓郁芬芳、现代的流光溢彩;体味中国语言的丰富和多彩,中国人民思想的广博与深邃,民族精神的深邃与永恒,是语文教学目标之一。  相似文献   

10.
王婷 《考试周刊》2013,(99):51-51
小学语文是基础应用学科,是最基本的语言训练教学实践活动.是以促进人的语言思维发展和语言运用能力提高为终极目标的人文学科。它特有的人文品格传递着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价值观,包括爱国主义思想、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品质。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民族文化理念和强烈的社会责任观念.应重视极具文化精神的审美体验。因此,语文教学不仅要传授语文知识,还要强化语文能力的培养.尤其要用民族文化理念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和精神文化素养。  相似文献   

11.
汉语是我们的母语,因此,学生接受语文教育,不仅仅是对一门语言的简单掌握,同时还是对民族睿智、民族文化以及民族精神的学习过程。因此,教师在语文课程中教育教学中,应时刻注意语文教育的人文性特点,并力求实现以该学科为媒介,努力拓展学生人文精神,最终实现学生的和谐发展。那么,究竟要如何才能实现语文教学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如何才能实现语文教学过程中人文内涵的渗透、开发和利用?这正是本文思考的重点。  相似文献   

12.
汉语作为母语,它不仅是一种语言,而且是在其中积淀了民族的睿智、民族的文化和民族的精神的特殊载体。这一特点决定了语文教材是人文教育的载体,语文教学必须关注人文精神。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们学会生活,学会做人,使他们真正成为有思想、有道德修养的人。  相似文献   

13.
于漪老师曾说:"世界上各民族的语言都是其本民族的文化地质层,他们无声地记载着这个民族的物质和精神的历史。学语言,必然与文化血肉相连。语言本身是一种工具,但同时,它又是一种文化,一种语言是一种文化的承载体,对于培育民族精神,孕育民族情结,发扬民族文化有极强的凝聚力。汉语言文字记载着中华数千年  相似文献   

14.
语文教育重视民族教育,在语文教育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可以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可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的民族情怀,可以体会民族情节是民族精神的“助燃剂”.  相似文献   

15.
江泽民总书记曾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教育能否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人,是当今素质教育的核心。要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教师本身必须具有创新意识,要以改革教学方法为突破口,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创造性地进行教学。一、钻教材,精设计教师只有深钻教材,吃透教材,准确地把握教学主线,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才能使学生入佳境,产生创造之情。例如,教学《小音乐家扬科》一课时,我精心设计了以音乐为主…  相似文献   

16.
<正>民族的语言就是该民族千百年来民族精神的结晶,重视民族精神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新课标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  相似文献   

17.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实践性活动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积累的语言素材吸引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获得精神解放,从而更加喜欢学习语文。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积极开展语文实践性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语文,提高语文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18.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一个国家的发展需要创新,初露头角的知识经济呼唤着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中学语文作为"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努力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以适应时代的需要。语言的载体是思维,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突破口。  相似文献   

19.
创新思维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创新欲望,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精神,那么阅读教学是学生思维开发之处,借助这一载体积极开拓学生思维和潜能,加强创新思维的培养,以帮助他们建立最佳智能结构。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语言浓缩着一个民族的历史,也凝聚着一个民族的心理结构。有人说,语言是思想的博物馆,是流动的空气。它弥漫在我们的生活中,塑造着我们的气质、性格、感知方式,甚至思维方式。如果没有语言,就几乎没有人的精神或者说只有极为简单、肤浅的精神。语言是“人的精神本体”,母语教育实际就是“人的精神培植”,就是“丰富人的精神经验、发展人的生命个性的教育”,是一种“本民族文化的教化”。从这个意义上讲,可以说,学习一个词,就是给人的精神打开一扇窗;学习一句话,就是给人的精神打开一扇门;学习一篇课文,就是给人的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