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一、作文前充分酝酿。激发起学生写作的期待心理 (一)发现生活 生活是平凡的.也是美丽的。如罗梭所说,生活并不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很多学生觉得生活总是一天天地重复.没有什么值得写的题材。老师在平常和学生一起时.应随时注意留心学生生活中有意义的题材.并随时点拨.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只要你用心去思考、观察.用心去记录,都是很好的作文题材。  相似文献   

2.
中职学校语文教学中最令师生头疼的是写作课,教师苦于难觅好的题材供学生写作或是作文题材不被学生接受;而学生则是"横眉冷对作文题,俯首苦啃钢笔头"。此情此景真可谓是"苦不堪言"呀!俗语说:"我手写我心"。前段时间在一本教育杂志中看到了一篇关于作文课的设计,  相似文献   

3.
"应试教育"形式下小学作文出现了功利性教学倾向,学生大多被动写作,缺乏主动性。教师应与时俱进,更新作文教学观念。注重学生写作主体性培养,改进作文评改方式。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生活,热爱生活,乐于表达,进行作文"写真"。  相似文献   

4.
提起作文课,一些教师和许多学生存在着畏惧心理——怕教或怕写,其中原因是“封闭式作文”教学使小学生的作文成了语言文字的拼凑、组合。缺乏写作素材,“假话、大话、空话、套话”,充斥在学生作文中。作文教学自然变成师生的“苦差使”。要提高小学作文教学的效率,办法有许多,本文从“拓展学生视野,丰富写作题材”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5.
夏海燕 《陕西教育》2011,(10):42-42
叶圣陶先生指出:“写作的根源在于自身的生活.脱离生活,写作就无从谈起。”笔者认为,在作文题材的选择上要注重生活化,与学生丰富多彩的实际生活相适应。基于此,笔者本文以小学作文题材选择的生活化策略为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如下几点。  相似文献   

6.
作文是学生最感头疼的事,每当老师布置作文时,往往有许多学生感到无从下笔,无事可写。对此,我在作文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周围的生活,多接触新鲜的事物,从丰富多彩的社会中摄取写作题材,解决了“无源之水”的苦恼,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受僵化的课堂教学的长期影响,很多学生的写作远离生活,虚情假意,"三股文"盛行。一方面,教师让孩子们学习范文,另一方面,教师为学生作文素材雷同、情节虚构感到烦恼。分析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在作文指导时偏离生活实际,重形式,重技能,轻立意,功夫花在字词句上,学生缺乏生活现实感觉,并长期处于"被动式作文"中。笔者大胆引入"走"、"转"、"改"的教学方式,有效地提高作文教学效率,提高了学生写作质量。  相似文献   

8.
张菁 《现代教学》2008,(9):53-54
当前,作文教学的现状依然堪忧,学生害怕、厌倦作文的现象比比皆是。尤其是许多学生的作文言之无物、内容空洞,或脱离生活,或对生活理解肤浅,而学生作文缺乏个性已经成为当下学生的通病。《语文新课程标准》在写作教学中提倡个性化写作,这是个性教育在写作教学中的具体体现。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个性化写作做如是阐述:“力求有个性、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有创意地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  相似文献   

9.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写作本是出于表达的需要,而没有生活感知体验,缺乏个性化表达需要,就难以激发写作兴趣,也写不出好文章。农村学校在作文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开发农村作文题材资源,让学生走出课堂,与大自然亲切拥抱,深入农家了解乡情风俗,关注农村社会生活,增加学生社会阅历:让学生在实实在在的农村环境中,发掘作文题材.激活写作情趣.为表达真情实感打牢基础。  相似文献   

10.
陈柏林 《文教资料》2010,(34):74-75
在初中作文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将生活与作文紧密联系,在生活中发现新内容、新思路,把丰富的生活引进作文课堂,向生活要素材,让作文走进生活,让作文回归生活: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多姿多彩的生活.注意积累,解决学生写作文无话可说、题材陈旧的问题,让学生爱上作文。  相似文献   

11.
以互联网为主要特征的现代信息技术正改变着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教学领域,它同样显示着无比强大的生命力。在2000年之前的十年中,我和许多同行一样,感到写作教学中一些显而易见却又很难解决的问题:学生生活面狭窄,孤陋寡闻,作文题材单调,老生常谈;作文批改效率低下,想让学生参与,较难操作;作文评讲很难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泛泛而谈,学生印象淡漠。总之,学生怕作文,老师也怕作文。2000年以后,随着校园网的投入使用,我在写作教学中积极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大胆改革传统的写作教学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确有…  相似文献   

12.
付超男 《现代语文》2011,(8):136-137
我国传统的写作教学,基本上是从文出发,而不是从人出发,所以导致学生作文缺乏生气,缺乏体现自我个性的创意。作文的个性化,依赖于生活的个性化。要想使学生写出个性化的作文,教师必须通过个性化的作文教学激发学生的生活热情,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受生活,  相似文献   

13.
黄德志 《考试周刊》2010,(17):64-65
作文是令学生最感头疼的事.往往有许多学生感到无事可写,抓耳挠腮,久久不能下笔。我针对学生的实际,在作文教学中狠抓观察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生活,多接触新鲜的事物,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开拓和摄取写作题材,解决了“无源之水”的苦恼,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在作文创新的今天,我们要求学生作文要努力做到求“真”,求“实”,求“活”,求“新”。而作为生活在农村小学的学生,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接触的是一个广阔的农村大地,、相对于生活在城镇的学生而言,或许接触的写作题材要窄一些,但是我们农村作文教学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  相似文献   

15.
本文针对当前高中英语写作教学"高投入、低效率"的现状,提出教师将作文批改过程中学生的典型错误、亮点句子、优秀范文、教师下水作文等按试卷来源、体裁、题材等进行整理,组成英语作文语料库。作文素材库的建立有利于学生建立写作"支架",减轻写作焦虑,调动写作积极性,也减轻了教师挑选作文试题的负担。  相似文献   

16.
小学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但是很多学生却害怕写作文。学生不喜欢写作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学生生活阅历较浅,缺乏丰富的情感体验,写作素材积累不多,导致无话可说;二是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当,他们大多让学生背诵典型范文,并依照范文进行仿写,或者是列好提纲,让学生循着提纲写作,这样的作文教学使得学生写作空间窄、束缚多、真话少、兴趣低等,导致"学生怕写,教师  相似文献   

17.
学生在作文时,往往不会选题、不会集材、不会谋篇、不会措词,习惯于让老师给他们命题、提示,甚至提供题材。面临这种局面,我们的作文教学必须改革。在这里我仅根据多年来在作文教学中积累的经验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一、语文作文教学窘境1.命题偏离真实生活。叶圣陶先生曾说:"作文教学偏于形式,自然把作文看成一种特殊的事,跟实际生活不怎么切合,于是学生自然要叹无内容之苦。"有些教师在作文命题时,  相似文献   

18.
陆功武 《考试》2009,(2):36-37
一提到写作文,农村中学生会感到无从下手。他们怕作文不爱写作文。作文难,难在哪里?难在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无情可抒。其实,只要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和借鉴,尝试解决学生们作文的题材和方法问题,那么,就是成功的作文教学。  相似文献   

19.
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实体验,要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作文不仅是表达思想的工具,也是一种生命活动中自然需求的升华,作文教学的根本就是"人""文"融合。作文必须求真、求实、求新,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改变平时循规蹈矩的作文教学,把握好课内、课外的机会,随机施教,让学生积累生活素材并有感而发,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应当深刻认识随机写作的内涵与意义,发挥随机写作的优点,熟练随机写作的训练技巧与方法,提高写作教学的效益和学生的写作素养。  相似文献   

20.
作文批改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作文指导的继续,是作文讲评的基础。传统的作文,学生每两周写一篇。教师对作文的处理往往要经过"教师布置——学生写作——教师批改——教师讲评"的过程。教师批改的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