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青春无怨     
数次以会议新闻获全国好新闻奖,使新华社女记者郭玲春出了名,同行们甚至戏称她为“会议记者”。当记者,郭玲春是“半路出家”。 1971年底,郭玲春抱着“一切服从党安排”的信念,和爱人于胜——一个靠勤奋从东北的“夹皮沟”苦斗出来的大学生。双双离开文化部调进了新华社。在编辑岗位上,郭玲春默默地为人作嫁衣裳,一千就是十年。要不是利用回沪探父母的机会偶尔采写的《一颗燃烧的心——访作家巴金》等几篇随意之作,引起了爱才的领导注意的话,她也许不会像现在这样有名气了。 1982年,郭玲春被派作记者。只是没想到,她这位记者被那“精致得如同圣诞卡的请柬或草草印就的一纸通知,‘裹挟’进各式大小会场之中”,成了在会海里沉浮的“会议记者”。日复一日,她自嘲成了“喜剧  相似文献   

2.
记者与新闻,恐怕是最闹不得别扭的。但记者只能根据客观事实采写新闻,如果记者错三隔五地制造“新闻”,那就会成为别人闲聊的笑柄,可惜这样的“谈资”还时有所闻。一则:某报记者在去年末发表的沈从文访问记中,描述“今年春天”巴金来北京参加全国政协会议时,去看望沈从文:“八十多岁的人了,让女儿扶着,爬上五楼,在楼梯上还摔了一跤。沈老过意不去,巴老却说:‘这是我心甘情愿的,摔了一跤也乐意。’”看到这篇通讯,许多关心巴金的朋友,纷纷致函慰问巴金。事实上,沈从文住的楼房是有电梯的,巴金不是“爬”五楼,而是“乘”电梯上去的,沈从文家属在电梯口迎接巴金,巴金并没有在这次拜访中摔跤,当然也没有说“摔了一跤也乐意”的话。巴金在此两年多前倒是摔过一跤,摔断了胯骨,不过经过休养,行动  相似文献   

3.
她的采访对象多是文艺界大师、学者、专家,她的采访对象令多少记 者可望不可及,巴金、冰心、季羡林、臧克家、丁聪、马季……在她面前,时而 放声大笑,时而凝神沉思,敞开心扉、倾吐心声。她的人物专访见报后,好评 如潮,同时也成为报纸、电视台争相采访的明星。但是,如果以为她是某名 牌媒体的大记者,就大错特错了,这个与大师对话、与媒体“亲密接触”的人,今年只有13岁,她,就是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初一年级的张苗同学。采访秘 张苗最近一次作为记者在媒体露面,是中央电视台的“夕阳红”节 目,荧屏里的她,活泼可爱、大方利落,…  相似文献   

4.
新华社上海电(记者赵兰英)轻轻地走进巴金病房,护士过来低声对记者说:“睡着了。”巴金伸在被单外的两只手,还紧紧攥着两只雪白的棉球,不时地颤动着。偶尔,身子也会突然抖动一下。疾病使巴金遭受着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痛苦,连睡着了都这样。今年11月25日,是巴金百岁生日。不时有消息传来,一些省市正在积极  相似文献   

5.
在英语中,“reporter”这个词,可以是指“记者”,也可以意谓“报告员”。两种不同的社会角色,以同一个词为语言裁体,或许就因为这两者的确有某些共同之处吧。在上海的某一次招待会上,一位美国朋友打趣地对杨美蓉说:“你们夫妇俩现在是starreporter了”!杨美蓉会心地笑了,她知道这是一语双关。那意思是:他们夫妇俩在那里(美国)曾是“明星记者”,而在这里(上海)又成了“明星报告员”……  相似文献   

6.
中国记者群     
有位记者在《新闻出版报》上发表文章诉说身为记者的感受,标题叫《记者的尴尬》。“尴尬”一词,用得再贴切不过了。被人们称为“无冕之王”的记者,在中国正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当口,被推动着或自愿地走到了一种“欲说还休”的尴尬境地。那么,中国记者究竟是怎样的一群? 记者的热衷与自豪一位当记者的老同学打电话来约我写写当代的记者。我打趣道:“不怕我揭你们的老底?”她在电话那头咯咯地笑:“别以为记者都那么‘黑’,这  相似文献   

7.
徐学贵 《视听界》2004,(3):50-50
打开电视机,每每看到现场报道,时不时听到现场解说的记者精神饱满、情绪激昂地介绍说,在记者的“身后”发生了什么新闻事件。笔者在为电视台采用现场报道这一形式深深叫好的同时,也为解说词中引用“身后”二宇感到如鲠在喉。是这些记者不明这一词的用法,还是词汇贫乏? 辞海对“身后”一词释义为人百年之后。显然,在新闻现场中,记者用“身后”一词不妥。记者的本意是相对于自身的方位。其实,“身后”这一词早已是约定俗成  相似文献   

8.
吴智斌印象     
吴智斌——大号“吴眯眯”,雅号“吴喇叭”。“眯眯”者,眼睛经常一闭、一睁,笑得眯成一条缝。“喇叭”者,胸前总挂个“大喇叭”(长镜头),手一按,“喀嚓”、“喀嚓”——一张生动、鲜明的图像,在他的“大喇叭”里定格。“大喇叭”喀嚓出了名,自1985年,“荣升”宝鸡日报摄影记者至今,在全国、省、市80多次获奖。平均每年获7个奖。第六届全国新闻摄影作品评比获铜牌奖;第一届中国地市州盟报新闻摄影作品评比获得一个一等奖、一个二等奖、二个三等奖、四个优秀奖;全国风流人物新闻摄影大赛获得二等奖;陕西1989年度新闻摄影作品和陕西1989年度全省好新闻评选获得四个一等奖……  相似文献   

9.
“洋和”一词,无以考,但意思是大家理解的。现在一名“真正”的西方记者,法国的阿尔萨斯最新消息报记者在大庭广众之下,在庄严的中外记者招待会上,竟然当众造谣,出尽洋相,不能不使人愕然。现在照录如下:在9月26日我们党中央新领导班子举行的中外记者招待会上,他提问道:“总书记,我认识一个女学生,她在6月3日晚上的那场行动中受了伤,其后几天她遭到了逮捕,并遭到了拘留,而且也受到审问,然后,她就被遣送到四川的一个砖厂劳动。在她到四川的第一个星期里,就被当地的农民强奸了三次。我的问题是,这种对学生的严厉的措施,同您所说的理解学生,团结学生和认为他们是祖国的未来,这是否是一致的呢?”这个问题,粗一听真能使人一怔,因为他言之凿凿:“我认识一个女学生”,“她在6月3日……受了伤,其后……,并……,而且……,然后……,就被……。”在“认识”一词  相似文献   

10.
记者的钻劲     
当记者,要有一股子钻劲,要敢于钻、善于钻。人说“钻空子”,本是贬义之词;而对于记者,却要有“钻空子”的精神,记者“钻空子”,寻新闻,就无疑成了褒义之词!  相似文献   

11.
董惠安 《今传媒》2004,(2):13-15
在中央电视台“2003年中国记者风云人物”评选中,《华商报》首席记者江雪从一百多位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关于她的推介词是“夫妻看黄碟事件的报道,意义不仅限于对当事人权利的保障,更重要的是,记者江雪对此事长达半年的持续报道和追踪评论。显示了这位记者对于转型期最具社会意义的事件的敏感。”  相似文献   

12.
“到最后一刻我也会撒手而去,可能还有不少套话、大话、废话、空话、佳话……把我送上西天,但是我留下的每张稿纸上都有这样三个字:讲真话”——巴金101岁的巴金走了。“巴老走得很平静。”这是上海作协副主席赵丽宏于10月17日晚告诉记者的第一句话。下午3点钟,巴金的亲友们接到电话, 开始陆续赶到上海华东医院高危特护病房。上海作协副主席赵长天是最早赶到病房的人之一,他到时巴金的心跳还很正常,每分  相似文献   

13.
前一段,李敖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消息传得满天飞,近日,巴金受邀竞争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一时又被广为传播。据称,诺贝尔文学奖中国作家提名委员会主席团的王海龙从纽约致信作家赵本夫,称该团4月10日起草并通过了致巴金的邀请及致敬信,恳请他接受邀请,角逐诺贝尔文学奖。然而27日,巴金家人却告知,巴金及其家人对此事并不知情,他们甚至推测:“这可能是造出来的消息。” 28日,巴老的女儿、《收获》杂志副主编李小林在和一位记者通话时说,巴老即使获得提名,也决不会参加。  相似文献   

14.
据四川日报载:今年2月24日,电影演员刘晓庆等观看自贡灯会。她事先声明:不见当地党政领导,不见新闻记者,不准拍照,不准录相。结果,还是有记者为她拍照,受到斥责(后来知道是个香港记者),还有记者为她录音。她挡镜头,要记者销磁。记者说有“新闻自由”,刘晓庆说有“拒绝采访权”,大家大吵一场。对这件事,许多人批评“刘晓庆的架子”。在我看来,值得记者思索的并不是“刘晓庆的架子”,而是“新闻自由”的价值。刘晓庆的架子,是刘晓庆的,换个人恐怕对“见当地党政领导”、“拍照”、“录相”之类,求之不  相似文献   

15.
记者部落     
2003年,她被观众和专家推选为首届“中国记者风云人物”。推介词为:让世界因为拥有我们而更美好,朱玉用自己的行为实践着这句话。本期“传媒骄子《”朱玉:有一种力量就是责任》介绍新华社国内部政文采访室主任记者朱玉。《超级女声》带来的热度并没有随夏天的离去而降低。在街头巷尾都在热谈“超女”的胜负时,传播学界对“超女”现象的关注和研讨也在进行中。本期“新闻茶座”选编了四位在校的硕士、博士生的稿件,他们清新独特的视角或许会给读者不同的启发。记者部落  相似文献   

16.
近来报上常有“娱记”一词出现。何谓“娱记”?大约是娱乐记者的简称。依此类推,跑工业的记者可简称“工记”,跑农业的当然应简称“田记”;男记者为“男记”,女记者则可称“女  相似文献   

17.
正赵兰英是新华社的高级记者。她从上海复旦大学毕业,就走上了新闻写作之路。在上海分社工作的三十余年时间中,采访了上海文艺界无数人士,出版过《访问上海文化名人》等专著。而采访最多的人物,则是文学泰斗巴金先生。虽然,从20世纪50年代起,与巴金接触的新闻记者不少,而写得最多、在读者中影响最大的,当数赵兰英了。难怪有同行会发出这样的疑问:赵兰英怎么能采访到巴金的那么多内容。巴金家属  相似文献   

18.
正出生于1919年的翻译家杨苡先生,已届百岁期颐之年。她是目前健在者中,认识巴金时间最长久的一位文化老友。可是,在写到巴金朋友圈的不少文章中,却多不见杨苡的名字。我不解地寻思着,可结论只有一个,杨苡太低调了,低到不易被人注目。但自从1936她与巴金开始通信联系起,至今已83年,她一直称巴金为"先生"。鼓足勇气致信巴金那一年,17岁的杨苡还是一个中学生,她给巴金写了平生第  相似文献   

19.
秦殿杰 《新闻界》2003,(5):61-61,64
在中国文坛巨匠巴金百岁生日之前,新华社上海分社记者赵兰英满怀深情地写了通讯:《巴金的心愿:让生命开花》(见《新华每日电讯》9月2日第七版),热情颂扬了巴老无私的奉献精神和崇高的人生追求。读来非常感人。这篇2000字的文章,从写作上可以看出以下的特色:一、精心提炼,主题深刻。巴老70年的创作生涯,可写的东西太多了。然而,熟悉巴老的记者赵兰英,不去罗列他的《家》、《春》、《秋》等名篇巨著,惊人的业绩,而是综观巴老一生的追求,“从巴金70余年创作生涯留下的随笔、序跋、通信、言谈中,可以看到,那就是:让生命开花。”于是“生命开花”…  相似文献   

20.
她,在一个地市级报社的群工通联部一干就是11个年头;她以对党的新闻事业的热情、忠诚和无私奉献精神,勤恳工作,任劳任怨,赢得了广大群众的称赞。她采编的“群众呼声”稿件先后有8篇获“陕西新闻奖”;她连续两年被评为市优秀信访工作干部;前不久,她被评为陕西省党报优秀记者,接着又荣获“第二届韬奋新闻奖”的殊荣。她,就是宝鸡日报社编辑、记者宁丽君。 “记者多吃苦,群众少吃亏” 1993年6月初的一天中午,在宝鸡日报社门前一阵“噼噼叭叭”的鞭炮声中,五位从百里外的扶风县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